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方式

听障儿童使用何种沟通与交往方式一直都存在较大争议,一些专家学者对听障儿童的沟通方式进行过归纳,主要是手语沟通法、口语沟通法和综合沟通法。本节主要从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个方面对听障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进行介绍,其中包括手语、口语、书面语、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一、言语沟通

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专家林宝贵认为:“要解决听障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沟通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教育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自然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听障儿童言语沟通的重要性。而一般的听障儿童的言语沟通主要包括手语、口语、书面语等。

(一)手语

听障儿童以手语作为沟通的主要方式,手语也是听障者最自然的沟通方式。手语是一种将手形、位置、方向和动作,配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组合来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靠视觉进行交际的特殊语言,是听障儿童交往的主要方式 。我国有研究者对手语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对于手语的研究主要围绕手语的界定、中国手语的语言学研究、手语习得的研究、中国手语语法规律研究、手语的脑功能研究、手语作用的研究以及对国外手语发展状况的研究等进行

手语与口语一样有其自然、完整的体系,用手语交往有助于听障儿童更好地表达思想,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手语包括用手势表达思想、进行思维的手势语和用手指的指式变化代表字母、按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的手指语。刘永萍对听障儿童语言沟通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手语是听障儿童与听力残疾人沟通最重要的语言沟通方式 。听障儿童的手语又分为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自然手语是指听障儿童自发形成和使用的手势动作,有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表达顺序。这种手语是听障儿童在平时的交往中产生的,它形象、直观、简练,听障儿童多喜欢使用这种语言。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日常的交往工具,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随意性,并且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虽然每个地方的自然手语都不一样,但是差别并不是很大,听障儿童之间的交往并不会因为自然手语不一样而出现障碍。有研究对听障儿童的通用手语使用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听障儿童利用手语沟通会受到语用习惯、文法手语地区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听障儿童自创的手语形象生动、简洁,更有利于沟通 。文法手语一般是听障儿童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形成的汉语手势表达形式,聋校教师在和听障儿童沟通时,通常会用汉语的叙述顺序及语法规则来打手语,这样也会逐渐影响听障儿童的手语向文法手语方向发展。目前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很多都使用的是文法手语,而不是自然手语。

(二)口语

口语是听障儿童的沟通方法之一,是指以口头语言作为交往的手段,听障儿童主要利用残余听力和唇读技能接受外来的信息,利用视觉、触觉和残余听力学习说话来表达思想感情。口语包括有声和无声两种情况。无声语言没有声音材料,只有发音动作,可促进听障儿童在与他人交往时,思考过程中的内部语言活动 。因此,大部分听障儿童利用口语进行交往不仅仅是为了出声交往,更是为了锻炼自身的内部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言语交往、运行和发展机制的角度看,内部言语是言语印入和言语表述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是“表现性言语,开始于表述的动机、一般的思想,后者再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编码而成为言语图式,这些言语图式在‘生成性的’或‘发生性的’语法基础上转化为展开的言语”;另一方面是“印入性言语,它经历着相反的道路——从知觉别人的言语流及其解码开始,通过分析、分出重要的因素并把所感知的言语表述压缩为某个图式,这种言语图式再借助于内部言语而转化为表述、一般的思想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弦外之音”

(三)书面语

书面语是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沟通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听障儿童与家人常用的沟通方式。汤凌燕、马红英对听障儿童使用书面语笔谈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笔谈能切实提高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效果,对听障儿童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听力损失程度与笔谈使用频率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语文成绩与笔谈水平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吴铃的研究指出,听障儿童通过手语与人交往或讲述事情时可以绘声绘色地表达很丰富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听障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在转换成使用汉语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达不清楚的现象,原因是听障儿童在向汉语转换时省略、忽略、简化、回避了一些应该表达的东西,使翻译后的汉语句子只剩下一些词语,而无法表述清楚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损失,组织书面语言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普通人,交谈时常句不达意、支离破碎、前后颠倒。如听障儿童爱说“我完了作业”(我做完了作业)、“我做到能”(我能做到)等。王姣艳对聋校学生的书面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结构残缺、用词不当两类错误居多,分别占31.13%和30.19%。如主语残缺:下课了,(我们)去吃饭。先吃饭完了,再去操场(玩)。再如谓语不当:同学们都要去踢足球比赛。又如补语缺失:王老师说:“小学生留,中学生(回)去。”动词、名词运用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我看李某某(在)教室里画画。又如:我和王某某、李某某吃食堂

二、非言语沟通

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言语语用交往行为类型上并没有显著性区别,但是在非言语语用交往行为上具有差异性,表现为具有中耳炎的儿童更少使用非言语语用交往行为 。听障儿童的非言语沟通非常丰富,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一)面部表情

1.表现丰富的面部表情——促进沟通

表情是人类及其他动物从身体外观投射出的情绪指标,多数指面部肌肉及五官形成的状态,如笑容、怒目等,也包括身体整体表达出的身体语言。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作为听障儿童非言语交往的方式之一,对手语意思的完整表达和正确体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两个听障儿童在一起交谈时,手势上下飞舞,如流水线,比划得十分热烈,他们的脸上时而喜笑颜开,时而痛苦不堪,表情十分丰富。有研究发现,当排除面部表情只对手势进行识别时,人们所能理解的内容不会超过60% 。心理学家Mehrabian提出,在人们的交流中,通过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量达到了55% 。由此可见表情在手语中的特殊地位,没有表情的配合,交往可能无法顺利地进行。

2.面部表情的语用功能——帮助交往

听障儿童的很多手势都需要依靠面部表情来表达一些细微意思的差别,尤其是在表达一些感情和情绪时,通常除了手势外,更重要的是面部表情,在沟通过程中,这些面部表情是句子意思完整体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打“高兴”的手语时,需要听障儿童双手掌心向上,在胸前上下扇动,脸露笑容。在打“苦”的手语时,听障儿童要将一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小圆圈,放于口边,同时脸露苦状。此外,听障儿童在与他人沟通时,面部表情等非言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法上的功能,如疑问、感叹等语法功能,通过看面部表情等得知句子是否讲完,看面部表情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句子,是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

(二)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是一种非言语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肢体动作常常作为辅助手段使说话人的意思和意图表达得更加精确、形象,是了解他人的感情、态度和想法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对于沟通以及对他人和自身做出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听障儿童由于言语沟通的欠缺,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沟通与交往的需要。一些听障儿童喜欢用拍打对方的肩膀、胳膊或者跺脚震动地板等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但是听障儿童常常会因为缺乏沟通与交往的技巧、力度过大以及肢体动作不恰当而引起别人的误会从而导致沟通与交往困难重重。更严重的甚至会因此引发人际冲突和交往矛盾。另一方面,听障儿童在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常常利用肢体动作来辅助手语的交往。在手语交流中,同一个手语配上不同的肢体动作,意思则完全不同。 2aBMVDiifc2I0lNMLzuD0PHLxCT2zyypLybPtVBSIcKLyetySuomaDKg9Bb0vb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