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人之生不能无群。”马克思也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折射出人在社会中自如地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障碍,在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困难。这不但限制了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优化,而且影响了他们社会融合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学会沟通与交往既是特殊儿童个体有尊严地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的必由之路。正是考虑到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特殊儿童终身发展的奠基作用,我们结合承担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课题“信息化进程中残疾人沟通与交往变革研究”以及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听觉障碍学生语言障碍的认知机制与干预研究”,设计了本书的编写思路。
本书试图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在明晰特殊儿童沟通与交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十类特殊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按照这一思路,雷江华组织编写人员商定了具体的编写提纲并确定了各章编写人员,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雷江华、陈影、刘礼兰、宫慧娜(华中师范大学);第二章,冯会(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贾玲(新疆师范大学);第三章,王晓甜(华中师范大学);第四章,黄钟河(华中师范大学);第五章,孙雯(华中师范大学);第六章,彭霓(铜仁学院);第七章,乔蓉、张振业(华中师范大学);第八章,潘娇娇、李静郧(华中师范大学);第九章,崔婷(武汉体育学院)、贾玲(新疆师范大学);第十章,刘文丽(安庆师范大学);第十一章,王艳、罗司典(华中师范大学)。因本书辅助技术部分涉及医学知识,编写人员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张振业医生参与了各章的编写统稿工作。
本书能得以出版,得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15BYY069)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2015年度课题(2014&22001)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海红编辑的精心校改!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虽然尽量做到明确标注,但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对未列入注释和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由于时间仓促,撰稿者较多,虽数易其稿,但难免有疏漏及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