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本书的材料、方法、框架、术语及其他相关说明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本书所运用的材料、所使用的方法,本书的基本框架,本书所使用的某些术语等一系列问题作一些说明。

第一节
关于材料的说明

本节将介绍我们在作为本书研究基础的资料库中采用的文字材料所属文种的选择情况。

如本篇第一章所介绍,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的文种主要含以下15种含表意成分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东巴文,哥巴文,达巴文,玛丽玛莎文,彝文,傈僳竹书,尔苏沙巴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水文,壮文。

当然,我们在确定将上述民族古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时,我们还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古汉字的类型其实要比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多得多。

(2)女书即便仅就它是一种汉族的方言文字来看,按理它还是应该属于我们的研究课题中规定的“民族古文字”的范畴之内。

(3)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尚未列入。如方块苗文就有多种,又如汉字型的白、仡佬、侗、瑶、彝族阿细等文字。

(4)日本、韩国与越南的汉字型文字虽不属民族古文字,但与我国的汉字有密切的关系。

对上述材料的选择或舍弃,我们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在我国的许多个民族古文字系统中,历史最悠久、情况最复杂、材料最丰富且研究最充分的当非汉字莫属了。这也是我们决定选取三种汉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具体来说,甲骨文是我们至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肯定与现代汉字有源流关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充分补充,而小篆则是经过了规范化的古汉字。

因此,我们的选择对于我们将进行的文种间的比较研究是有材料上的典型性的。但是我们限于本课题的规模,也不可能对汉字的种类无休止地增加。

据傅懋勣先生的意见,纳西东巴文分为“东巴图画文字”和“东巴象形文字”两种。傅先生的意见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于以下想法,我们还是将二者合为一类:(一)从二者的所含字来看,基本相同。当然,这也意味着二者的造字方法完全相同。(二)其实傅先生将东巴文分为两种,原因在于他认为一种只能记录小部分纳西语的那种是“图画文字”,而能完全地记录纳西语的是“象形文字”,但这种处理很难解决另一种能记录大部分纳西语的东巴文。(三)纳西族除东巴文外,还另有3种文字,把东巴文再一分为二就可能使问题显得过于复杂。

关于女书这种民族归属既复杂又有争议的文种,我们权不收入。

上文(3)所列的几种文字,几乎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往往是以直接借汉字为主要造字方法,二是往往我们所占有的相关的文字材料不够充分,因此亦不作为主要材料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特别重要的外国古文字,我们在研究时也会有一定的涉及:苏美尔文字,埃及圣书文字,马亚文字。由于它们在文字史、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上的特别显要的地位,我们将它们作为主要参考材料收入。

至于上文(4)所述的日、韩、越三国的汉字类型文字,首先是由于它们并非我国的民族古文字,其次是由于我们所占有的关于它们的相关资料不全面,所以亦不收入。

必须在此强调说明的是:我们不把某些文种作为主要对象材料收入,并不是对这些文字系统在我们的课题的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价值的否定。

第二节
关于方法的说明

进行不同文种间的同义比较所采取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从研究的过程来说,一切科学的文字学的方法,也都可能在进行文字同义比较研究时被采用。我们在本课题中所采取的方法,也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进行同义比较研究又必然会采取一些以往的文字学研究所未曾使用过或不常使用的方法。还有,在另一意义上,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也可被认为是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在本节中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介绍我们所采用的方法的“方法”。

一、最广义的方法

从上述的第一种意义而言,既然同义比较是文字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那么,这一工作的开展,应当是在汲取了此前的文字学研究的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总结这些方法,大致可归纳如下:

1.传统六书理论等传统的文字学的方法;

2.字素分析法;

3.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的方法;

4.文字史的方法;

5.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方法。

二、本课题较多并较重点使用的特殊方法

下面我们要列举的是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所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就是文字的同义比较的方法。

对于同义比较方法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对同一种或不同种的文字系统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及义类相同或相近的字、字素、构字部件等进行比较的文字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下介绍我们在设计本课题时的思路梗概。

简而言之,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可概括如下:在系统理论创新思维指导下进行中华民族古文字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同时在最新科技手段介入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理论的专题开发。

本书的工作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建立古汉字与其他民族古文字字库、资料库及电子查询系统,借助这一系统编成相关工具书;然后在此系统和电子工具书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工作之所以分两步,是由于资料库、电子工具书可以为比较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基础和便捷的检索系统。可以顺便指出的是:该系统既为当前本课题的研究服务,又可供以后的继续研究和其他研究者使用。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其表述的层次,可作以下简略叙述:

本书共分为五篇与全书的结论。

第一篇题为“导论”。“导论”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课题和整本专著的研究目的与写作动机、出发点、相关背景情况、主要材料依据、主要研究目的、主要思路与方法、全书的基本框架及一些本书中使用的重要术语进行说明。

第二篇至第五篇分别题为“关于文字发生的同义比较”、“关于文字性质的同义比较”、“关于文字发展的同义比较”和“关于文字传播的同义比较”。这五篇的主要内容是:分别从文字发生、发展、结构与传播四个方面,选择一些关于中国的含表意成分的民族古文字(含汉字,涉及若干文字史上特别重要的或与汉字或中国其他含表意成分的文字系统有关的文字系统)的重要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主要出发点和主要方法是文字的同义比较方法。

我们在此将对以上所说的四篇的设置作一简要的说明。既然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同义比较从不同角度与不同程度上去解决古汉字和其他我国含表意成分的民族古文字的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并从而加深、拓宽对这些文字和问题的认识,那么从理论上看,可以把这几篇的题目设置系统视为对同这些文字各种相关问题的分类与归类。我们分类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文字的理论上的历史为依据:由时间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字的最初阶段是发生;一种文字一旦发生,即开始其发展的历程;一种文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开始对其他人群的传播。由此,我们先后设置了关于文字发生、发展与传播这样三篇。可以认为,这一选择与排列大致包含了文字的历史的全过程并大致依据了文字的历史顺序。我们之所以另行设置了关于文字性质的一篇,原因在于:一、文字的性质是文字研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角度;二、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我国的各种民族古文字中的相当多的文种,或是因其发展历史较短,或是因其前后变化不显著,或是因为我们至今对它们的材料的掌握有限,而很难从过程的角度去对它们进行研究;三、即便它们不存在如上述原因之“二”的情况,一种文字往往在其发展历程中也会在一定范围、一定角度和一定程度上保持其性质的相对稳定性,也可以认为我们在这一意义上对文字的性质的模糊概括反倒更精确地反映了一种文字的特性。从此意义而言,文字的性质在广义上也可成为文字的历史的一个视点,若不从这一视角去研究一种文字,势必会造成视角的缺漏。

本书的结尾题为“结论”。“结论”的主要内容是:对全书的主要结论进行综合性的总结。 xG30mj+lHr60RYVPc9YI3iwtuI5VSfgk8Up9Yo6jXL3MepzupmljNq4i3/7J3r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