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菊
自1978年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近四十年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学术化、学科化,大学语文教育已经发展成一门成熟的、规范的、系统的学科,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也逐渐有了明晰的定位,而且在近年来产生了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一批大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研究著作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且达成了学界的共识。“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文本与人本结合的通用基础课程,培养人文精神和语文能力。”
“大学语文是姓语、行大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层级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
“大学语文以语言来培育人、教化人和熏陶人,是通过学习、品味、阐释语言来提升精神境界和实现终极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是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母语高等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
,“母语学习是每一个公民的终身权利和义务”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以汉语母语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通过对基本文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重要的教育阵地,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担负着人文素质教育、母语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等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教育目标。树立健全理性的大学语文观至关重要,要做到“一个贯彻,四个回归”:一、语文学习,贯彻全人教育理念。二、语文学习,回归终身学习。三、语文学习,回归语文本位。四、语文学习,回归文本本位。五、语文学习,回归诗意本位。
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大学教育的目的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了能力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异化为培养功能性的单面人。大学语文全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汉语母语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的语文观,培养人文通识素养,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探讨和实践大学语文的全人教育观,可以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教改之路,为更多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世纪80年代,全人教育理念(whole person education)越来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国外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先后开始推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内地高校也纷纷注重研究和实践。全人教育理念,是指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使学生在德(spiritua1)、智(intellectua1)、体(physica1)、群(socia1)、美(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1)等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能得到全面进步,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中国传统通识的全人教育主张培养博通的“君子儒”型人才,而不是“小人儒”,追求道德理性,重视道德修养,真正关注人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实现个人充实而有光辉的生命。199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定位为台湾地区21世纪的教育主轴;1998年《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出台,其中的第五项“追求高等教育卓越发展”中对于如何提升加强大学水准的第一条明确指出“辅导各校重视通识教育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香港高校全人发展(whole person developing)的教育目标是不仅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还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充分挖掘在各方面应有的潜能和素质,并通过知识间关系的构建,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进而达到人的完整发展。
日本教育家小田原芳认为,人在文化上缺少了多少,作为人就缺少了多少,通识教育是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培养学生对宏阔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通识教育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通识教育就可能流于知识的堆砌和课程的设立与学科的归类等外在形式;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通识课程作为实施全人教育的实质性支撑,全人教育的深化也可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语文学习也是一种终身学习,是持续一生的学习过程。最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经过中小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和提升。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母语教育课程,以提高母语素养为宗旨。母语素养的提高也是需要终其一生的学习过程。著名语言学家李宇明倡导:“语文几乎代表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希望大家对语文要有终身教育的理念。”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语文学习为的是“打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二是“打好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读一本本、一篇篇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的探险。闯入一个个文学的“迷宫”,解开一个个的文学的奥秘。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语文学习要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就是将语文学习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把语文当作认识社会的窗口,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和审视,注重语文所体现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从广义上讲,可以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文学习就是字词句理解、文学熏陶感染、文章分析讲解、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叶圣陶曾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学习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从“小语”(小学语文)、“中语”(中学语文)到“大语”(大学语文),虽然在语文课程属性上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的课程目标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统一。著名学者陈洪强调,大学语文要姓“语”,还要“行大”,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小语、中语、大语要实现小—中—大的自然衔接和浑然一体。大学语文教师何二元认为,用“信达雅”来解释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母语学习也是一个信达雅逐层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标准是“信”,知识的记忆,准确无误。中学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标准是“达”,通达地运用母语,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写明白的文章,能够说通顺的话。苏步青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大学语文要学习母语的“雅”,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
这些新语文观正在推进新的语文教育制度改革。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英语将增加为一年两次考试,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温儒敏分析原因:1.语文学好了,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2.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应当延伸到整体素养。呼吁增加高考作文和整个语文考试的分值,理由就是原来150分的“盘子”不够大,需要扩大一点,才“盛”得下语文素养综合考察的内容。3.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把本该学语文的时间挤出来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陈洪教授认为,大学里的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两种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连带而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
语文学习以“语文”为立足点,以语文为本位,体现“语文味”,重在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运用汉语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品位,而不能过于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其他功能,造成本末倒置现象,变成了诸如政治教育、道德教化、伦理评判等文化功能。
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入选篇目的增删更是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的大问题。比如,有人建议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以《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指出《背影》宣扬违法行为和病态的审美,并表示朱自清文风孱弱病态,近乎无病呻吟。“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不忠不孝不慈”;再者,他认为朱自清的文章,是“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这简直是操持一把非文学的、非语文的剪刀在误读和撕裂文学经典。再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精彩片段,20世纪50年代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但是有人建议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拿掉,因为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这便是把文学经典等同于社会法制、伦理、道德教育的范本。王小波对中国人的道德敏感程度颇感愤慨,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到:“当时巴黎歌剧院来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观众说:这个茶花女是个妓女啊!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玛格丽特和阿芒,两个凑起来,正好是一对卖淫嫖娼人员!要是小仲马在世,听了这种评价,一定要气疯。”
这些论者的滑稽荒唐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即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等同于品德课本。用这种道德性、思想性、伦理性作为文学阅读的标准,会让语文教育扭曲变形,而语文也将完全失去语文味。
语文学习要回归文本本位,紧贴文本,进行文本细读,而不能飞跃文本,过度阐释文本,或者脱离文本,割裂、机械背诵所谓的知识点、考点,甚至延伸到文本外去。很多语文教育家提倡文本阅读要用“体悟式”、“感悟式”的生命情感阅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融入文本,在人格上、心灵上与作者产生深度共鸣。来看一个关于老舍《草原》的教学片段: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白色的大花”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能与无边的绿毯相对应,生动地表现出草原的生态之美。
师:错误。正确答案是:“能写出羊群很多、很美。”
王崧舟说,有的老师讲柳宗元《江雪》,纯粹是误读误导:
生:为什么老者在冰天雪地钓鱼?
生1:他是个钓鱼爱好者。
生2:他心情不好。我爷爷昨天跟奶奶吵架,一个人去钓鱼了。
师:都说得过去。
生3:这首诗是假的,冰天雪地哪有鱼?
生2:是真的,可以用凿子凿开冰面。
师:好,也能解释。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唐宪宗时期,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永州荒无人烟,环境恶劣,老母病逝途中,一贬就是十年。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写下《江雪》,表达“千万孤独”之情。
再如,2010年人教版语文教材陆续删除了《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2013年9月初一教材再度删除《风筝》。有人说这其中的原因是,在中学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青年作家赵瑜认为,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美国《大西洋月刊》说“这是一场关于深度思考的战争”,在海外,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精神已经长久传播。在日本、韩国等掀起了“鲁迅热”,1934年《鲁迅全集》在日本就是畅销书;在欧美,《阿Q的真实故事》一书非常畅销。鲁迅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家,是中国的良心,他代表了愤怒和一颗灼热的中国心,美国的汉学家认为鲁迅的小说为破译中国文化密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钱理群把1919年《兄弟的故事》和1925年《风筝》相对比,1923年兄弟反目,这其中的文本秘密不是仅仅用批判封建教育思想来简化阅读的。
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些语文老师自己怕周树人,对于很多中文系毕业生来说,鲁迅其实是“熟悉的陌生人”。钱理群曾经说,如果没读完鲁迅全集,就不要说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少有中文系的学生读完了鲁迅。远离鲁迅,远离深度思考,不可能产生和传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直面作品、感受作品并对作品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
回归文本本位,增强文本细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有不少好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比如,秦朝晖认为,大学语文对经典文本的教学应引进加强文本细读的理论视野,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达到对经典文本的立体与多层次的整体把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尝试构建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第一步: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第二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第三步: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诗意栖居,语文学习,回归诗意本位。文本的阅读有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审美解读。过度强调功利性、理性阅读,会失去语文本色。从文学角度看,文学作品突出的属性就是非功利性,理性很难产生朦胧多义的诗意。
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属性使得文学的阅读不能按照生活的常理去评判,否则就会陷入荒唐和滑稽的阅读。语文教育只有回归到诗意本位,通过诗意解读才能回归本真。如,白居易《花非花》的多种解读: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可以有这样几种解读:第一种,谜语说。谜底——“霜”。第二种,咏妓说。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第三种,朦胧诗说。感叹人生的短暂易逝、世事的变幻无常和物是人非的无奈感伤,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匆匆》、《锦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文教改中涌现出了有特色的语文教学,如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教学等,其中,王崧舟倡导的“诗意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力,他从2004年前后开始探索诗意语文教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完善的教学体系,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精神追求的语文、感性感知的语文、童心想象的语文、灵魂顿悟的语文、生命意识的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追求自由对话、追求陶冶唤醒、追求精神契合,追求自我实现,是语文的最高境界。
他把诗意语文教学方式总结成八个方面。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诗意的神韵:智慧关照;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的诗意课堂不仅需要诗意语文观,还需要诗意人生观。在大语课上,经常有人问“学语文能赚钱吗”,我答:“不能。但可以使你的精神和心灵获得自由和解放。”在现实利益的物质世界里,抽身而出,仰望星空,飞上云端,而云上的日子,自由淳朴本真。谁不想拥有诗意的人生呢?可是在高度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强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之下,谁还能淡定从容呢?不被异化、被碾压、被压垮,已经是算好的了,谁还敢奢望诗意呢?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被现实的功利心绑架,无法摆脱,没有自由。小学中学“考大学”,大学“就业”,就业后升迁,永远在强大的利益机器里运转。哪个人生没有坎坷?哪种生活没有艰辛?哪个时代没有压力?哪个民族没有苦难?海明威说,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是什么?是狮子追来还能欣赏路边的鲜花。自由是什么?闻一多说,哪种自由不是戴着镣铐跳舞?能在重压之下不变形,泰山压顶不弯腰,伟大的精神和人性之光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能在重压之下巍然屹立,不失本性,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不丧失高贵的人格,不污染圣洁的灵魂,就是李白傲岸的狂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辛劳的境地中,抽身而出,仰望星空,诗意栖居。
综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观构建了终身学习、语文本位、文本本位、诗意本位四位一体的健全体系,开创了全新的语文教育新格局,打造了21世纪与时俱进的语文课。为了践行这个全新的大学语文观,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从2005年开始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十多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深度教学改革方案,2014年评为广东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建设成首门大学语文慕课,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1.在组织方式上,采用“团队式教学”。整合文学院的优势资源组建一个多元的集合体,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一个人包干到底的教学方式,形成“一课多师”新格局。2.在教学内容上,运用“模块式教学”。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个模块,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精品精讲。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经典新解”式教学。运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对文学经典进行新颖解读,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4.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讲座式”教学。分不同专题进行,由多名教师讲授不同的专题,每名老师平均2—3个专题讲座,把大学语文教学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5.在人文教育上,突显地方历史文化。潮汕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首次将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诗词纳入教学内容,还有韩愈与潮汕文化专题讲座,让潮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走进课堂,加强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地域性。6.在教学方法上,首次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用两年时间建设成为慕课,由9名教师主讲了16个专题讲座,课程架构包括观看网络视频、线上答疑、线上讨论、闯关测验、拓展阅读、线上考试等在线学习部分,以及线下的面见课程、线下考核等。慕课教学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教师主讲与自主学习全方位结合,建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泛在混合型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017年3月在深圳大学优课联盟平台以及超星课程平台推出,首次开课有近1700名学生网上修课,目前,大语慕课教学运行良好,教学效果拭目以待。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大学人文部主任 刘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