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哲学

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教育哲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中国的讲演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之行的2年多时间里,杜威作了200多次讲演。但其中以“教育哲学”为题的系列讲演主要是两次:一次是从1919年9月21日至1920年2月22日在北京教育部作的系列讲演,后来收入由北京晨报社1920年8月出版的《杜威五大讲演》;另一次是从1920年4月4日至5月16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的系列讲演,后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10月单独成书出版,名为《杜威教育哲学》。

杜威在北京教育部作的教育哲学系列讲演共讲了16次。在第1次讲演中,杜威首先讲到教育的重要以及教育哲学的重要,强调教育与生长的关系,指出学校教育与人生日常生活隔离就会产生各种流弊。在第2—7次讲演中,杜威讲到教育的三个方面:儿童方面、社会方面、学校和教材方面。一是儿童方面——教育的根基。教育本于儿童的生长,但教育上最大的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教育的中心,而没有注重儿童的本能和以儿童的本能为基础。发展儿童本能的方法有4种:游戏,有组织的运动,演戏,工作。二是社会方面——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社会的改良全赖于学校,因为学校是造成新社会的,使社会向新的方面发展的。如何使学校变成社会化以达到教育的社会目的,可以从非正式的方面、正式的方面以及知识方面着手。三是学校和教材方面——教育的工具。学校的教材不能只是为了预备将来而不注意眼前的现在生活,否则就会产生流弊。预备将来应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和教材应该考虑怎样使学生具有社会生活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第8—11次讲演中,杜威讲到科学在教育上的影响以及科学的内容或教材在教育上的关系。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不仅在社会上、思想上、人生观上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在教育上、知识上、道德上也有极大的影响。但是,在科学内容或教材与教育的关系上,欧洲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很激烈的争论。然而,在科学知识传播以后,它可以增进人民的幸福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希望科学知识传播得广、传播得远、应用得广、应用得远。在第12、13次讲演中,杜威讲到了学制问题,其中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调应该注意把以儿童本能为基础、以科学为方法、以社会生活为目的这三部分连贯起来,并应用于学制上。初等教育以养成活动的能力、技能、习惯为目的;中等教育较重视求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天然界和社会界的情形;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的人才。在第14次讲演中,杜威讲到职业教育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最主要的观念是职业教育并不只是养成本行业的专业技能,而应该注重使学生懂得职业所应知的科学方法,使他们心思耳目都极灵敏和随时可以进步。在第15、16次讲演中,杜威最后讲到了道德教育问题。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养成心理上的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是虚心、知识的诚实和责任心;对于社会来说,就是把道德的目的与社会的目的同一起来,使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在系列讲演结束后,杜威在答谢辞中说:“我所讲的并不完全根据于西方的成效,有许多也根据于西方的失败的。”

杜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的教育哲学系列讲演共讲了10次。整个讲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之性质,二是学校教育。在“第一部分 教育之性质”中,杜威首先讲到教育的必要和可能。如果从广义方面来看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的生命可以继续的历程。对于儿童来说,因为他具有固有的能力就能受教育。所以,教育是自然的、根据儿童的天性的。其次讲到了教育历程中所应用的利器。具体包括:儿童自觉的需要,儿童已具有的动作和经验,可刺激人、指引人的情境。最后讲到教育的效果以及怎样判断教育的效果。教育的结果就在于养成习惯,即一种能在社会中应用的技能和能力,表现在知力、意志、情绪三个方面。在判断教育的效果时,重要的是知、情、意三要素能互相调和。因此,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一方面能操纵经验,一方面能使经验日益丰富。在“第二部分 学校教育”中,杜威首先讲到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绝,否则就会产生三种坏结果:一是没有生气,二是不切实用,三是没有兴趣。第二讲到学校教育的三要素: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学校的各种科目;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与方法上,教师最大的责任是将前人积累的经验与儿童的经验互相融合联络起来。第三讲到经验的要素和知识的性质,并以语文、历史、科学教材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经验的要素包括儿童的主动性、受动性以及两者的关系。知识包括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种,但教师必须把传授的知识和儿童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第四讲到职业教育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从职业教育方面讨论科学的教学。一切教育都带有职业的性质,但学校教育又不应该都是职业教育。第五讲到关于教育目的的各种理想和学说,探讨了文雅和实用的冲突、自由与训练的冲突以及保守与进取的冲突。最后讲到了道德及道德教育。民主的基柱是四种德性(即四种心理习惯):公开心、有目的、责任心、欣赏。这四种德性和道德教育都有间接关系。总之,真实的道德要有积极的发展,必定要用极丰满的思想去指导行为;同时,应该培养人们具有社会性的道德。 SHOpia8O9OvavJWzggWjgw5DBTiQxgFhSUyJeNdOnglYZmT9E9f51PMAKQEIbA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