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栗谷全書解題

栗谷全書 朝鮮 中期著名學者兼官員 李珥 的詩文集。

李珥 ,籍貫 朝鮮 京畿道 德水 ,字 叔獻 ,號 栗谷 石潭 愚齋 。一五三六年( 中宗 三十一年)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 李珥 出生於 江原道 江陵 烏竹軒 ,是監察員 李元秀 師任堂 申氏 的第三個兒子。

一五四八年( 明宗 三年),十三歲的 李珥 考中進士初試,並師從 趙光祖 的門人 休菴 白仁傑 。一五五一年回鄉爲母親 申師任堂 治喪。服喪三年後, 李珥 於一五五四年離家前往 金剛山 摩訶衍 學習禪家的頓悟法,次年下山返回家鄉 江陵 ,作 自警文 ,開始專注性理學研究。 自警文 分爲立志、寡言等十一項,對自我警戒的具體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五五六年( 明宗 十一年)春,二十一歲的 李珥 回到 首爾 ,在 漢城 試「對策」,狀元及第。一五五七年,二十二歲的 李珥 星州 牧使 盧慶麟 之女成婚。次年就性理學問題與隱居 禮安 退溪 李滉 進行了探討。一五五八年冬,在别試中,以探討天文、氣象運行和異變的 天道策 再次狀元及第。一五六四年實行的大科中,再中文科初試、復試、殿試三場的狀元。此外,他還在生員試、進士試等九場科舉考試中均中狀元,被人們稱爲「九度狀元公」。

一五六四年( 明宗 十九年)大科及第後, 李珥 任正六品户曹佐郎,後歷任禮曹、吏曹佐郎,以及向王諫诤、論駁的司諫院正言和司憲府持平等負責臺諫的職位。一五六七年十月,以書信的方式,與 高峰 奇大升 就格物致知展開討論。一五六八年( 宣祖 元年)就 大學 的格物致知與 牛溪 成渾 進行討論。同年,作爲千秋使的書狀官前往 明朝 。一五六九年,擔任弘文館副校理,以及負責歷史記録和編纂的春秋館記事官,參與 明宗實録 的編纂工作,並與 松江 鄭澈 就經世濟民的社會改革案進行討論,向 宣祖 上奏 東湖問答

一五七〇年( 宣祖 三年), 李珥 辭官退隱於 黄海道 海州 ,潛心研究學問,並與 退溪 進行書信交流,探討 聖學十圖 的來源和意義。一五七一年出任 清州 牧使,次年因病告隱,復歸 海州 ,後移居 坡州 栗谷村 。與此同時,與 成渾 探討理氣説、四端七情、人心道心。一五七三年再次受命擔任承政院的同副承旨、右副承旨。一五七四年,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向 宣祖 進奏 萬言對事 。當年擔任 黄海道 觀察使,此後歷任大司憲、弘文館副提學等。

一五七五年( 宣祖 八年), 李珥 以弘文館副提學的身份,作帝王學指南 聖學輯要 ,向 宣祖 進奏。一五七六年,朝廷派 沈義謙 金孝元 出任地方官後, 李珥 所主張的「兩非論」不僅未能調解、緩和二人之間的矛盾,反而遭致了雙方的怨恨,進而遭到了 宣祖 的責難。此後, 李珥 決心辭官,隱居 坡州 栗谷村 。同年十月,由 栗谷村 遷至 海州 ,次年一月回到 海州 石潭 。當年十二月編纂教化弟子的 擊蒙要訣 。一五八〇年著述 箕子實記 。與此同時,在 石潭 搭建 隱屏精舍 ,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實行鄉約和社倉。

一五八一年( 宣祖 十四年), 李珥 再次出任大司憲和藝文館提學,歷任同知中樞府使、弘文館和藝文館大提學,同時著述 經筵日記 。一五八二年擔任吏曹判書,七月承蒙王命作 人心道心説 。八月擔任刑曹判書,九月擔任右贊成,向王上疏 萬言疏 。十二月擔任兵曹判書,次年 李珥 宣祖 上疏 時務六條 ,提出「十萬養兵説」的改革方案,但也因此遭到了「東人」一派以「助長黨爭」爲由的彈劾,不得不辭去官職。此後再次擔任吏曹判書和判敦寧府事等官職。

一五八四年( 宣祖 十七年)陰曆一月十六日,四十九歲的 李珥 首爾 大寺洞 辭世,葬於 坡州 紫雲山 的祖墳。一六二四年( 仁祖 二年)被追封爲 文成公 。此外, 李珥 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 坡州 紫雲書院 江陵 松潭書院 豐德 龟巖書院 黄州 白鹿洞書院 等二十餘家書院。一六八二年( 肅宗 八年) 李珥 被列位於 文廟 ,追奉爲 韓國 名賢。

栗谷全書 在綜合 成渾 主持編纂的原集、 樸世采 後續編纂的 别集 外集 續集 以及 語録 年譜 聖學輯要 擊蒙要訣 等基礎上,按原則進行删減後予以刊行。以下,本文將按照刊行的順序,對編纂的過程分别進行探討。

一 原集的刊行和内容

栗谷 死後, 牛溪 成渾 首次對其詩文集進行了編輯整理。 成渾 從一五八六年開始對 栗谷 詩文稿進行整理,之後 金長生 權擎 高敬命 樸枝華 等人也參與了整理工作。一五九八年, 成氏 尚未完成對原集的編纂工作就與世長辭。此後, 栗谷 詩文集的編纂刊行工作交由 樸汝龍 負責,並於一六一一年最終完成。是年,在 栗谷 辭世二十七年後,在 樸汝龍 等人的負責下, 海州 紹賢書院 正式刊行了木刻版的 栗谷先生文集 。初版的卷首簡略地記録了 李珥 世系以及其子 李景臨 所作的年譜,並對九卷文集和一卷詩集分别進行編排。此外,該文集還以「封事」爲題,將與「上疏」和「封事」有關的文集與其他文集相區分進行編纂。這也體現了編者在整理 栗谷 政治思想時的匠心獨運。一六一二年,在原文集的基礎上增録了 月沙 李廷龟 整理的 栗谷 所作的 行狀 一卷,共計十一卷。這種單獨增録的方法體現了編者將詩集與文集相區分的考慮。

二 續集、外集、别集的編纂和刊行

樸世采 一直不滿於原集的編纂方式以及内容粗略等問題,因此他於一六七二年前往 栗谷 石潭 的宅第,在閲覽 栗谷 文集手抄卷後,開始潛心編纂續集。他以原集刊行過程中遺漏的文章爲基礎,收集了 栗谷 海州 江陵 坡州 宅第所藏的著作,並篩選了其中的重要篇目,整理爲 續集 ,並將剩餘的作品編纂爲 外集 。在一六七二年至一六八一年期間, 樸氏 將其編纂爲八卷 續集 、八卷 外集 和六卷 别集 。一六八二年觀察使 申翼相 全州 續集 外集 進行了刻印,並於一六八六年在 平壤 别集 進行了刻印。我們可以從 外集 卷首的 栗谷續外集所輯書籍後録 了解到 外集 續集 的内容構成,以及其收録書目之多樣性的特點,並進而推知其大概的收録範圍。遺憾的是, 續集 的完整版並没有保存下來,只有散落的部分章節流傳至今。參閲這些散帙,我們可以得知,卷三是書簡,收録了 答成浩原 戊寅 等書信内容;而卷四則是書簡和雜著,雜著部分收録了策問。

一六八一年 别集 的編纂工作最終完成。雖然與 續集 相比, 别集 收録的大多是 栗谷 不太重要的作品,但也收録了類似於 經筵日記 等十分重要的作品。負責原集編纂的 成渾 雖然也認爲 經筵日記 非常重要,但是考慮到其包含了很多當時敏感的内容,所以 樸世采 將其收録在了 外集 中。雖然部分 日記 内容受相關人物後嗣之托予以删除,但其仍然真實地反映了 栗谷 對當時人物的評價。此外, 别集 也没有收録 栗谷 的作品,而是模仿 二程全書 的體系,匯編了 栗谷 弟子們編寫的 栗谷 語録以及其他文獻中與 栗谷 有關的内容。

樸世采 别集 刊行後引起了軒然大波。 宋時烈 就曾對 别集 的刊行表達了深深的擔憂。 宋氏 認爲 别集 不僅體系不合理,而且收録的内容都非 栗谷 本人的作品;此外,部分内容還可能會遭致類似於「入山問題」的爭論。他還主張那些批評 栗谷 的内容雖然符合事實,但不應該收録在文集當中。

三 年譜和語録

關於 栗谷 的年譜,在原集刊行時, 栗谷 之子 李景臨 曾編寫過相關内容,此後 宋時烈 再次整理,並將其與 牛溪 成渾 的年譜整編匯合,單獨刊行。鑒於 栗谷 成渾 是道義之交, 栗谷 的弟子們將二人稱爲「兩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西人學派」。

大約從一六五〇年起,就有關於 宋時烈 宋俊吉 金集 之命編輯校對 栗谷 年譜,並在一六六五年整合刊行 栗谷 牛溪 二人年譜的議論。但這其實是關於是否要在年譜編纂的基礎上,收録與申辯有關的上疏内容的爭辯。最後,各方一致同意將上疏的内容也收録在内。在此基礎上,一六六五年 兩先生年譜 編纂而成,以 宋時烈 的書文作附,同年在 鄭漾 的主持下,由 江陵 松潭書院 進行了刊行工作。後來, 樸世采 又對 宋氏 編寫的年譜進行了校對,並創作了 年譜考證 ,繼而編纂了反映這一内容的 栗谷年譜 。這也成爲了 栗谷全書 編纂過程中續寫新譜的重要參考。

四 栗谷全書的編纂和刊行

栗谷全書 的編纂,大約始自一七四二年,至一七四四年書寫跋文爲止,在 陶庵 李載 的主持下完成。 李載 承蒙 宋時烈 遺命,與 栗谷 第五代孫 李鎮五 一道完成了全書的編纂工作。該書將與 詩集 文集 續集 外集 分開刊行的 聖學輯要 擊蒙要訣 年譜 語録 等所有著作以及相關作品整合爲一,分爲三十八卷刊行。

該書的編纂原則如下:

一、將 詩集 文集 續集 外集 整合爲一套全書,將其命名爲 栗谷全書

二、依據 二程全書 收録 易傳 的例子,將 聖學輯要 擊蒙要訣 栗谷 單獨創作的作品也一起收録在内。

三、詩按照編年順序排纂,並對習作和科文進行了删節。

四、針對 栗谷 退溪 牛溪 的來往書信,除了 栗谷 的去信外,根據所需增附了二人的部分回信。

五、 劄子 啓辭 中,删減了與 日記 重複的部分。

六、對 栗谷 任職兩司時上奏的劄子中不重要的部分進行了删節。

七、依據 二程全書 外書 例,將 語録 編録在 附録 之前。

八、根據 尤庵 的判斷,考慮到 别集 中收録的 太極問答 可能是 宋翼弼 的作品, 全書 在編録過程中删除了這一作品。

九、以 尤庵 編纂的版本爲依據,在參考 樸世采 年譜考證 的基礎上,編寫了新的 年譜

一七四九年, 洪啓禧 栗谷全書 進行了活字印刷,並予以刊行。此外, 全書 版本中還另外增加了「 拾遺 五卷」,並收録了之前版本中遺漏的詩文。因此, 全書 初版刊行時共有四十四卷的内容。

拾遺 的編纂原則如下:

一、以 全書 刊印後留下的作品爲基礎進行編纂。

二、對 續集 外集 中收録的來源不明或疑爲他人著作的部分予以删節。

三、即使 續集 外集 並未收録,但如果判斷確爲 栗谷 作品的部分也將其收録在内。

四、原集中雖然並未收録 栗谷 參加科舉時所作之文,但是鑒於 拾遺 的正式程度低於原集,加之考慮到這些文章都是 栗谷 所作,所以 拾遺 將其一道收録在内。

一八一四年,在 栗谷全書 刊行六十五年後,在 海州 地區對全書的活字印刷版本進行了木刻重印,進而刊行了重刊本。 栗谷全書 的重刊本在 李載 正本的基礎上,對部分内容進行了符合時代變化的修改,例如將 子孫録 院享録 廟侑録 等内容增録在内,並將其他相關記録編纂在 附録續篇 之中。

五 栗谷全書的結構和内容

栗谷全書 將所有與 栗谷 有關的記録都編録在内。總體上來看,全書卷一至卷十八是詩文集,卷十九至卷二十六是 聖學輯要 ,卷二十七是 擊蒙要訣 ,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是 經筵日記 ,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是 語録 ,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是 附録 ,此後還增録了 附録續編 以及 拾遺 六卷,總計四十四卷。

卷首有 李載 編纂的 全書修正凡例 總目 ,具體的目録載於每卷卷首。

卷一、卷二是辭、賦和詩。卷一有 浴沂辭 祭湘靈辭 辭二篇, 理一分殊賦 畫前有易賦 箕子廟賦 賦三篇,以及詩一百三十九首。卷二有 湖堂夜坐 遊三清洞 等詩一百七十四首。這兩卷的詩按照創作的時間進行排序,這可能是出於對内容分量的考慮。

卷三到卷七是疏劄。這一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收録了五十一篇疏劄。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到 栗谷 所奉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哲學。鑒於其重要性,在原集編纂時將這一部分收録在了開頭。卷三包括 論妖僧普雨疏 論尹元衡疏 辭正言疏 諫院陳時事疏 六曹郎官論沈通源疏 玉堂陳時弊疏 陳弭災五策劄 等十一篇疏劄。卷四包括 玉堂論乙巳僞勳劄 擬陳時弊劄 論朋黨疏 等八篇疏劄。卷五包括 玉堂陳戒劄 萬言封事 陳海西民弊疏 等八篇疏劄。卷六包括 請勿過哀疏 玉堂論君德四事劄 司諫院請勉學親賢臣劄 等七篇疏劄。卷七包括 辭大司諫兼陳洗滌東西疏 司諫院乞變通弊法劄 司諫院請進德修政劄 陳時弊疏 陳時事疏 辭吏曹判書疏 等十七篇疏劄。在這些疏劄中,除了少部分是關於辭官的疏劄外,大多數是針砭時政的内容。

卷八收録了二十二篇啓辭和議。就内容來看,包括 請革兩宗禪科啓 陳黄海道民弊啓 復命後陳所經一路民弊啓 六條啓 等二十篇啓和二篇議。雖然其中也有辭職啓等内容,但主要還是針砭時政的啓文。

卷九至十二是書簡文。主要收録了 栗谷 退溪 李滉 高峰 奇大升 思庵 樸淳 牛溪 成渾 龟峯 宋翼弼 松江 鄭澈 等人來往的書信。這一部分首先按照人物整理,之後再按照時間順序的原則進行編集。卷九有 上退溪李先生别紙 與奇明彦 大升 答朴和叔 答成浩原 等書十七篇。卷十有 答成浩原 等書九篇。卷十一有 與宋雲長 翼弼 等書三十九篇。卷十二有 答鄭季涵 與李夢應 濟臣 等書三十篇。我們可以從這些書中了解到 栗谷 對性理學問題的思考以及他對禮制的關注。特别是在第九、十卷收録的 栗谷 成渾 的來往書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栗谷 在性理學問題上「四端七情」、「人心道心」等主張。

卷十三包括了 本國祭世帝皇帝文 本國請改宗系奏本 禮曹答對馬島主書 祈雨祭文 等十一篇應製文, 風樹契序 别洪表叔 序等五篇序, 九容帖跋 學蔀通辨跋 等五篇跋,以及 熙川兩賢祠記 輔仁堂記 等九篇記。

卷十四包括了一五八二年 栗谷 依王命所作的 人心道心圖説 以及同年所作的 克己復禮説 等六篇説, 夫子文章贊 一篇贊, 思菴琴銘 一篇銘, 祭退溪李先生文 祭聽松成先生文 成大谷祠宇祭文 等十六篇祭文,以及 箕子實記 金時習傳 李氏感天記 論心性情 記大學小註疑義 晦齋大學補遺後議 易數策 天道策 孔孟言性道軍旅疑 等十八篇雜著。

卷十五收録了 東湖問答 學校模範 隱屏精舍學規 隱屏精舍約束 示精舍學徒 文憲書院學規 。這些主要是體現 栗谷 對教育問題的關心和主張的雜著。

卷十六收録了 西原鄉約 海州鄉約 社倉契約束 栗谷 試圖依據儒學的道德理念對地方百姓進行教化的鄉約等五篇雜著。由此看見, 栗谷 所學並没有止步於對性理學或經典著作的研究,而擴大到了以這些學問理念爲基礎,探索其現實適用性的層面上。 栗谷 對如何利用所學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方略、制定現實規範等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卷十七收録了八篇神道碑銘以及八篇墓碣銘。卷十八則收録了 靜菴趙先生墓志銘 等十四篇墓志銘以及七篇行狀。

卷十九到卷二十六是 聖學輯要 的内容。 聖學輯要 栗谷 在一五七五年創作的「帝王專用教科書」。 栗谷 之所以作 聖學輯要 ,是因爲考慮到 西山 真德秀 大學衍義 卷帙過於浩繁,文章過於冗長。 聖學輯要 包括:第一篇 統説 、第二到四篇 修己 、第五篇 正家 、第六到七篇 爲政 ,以及第八篇 聖賢道統 ,書中主張君主應當繼承道統,並在現實中積極實踐性理學的理念。

卷二十七收録了 擊蒙要訣 祭儀鈔 擊蒙要訣 將所需學習的經典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對初學者給予治學上的引導。 祭儀鈔 則探討的是各種祭祀禮儀。

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是 經筵日記 ,記録了 栗谷 自一五六五到一五八一年在經筵上開展的對經書的講解及討論。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則是 語録 ,主要是 金振綱 樸汝龍 等人對 栗谷 語録的記載,此外也收集了其他人作品中關於 栗谷 的内容。

卷三十三到卷三十八都屬於 附録 部分。卷三十三收録了 世系圖 年譜上 ,卷三十四則包括了 年譜下 門人録 等。卷三十五是 金長生 所作的 行狀 。卷三十六是 李廷龟 所作的 謚狀 李恒福 所作的 神道碑銘 等。卷三十七包括 墓表陰記 等。卷三十八是 諸家記述雜録 前後辨誣章疏 等内容。

從第三十九卷開始則是六卷 拾遺 部分。 拾遺 卷一包括五篇賦和一百九十二首詩。卷二包括七篇疏劄、二十五篇啓、一篇議、十六篇書。卷三則包括二十八篇書、三十篇應製文、七篇序等。卷四包括十五篇雜著,其中有討論禮儀節次的 諸生相揖儀 等文章,也有警誡初學者易犯之錯誤的 小兒須知 等文章。卷五則是五篇雜著,包括 神仙策 祈禱策 節序策 壽夭策 時弊七條策 ,都是對王提問的答議。卷六是十二篇雜著以及七篇墓文。

六 栗谷的性理學和經世論

栗谷 不僅是「氣發理乘一途説」、「理通氣局説」、「理氣之妙」等新理氣説的代表,他還在「四端七情論」、「人心道心説」等心性論方面,提出了很多獨具匠心的理論。

栗谷 理氣説之核心「理氣之妙」主張理氣二者實現了不離性和不雜性的平衡。他在 聖學輯要 中進行了如下闡釋:

有問於臣者曰:「理氣是一物,是二物?」臣答曰:「考諸前訓,則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氣渾然無間,元不相離,不可指爲二物,故 程子 曰『器亦道,道亦器』。雖不相離,而渾然之中實不相雜,不可指爲一物,故 朱子 曰「理自理,氣自氣」,不相挾雜。合二説而玩索,則理氣之妙庶乎見之矣。」

「理氣是一物」是指理氣二者「不相離」;「是二物」則是指二者「不相雜」,相互區别。 栗谷 用「一而二、二而一」來表示理氣的關係,主張以中庸的方式,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具體來説, 栗谷 明道 的「器亦道,道亦器」即説明理氣不相離的命題,舉 朱子 的「理自理,氣自氣」即説明二者不相雜的命題,並將兩個命題統一起來。 栗谷 理氣論的本質,即是將「不相離」與「不相雜」兩個相互對立的屬性相統一起來。這種「理氣之妙」的思想正是 栗谷 思想體系的根本所在。

「理氣之妙」的思想作用於心性論中就是將四端納入七情之中,主張「七包四」的「四端七情論」;以及主張人心和道心可以相互轉化的「人心道心説」。與 朱子 退溪 的人心道心説相比, 栗谷 的人心道心説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朱子 認爲一心是造成人心和道心相分離的重要原因,以此爲依據, 朱子 提出了「知覺的根源」和「知覺的對象」的説法。 朱子 六十九歲所作的 大禹謨 注釋中提到:「心者,人之知覺主於身而應事物者也。指其生於形氣之私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之公者而言,則謂之道心。」這標志著 朱子 在「人心和道心産生根源不同」問題上主張的最終確立。但是 栗谷 卻認爲自然變化之根源具有唯一性,因此人心産生的根源也具有唯一性,以此爲前提和基礎,他認爲人心和道心都是以仁義禮智,即天理爲基礎而産生的。關於 栗谷 的這種主張,我們可以從下文的引述中略窺一二:

人心道心,夫孰非原於理乎?非未發之時,亦有人心苗脈,與理相對于方寸中也,源一而流二。

這一小節内容清晰地表明了 栗谷 關於人心和道心的根源在於理的主張。 栗谷 認爲人心和道心的根源雖然都在於唯一的理,但是卻在流動中分化爲了二心。他説:「人心道心俱是氣發,而氣有順乎本然之理者,則氣亦是本然之氣也,故理乘其本然之氣而爲道心焉。氣有變乎本然之理者,則亦變乎本然之氣也,故理亦乘其所變之氣而爲人心,而或過或不及焉。」他將氣分爲「本然之氣」和「所變之氣」,以此對道心和人心之分離進行説明。這種説明方式異於先人,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因此, 栗谷 用人心與道心根源相同的特點對人心、道心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特征進行了解釋。

栗谷 「理氣之妙」的思想也成爲了其核心政治理論——「朋黨論」的基礎。 退溪 所處的時代是執政的勳舊派與士林派相互對立的時期。但是三十多年後, 栗谷 所處的時代則是士林派執政,並分裂爲「東人」、「西人」的時期。爲了解決這一問題, 栗谷 提出了「兩是兩非論」和「調劑論」。「兩是兩非論」在批判「東是西非」的同時,引用 朱子語類 中「或兩人都是,或兩人都非」的内容,主張「東人」和「西人」都有對錯的地方;而「調劑論」則是主張在用人時不應該受黨性的限制,偏袒其中任何一方。究其主張的根源,正是依據了「理氣之妙」思想所主張的理氣具有不相離、不相雜,能够實現二者平衡的特性。此外,依據「理無爲,氣有爲」的原則,在這種强調氣的現實作用以及重視氣之多變的理氣論的基礎上, 栗谷 還提出了主張「矯氣質論」的修養論以及强調「務實論」和「更張論」等社會改革論的經世論。

由此可見, 栗谷 可謂是將性理學與經世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儒學泰斗。他的學問也成爲十七世紀以後 畿湖 學派的立派宗旨,並與以 退溪 學説爲宗旨的 嶺南 學派齊名,形成了 韓國 儒學的「雙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主導了 韓國 的學界和政界。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八日
崔英辰 成均館大學 教授、 栗谷學會 會長) TH6NYBjwToIT5Q4Dimw9AA9dwDjl05FlCNsJbV0w9q1wgBFDiPj/Umokj6EWZ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