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的方法

特殊儿童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有效进行沟通与交往,进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社交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寻求实用的沟通与交往方法对提升特殊儿童人际交流水平至关重要。尽管国家、社会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沟通与交往关注度提升,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依然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的开展,因此,对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方法进行适当的梳理确有必要。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沟通可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各类儿童对沟通方法的选用会有不同的侧重,后面章节会具体阐释,以下仅对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作简要介绍。

一、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是特殊儿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外界帮助的有效渠道。根据沟通方式不同,言语沟通可细分为口语、手语和书面语。

(一)口语

“口语指用口说出有明确意义的词语或句子” 。口语是普通人沟通与交往的最主要、最常见、最熟悉的方式。在信息传递中,利用口语这种沟通与交往方式,所要表述的意义损失最少。口语沟通在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极大地影响了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口语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点,首先口语具有有声性。它以语音为承载材料,诉诸听觉器官,不仅有声有义地表现了语言中的字、词、句,而且还常常运用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语速的快慢、顿连的长短、节奏的抑扬等有声语言的技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地传达了信息 。其次,口语具有即时性。不像书面语不受时空限制,口语一般突发性较强,时间限制多,无法事前准备,对说话者的言语交际能力有一定要求。最后,口语具有抽象性。因为口语的概括性强,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的描述,口语比其他语言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口语包括有声和无声两种情况。无声语言没有声音材料,只有发声动作,特殊儿童凭借对发声动作的辨认解读沟通者想表达的内容,进而与之沟通。唇读(Lip-reading)是一种很典型的无声沟通,是人类言语活动中非常特别的一种现象 。唇读,是听觉障碍儿童利用图像线索的视觉通道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与交往的一种应用性方法。看话人通过观察说话人的口唇发音动作、肌肉活动及面部表情,形成连续的视知觉,并与头脑中储存的词语表象进行比较和联系,进而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内容”

(二)手语

手语是听障儿童使用最自然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沟通与交往的方法。美国教育改革家、特殊教育家加劳德特在法国聋教育家莱珮的基础上完善了手语,并在美国推广和使用,奠定了手语教学的基础。在那个时期,人们认为听障儿童和普通人一样,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是应该可以接受教育的,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听障儿童听力弱于普通人,听障儿童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母语——手语,不一定非要学习口语,因为手语也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可以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往。事实证明,手语沟通效率高,能很好地帮助听障儿童在沟通与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已成为听障儿童沟通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手势语是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的结合,自然手势来源于远古时代用来表示意思的各种姿势,具有指示性和形象性,人为手势是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是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手语的操作方式是表达者以手势代替语言(以手代口),接受者则以视觉察看手势的比划(以目代耳)

(三)书面语

书面语是指以书面文字作为媒介,在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口语是活的语言,是书面语的来源,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形式。书面语的主要形式有文件、报刊、书面报告、书信、便条、邮件等。

较生活化的口语而言,书面语言相对要更加正式,也更严谨。书面语言可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更有条理,最方便的一点就是大脑记不住的可以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此一来,书面语便有了记录和保存的功能。书面语言是将声音转化为文字,靠文字记录书写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隐含着语音而无声响的语言。书面语是靠视觉感知的语言形式,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最重要的形式。在传达较为困难和复杂的信息时,书面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书面语还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传播和复制,当然书面语沟通也可能存在耗时耗力等不足。

二、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是除文字、口语之外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触摸等都属于非言语沟通,它们在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殊儿童在利用非言语沟通方式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比如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眼神实现信息交流。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沟通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特殊儿童的喜怒哀乐等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

面部表情通过眼、嘴、脸实现表达。眼,能够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丰富地表现特殊儿童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可以代替词汇贫乏的表达,促成无声的对话。通过眼睛可以看出特殊儿童是快乐还是忧伤,是烦恼还是悠闲,是厌恶还是喜欢。眼神、瞳孔、目光和眉毛均是特殊儿童和外界沟通与交往的手段。嘴部表情主要体现在口形变化上。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上扬,委屈时噘起嘴巴,惊讶时张口结舌,愤恨时咬牙切齿,忍耐痛苦时咬住下唇。一般来说,面部各个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协调一致地表达出同一种情感。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心情愉快、轻松,肌肉紧张表明痛苦、严肃,当一个人感到尴尬、有难言之隐或想有所掩饰时,其五官将出现复杂而不和谐的表情。

(二)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是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客体的运动系统。特殊儿童的肢体动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包括在整体活动之中的。它以自觉的目的为特征,并且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因而具有社会的性质。总的来说,特殊儿童的肢体动作大致有两类:手部动作和身体姿势。手部动作:有意触碰、抓、推或指向某人某物表示引起注意或表达需求。身体姿势:用身体摆出各种姿势来表达内心想法,如低头表示伤心。特殊儿童由于口语交往能力较弱,常常以动作实现沟通与交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作平.媒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兰.人际关系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7.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姜琳.交流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李百玲.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陈云英,杨希洁,赫尔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2.林崇德,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林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14.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5.柳树森.全纳性教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

1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彭贤,李海青.人际关系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8.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9.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0.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沟通与交流[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21.申凡.传播学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2.宋海啸,辛一山.中国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

23.台湾特殊教育学会.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1987.

24.奚晓霞.教育传播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熊勇清.管理学1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6.余武.教育技术学[M].2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27.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周文健,宁丰.城市社会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9.[美]黑贝尔斯,威沃尔.有效沟通[M].李业昆,译.7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安,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1.李晓庆.智障儿童沟通与交往的研究现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4(2).

32.江小英,周静.中学聋生网络交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33.谈秀菁,陈蓓琴.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34.江琴娣.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2).

35.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J].理论视野,2008(1).

36.贺荟中.自然教学策略:自闭症干预的PRT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4).

37.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0(6).

38.教育部(署名文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3).

39.李欢,肖非.论特殊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7).

40.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J].出版科学,2005(3).

41.王培峰.残疾人教育补偿的哲学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1(7).

42.王艳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43.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

44.徐诚.唇读研究回顾:从聋人到正常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1).

45.许月琴.沟通障碍者的辅助科技:辅助沟通系统简介[J].特殊教育季刊,2001(75).

46.袁茵.听觉障碍儿童沟通方法评价[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47.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1).

48.张宁生,胡雅梅.听觉障碍者的综合交流法[J].心理科学,2002,25(6).

49.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50.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5).

51.赵君.口语特点浅谈[J].青海师专学报,2001(5).

52.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3.柯琲.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在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4.Wetherby,A.M.,Prizant,B,M.Enhancing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M].//Zager,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5.

55.Heather,B.H.Peer-Mediated Interventions to Facilitate Social Interac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onvention Presentation, 2006. d95gCcainwWOamW0dHfQdETw6D65VxA5THFHSqEFB7t2iW5SuPw4r20lOAkebb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