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代内城的正门。它与南面的箭楼,北面的中华门坐落于同一中轴线上,组成气势森严宏伟的建筑群体。封建时代,它的中门专供皇帝通行,平时不得开启,官民出入须绕经瓮城东西两侧的门洞。北面空旷开阔的棋盘街,白天商贩集聚,喧闹如同庙会,夜晚则是赏月佳地。正阳门迤南,城楼东西各有小庙一座。东面是观音大士庙,原有明朝万历壬辰建筑都城碑记和清朝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撰写的碑石。西面是关帝庙,每值春节,求财祈福者摩肩接踵,香火兴旺,内立碑碣,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笔迹。环抱正阳门至箭楼之间的瓮城东墙外侧,鳞次栉比地开设了许多商店,名曰“荷包棚”(后改名荷包巷)。京汉、京奉两铁路于《辛丑条约》后,相继修到箭楼东西两侧,并在两处分建车站,给这一带带来了新的繁荣。但因道路湫隘,交通经常窒塞。
民国三年(1914),先父启钤公时任内务部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相当于市长),有鉴于前门地区淆杂喧阗现象亟待改善,乃向袁世凯(当时的大总统)提出《修改前三门城垣》方案。方案具体内容是:“拆除正阳门瓮城东西月墙,于原交点处各开两门,旧基址改筑马路。箭楼崇巍则仍留存……”当时北洋政府财政短绌,先父对经费来源也预为擘划。工程预算所需的40余万银元中,拟由京汉、京奉两路局各负担20万元,不足之数由北京市政公所从地方行政费用内补齐。
由于经费有着,方案得到批准,民国四年(1915)6月16日正式兴工。先父亲临施工现场,冒雨主持了开工典礼。手持袁世凯以总统名义颁发的特制银镐,刨下了第一块城砖。银镐重30余两,在50厘米长的红木手柄上嵌有银箍,錾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一九一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字样。这一器物,先父生前一直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抄走,政府发还时已加贴“故宫博物院”标签,始知曾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现仍完好地保存在我家中。
工程共清运渣土8.8万立方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走这样大的土方量是很困难的。先父苦心运筹,利用他奉有大总统特令和曾做过内政、交通两部总长的有利条件,要求京汉、京奉两铁路将道轨延伸铺设到东西瓮城根下,渣土拆下后及时装进车皮,挂上小火车头沿东西两线外运。西线倾倒于西便门一带,东线倾倒于东便门附近之蟠桃宫,既平垫了铁路两侧的洼地、展宽民用土地面积,又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缩短了工期。
工程进行迅速,当年年底就全部完工。12月29日,先父奉命率同督修官、交通部次长麦坚信,外国工程师罗克格,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等进行了验收。
全部工程项目包括:
箭楼北侧的瓮城拆除后,在正阳门两侧添砌南北向新墙两面,厚3米,全用旧砖砌筑;箭楼东西两面增筑悬空月台两座(北平解放,领导人检阅人民解放军入城式时就登上了此月台);箭楼下砌磨光石梯,东西各82级;石梯衔接处展设平台。箭楼上门窗油饰一新,并安装了玻璃,显得十分宽敞明亮。
正阳门两侧各开门洞两座,宽9米、高8米,还分别安装了带滑轨的钢门。新筑马路两条,皆宽20米;两侧人行道,用唐山产的钢砖铺砌。除此处新修暗沟800米外,还修筑了由中华门通往护城河大暗沟两条,以备夏季雨水集中时宣泄积潦。
从新开城门至正阳桥,安设水泥栏杆;棋盘街两侧安放水泥方墩,贯以铁链;运购大石狮子三对,分别放置于正阳门前和箭楼东西石梯入口处。为了保存古迹,还将观音庙、关帝庙髹饰彩画。
全部费用共计银元29.8万余元,其中包括偿付征用商民房屋拆迁费7.8万元,较原预算节省四分之一以上。先父由北京市政公所拨交6万元,其余由京汉、京奉两路承付。
改建后的正阳门,不只便利了市民交通,缓解了两大铁路所造成的壅塞,而且美化了首都。拆下的旧料也做到了物尽其用,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一息斋、绘影楼、春明馆、董事会等建筑物扩建时,差不多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