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梅老师,我女儿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您教教我怎么办?”这是某校长发给我的短信。
“抱歉,我没有办法。”我如此回复,“因为孩子不在我班上。”
“?”一个问号,隐藏着他无限的疑问。
“我从来就不相信一次谈话,甚至一套所谓的说辞能轻易改变一个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育人的是氛围,不是道理。在我班上我可以帮孩子营造这种氛围,而不在我班上,鞭长莫及。”长长的回复,换回的是这位校长“我终于明白了”的感叹。
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每一次谈话、告知、指导,甚至批评等都是心理表层的暂时调节,它无法影响到深层的心理结构。一次教育行为,无论教育的程式设置抑或氛围营造有多么好,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有营造一种可以持续不断地影响孩子心理的氛围,才可以让心理表层调节演化为内在心理结构的转变。
如何才能构建这种“关系”呢?我还是说说孡的故事吧。
“孡不是一个好学生”,是几乎所有老师对他的定义。因此,高二他被分到我班时,很多人都对我深表同情。
因为早读连续迟到,我把孡的爸妈约到学校。虽然夫妻都是高校教授,但作为家长面对我这个班主任时,他们还是有些紧张。
“哥,姐,您放心,让两位来的目的不是问责,孩子性格过于内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甚至从高一到现在一次考试作文都没写过。咱们想想办法,怎么能让咱孩子从现状中走出来。”我说得很委婉,但他妈妈比较直接:“哪是性格内向,他就是自闭症,早和他爸爸说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他爸爸就是不让去。”妈妈很生气,自然是生孡爸的气。
“既然您如此直接,那我就不避讳了。”判断没有问题,我就不绕弯了,“是的,孩子有轻微自闭症,但不看心理医生是对的,因为一旦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就等于告诉孩子他有心理疾病,这个标签贴上去可能会适得其反。”从孩子妈妈的眼神中,我知道她接受了我的观点。
接着她讲述了一家人很少在一起吃饭、出游、谈心等事情。
“自闭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在人群中,没有在一个积极充满温馨的氛围中,氛围,才是关键。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家庭开始。每周五晚上应该带孩子去看场电影或者聚餐,周六或周日找个半天一家人出去玩。”
有了一条路,总比没有路好,于是他们真的就按我的要求开始改变。
没过几天,有一个好契机——孡生日。以往都是爸妈送一个他想要的礼物,这次,很特别,孡所在的小组其他五个同学和家长都到了他的家里,为他庆祝生日。鲜花、蛋糕、生日派对,诚然还有接下来的卡拉OK……还有我这个班主任从外地打过来的祝福电话,更重要的是小组同学对他的赞美之词。这些,让孡心情很“嗨”,竟然还在卡拉OK厅唱起了歌儿。
他不知道,这是我、家长、小组成员及其家庭精心策划的生日活动,因为他需要在心理上接受他人。
不过,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月考,他依然没有写作文。160分的语文仅考了22分。
我没有生气,也没有找他谈心,因为谁都知道,此时的“谈心”在孩子的心理上投射的必然是“问责”。
很快到了学校作文大赛的日子,让谁去参赛呢?我让孩子们投票选举,结果是静和孡。春阐释理由时说:“静去参加可以冲击一下名次,我们推举孡是因为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能出奇,作文比赛比的不仅仅是基础,还应该是思维的独特性,孡是我们出奇制胜的法宝。”春的发言引来了大家的鼓掌。孡的脸上流露出了复杂的表情,我知道,他一定是矛盾的——兴奋和忐忑交织。
“孡,去吧,相信自己,别去在意结果,你只需把你脑子里流动的东西写出来就行了,可以吗?”我如此对他说。
“好的,我试试吧。”
试试,他竟然完成了1000多字的现场作文,和静一起获得了三等奖。
您是知道的,那场投票选举幕后有“导演”。
奖状和奖品,让孡获得了自信,也赢得了其他同学真心的佩服——这小子思维还真独特。
或许是因为作文比赛获得了自信吧,那天,讲桌上没人下发的历史会考资料,不是科代表的他竟然一个个发了下去。我,看在了眼里。
于是校信通里每个家长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感谢各位的支持,班级每个孩子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孩子会主动为班级服务,为他人着想,例如今天不是历史科代表的孡就主动发历史会考资料。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让我们为梦想继续携手。
您能感受到,如将所有文字都集中表扬孡,会失真。而蜻蜓点水,恰能点水千钧。
发完我立即给孡爸打电话——哥,你懂的,校信通要给孩子看,家长群里也一定会讨论,你把有利的记录贴出来,拿给孩子看。
有了几次“合作”,孡的爸爸和我默契了很多。
那天,他很兴奋地和孩子分享校信通内容和家长QQ群里的点赞文字。当略带羞涩的笑容爬上孩子脸颊的时候,孡爸告诉我说,孩子的心灵打开了一道缝儿。
如您所料,期中考试他第一次写了作文,37分,不多,但很开心!我和所有参与这场行动的人谁都没说破,默契,是一种认同,是对所有孩子的德育,更是一种沉甸甸的善良。
孡的心灵之门逐步敞开。
于是我相信,智慧绝对不是小小的技巧,而是科学基础上的立体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