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格物致知

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推此理。

凡事事物物各有一个道理。 (《语类》卷一一九)

夫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瞭然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则应乎事者自无毫发之缪。 (《文集》卷一三《癸未垂拱奏札一》)

格物、致知是朱子哲学中很重要的理论,那么什么是“格物”呢?朱子说,“格物”就是“穷理”——格物就是彻底追寻、研究、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律和原理。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和原则,也即“理”。有这一件事物,就一定有这一件事物的理。由于理是无形的,所以很难感知它。但是事物是有形的、容易看到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有形的物来探求无形的理。如果我们把这个事物的理研究透彻了,了然于心了,没有丝毫的差错了,那么我们应对这件事物也就不会有丝毫的谬误了。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格物,就是接触事物,研究其理,而达到极致。致知,就是努力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而去推知未知的东西。朱子认为,致知的根本途径在格物。就是说,要想获取知识,就要通过实践,研究事物,穷极其理。人的心思是最有灵性和聪明的,所以它能感知,而天下的事物无不具备规律、法则,只是我们对事物的理没有把握,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不完全。《大学》这篇文章就是教导学子要深入实际,接触天下的事物,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去推求未知事物的道理,直至穷尽其理而达到极致。只要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旦豁然贯通,就能洞彻事物的表里,了然其大体与精微。这样我心之体(理),我心之用,就光明透彻,没有窒碍了。这就叫“物格”(事物被研究透彻了),这就叫“知之至”(知识被完全掌握了)。

致知格物,《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文集》卷七二《吕氏大学解》)

《大学》是朱子构建的新儒学经典“四书”之一,朱子认为读“四书”应该首先读《大学》。《大学》提出了八条儒家学者学习、修身的重要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就是说,《大学》阐释了古代大学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法则。而这最基本的教育法则的八个条目中,格物、致知是排在最前面的。格物,就是穷尽义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朱子认为,致知、格物,是大学教育的开端,也是最先需要学习的事情。你把一个事物研究清楚了,你就获得了一个知识,你不断努力,积累久了就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然后你胸中明白清晰,再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这样就可以做到“意诚”——心志诚实、“心正”——思想正确了。

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于这一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得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 (《语类》卷一八)

格物、致知,是相对而言的。格物就是穷理——穷究事物之理。格物的目的是为了致知——获取知识。穷得一分理,即获得一分知;穷得二分理,即获得二分知;穷得越多,知识积累越丰富、广泛。朱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相通之理,穷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融会浃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所以他说,其实就是一个理,“才明彼,即晓此”。

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推此理。 (《语类》卷一五)

致知、格物,是学习、研究事物的规律和原理,这是认识的层面;诚意(内心真实、没有虚妄之意)、正心(匡正自己的思想)、修身(修养自己的身心),是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原理,这是自我涵养和完善的层面;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和推广所学到的圣贤之理,这是实践和力行的层面。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 (《文集》卷六四《答或人》)

穷理,就是要弄懂两个要素:一、事物的原因和道理(事物之所以然)。二、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所当然)。知道了“所以然”,你的思想意志才不会糊涂。知道了“所当然”,你的举止行为才不会犯错。

既涵养,又须致知;既致知,又须力行。……亦须一时并了,非谓今日涵养,明日致知,后日力行也。 (《语类》卷一一五)

朱子认为,人在修养身心取得一定成果后,必须继续学习以取得新的知识;取得新的知识后又必须努力去实践(力行)。当然,这三件事是互相渗透、同时进行的,不能理解为今天做涵养的事,明天做致知的事,后天做力行的事。

程夫子曰: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道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求其当否,皆穷理也。 (《文集》卷五八《答王钦之》)

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于无所不知也。 (《语类》卷一五)

朱子引用程颢、程颐兄弟的话说,穷究事物之理(穷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读书、讨论讲明道理;比如通过对古今人物的考察、研究、讨论,辩明他们的功过是非;比如通过接人处事,探求是否得当、合理等。另外,朱子还强调,要通过已经认识、掌握的事物和知识,进而以推理、演绎、分析、归纳等方法去认识、掌握那些未知的事物和知识,也即可以做到无所不知了。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论语集注》卷三)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子解释说:聪明、有智慧的人(知者)能够通达事理,融会贯通而没有滞碍,这就像水,所以他们喜欢水。具有仁德的人(仁者)固执于义理,敦厚庄重而不轻易改变,这就像山,所以他们喜欢山。朱子认为,乐水、乐山只是一个浅白的比喻,并不是说二者是截然分开的。他说圣人是兼具仁和智的,所以他们乐水、乐山都能兼得。一般人总会有所偏差,所以要加强成圣成贤的自我修养。 QTAWYiyXi//RO7IWPvL/nNvmFOz8rypNwRE98ZIh6TWrmgJ8z7GE5rJf34gPZ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