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迁怒到整个班

徐莉

画面一:

早上检查家庭作业,班主任发现有好几位学生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完成,大怒:“回家怎么做作业的?全都马马虎虎,看看你们这帮学生,到底想不想学习啊?真令人失望!”

画面二:

早晨检查卫生,地上没扫干净,垃圾没倒,班主任大发雷霆:“看看,卫生都没人管,这个班级像什么样!”

画面三:

课间,学生吵吵闹闹,教室里一片混乱,两个同学还在打架。听到学生的报告,班主任进来把讲台一拍:“像什么样子!课间都不要出去玩了,全班罚抄课文!”学生们嘟囔着:“又不是我们的错,干吗罚我们?”不服气,也委屈。

以上几个画面中有你的影子吗?或许这样的画面你不陌生,或许也曾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特别是身为班主任的你,听到老师们私底下抱怨“教这个班真没劲”、“某某班是差班,没有几个像样的学生”这些令人丧气的话,更让你这个班主任脸上无光,于是就有了班会课、晨会课上一次次的批评、训话。但是,一次次的批评、惩罚,结果怎样呢?作业不做或不认真做的反而越来越多了,班级卫生也是一塌糊涂,纪律呢,更让每一个老师摇头。

班主任往往会因为几个学生的错误迁怒到全班同学,把个别问题全面化。迁怒的后果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由于批评的面比较广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让集体受到了伤害,使全班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老师或许无意伤害班集体,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传递了这种消极的信息,从而影响全体学生对集体的自我认知,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消极的集体心像。有了这样消极的评价,无形中给班级贴上了“差班”的标签。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很多时候,当一样事物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用心维护它;一旦出现了残缺,大家就会加速地破坏它,认为反正是坏的东西,再破点也无所谓。同样,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们从班主任的言语中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这个班是差班,管不好了。这种暗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集体的认知,它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作用,强化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心理学里还有一个教师期望效应,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班集体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如果你传递的是积极的期望,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传递的是消极的期望,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班主任要切记,在你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一篙子打死一船人,要有针对性。对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千万不能迁怒于整个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好的。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4DRr1QIzylCTC4qftiWTAU6tcRe0hWqNJ09Hf3arN0OUtaouQn3I2/fVc7aQcQ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