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风凭借力 助我快成长

仇苗苗 奉贤中学

从大学毕业赴奉贤中学任教至今,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挫折的痛苦,也有收获的喜悦。回首从教的这些年,我始终坚信一个人的成长既离不开内力的作用,也需要外力的推动。很庆幸,我进入了第三期“双名工程”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成为陈胜庆老师和李功爱老师共同主持的地理基地的学员,在两位导师和基地特聘专家的指导下,在其他学员同伴的帮助下,我得以不断借力、不断成长和成熟。

一、初入基地、借助外力、虚心向学

2011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下午,我走进设在上海师大的面试室,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两位导师,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当李功爱老师为我们介绍完地理基地的专家资源时,我更加渴望能参与到这个培训中来。能聆听上海市那么多地理学科的名师大家的报告,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梦想。很幸运的是,我顺利地加入了这个平台,同时也有机会认识了一批优秀的同行。

地理专家导师团,是基地为我们提供的第一大助力。基地的两位导师和专家团的成员中,既有理论造诣精深并且担任国家和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编制任务的大学教授,也有长期实战在中学教学第一线的中学特级教师,同时还有第二期重点学员并且新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优秀青年教师。吴照、杨士军两位特级教师介绍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鼓励我们不断探索,多反思,多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贾铁飞等大学教授,从各自研究的领域,为我们解疑释惑,提升地理学科理论水平。周义钦、王珏等第二期的优秀学员,则为我们这些新学员提供了很多提升地理教学教育水平的途径。在专家们创设的高端研究平台上,所有的学员都能畅所欲言,相互切磋,共同成长。在专家的指点下,我对教材内容能吃透吃深,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地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能更明确地把握,制定出更可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外出游学,是基地为我们提供的第二大助力。两位导师结合地理的学科特色,为我们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地理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的综合性很强,包括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等。同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是倡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必要的实践应用,要有设计和开展地理野外考察的能力。基地学习期间的每年暑假,两位导师就会组织我们参加上海市地理学会“大地之鹰”考察团。“大地之鹰”带着我们走遍了祖国的东南西北,新疆的荒漠绿洲、东北的黑土地、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广西涠洲岛的火山地貌,这些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一一跃然于眼前,让我深深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两位导师组织我们在各校听课之际,也不忘带领大家考察附近有地理学价值的地点,崇明的东滩湿地、奉贤的古海塘、松江的大学城、川沙的古城。一边听两位导师的专业讲解,一边实地观察,让自己的地理理论和地理实践水平提高了一大截。我们还在两位导师的精心安排下,有幸到全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参加地理科学学术的研讨和内容丰厚翔实的地理年会,在广阔的学习、交流、研讨平台上收获颇丰。

通识学习,是基地为我们提供的第三大助力。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华东师大通识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有关于提升教师教育追求的专题报告,有关于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讲座,有关于当代文史发展趋势的交流,有当代科技发展的介绍,有当代艺术的赏析,内容精彩纷呈,大师们的讲解也令人心驰神往。通过本次通识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会教书,更要育人。要育好人就先要育己,要育己就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自己的本专业,更应该学习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通识知识,从而解放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的确,如果教育者本身未曾接受通识教育的陶冶,缺乏人文情怀,如何能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呢?如何期待他的教育不是机械之教育呢?因此,华东师大的这次通识培训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同伴切磋、促成个人教学特色

参加本期基地培训的学员都是各个区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领头人,两位导师在基地培训过程中为每位学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让我在资源共享和教学实践中前行。

控江中学闪德龙老师在人文地理教学方面造诣深厚,在《城市化》教学时,他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己的处理,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而是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组了教材,整理了巴西利亚的案例,把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为人文地理教材处理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同时,他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教学,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角度综合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为让人文地理课堂充满地理味道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柏玥萍老师的课堂设计富有特色,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她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理故事的教材处理方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地理材料的新情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柏老师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阿克苏苹果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来分析这小小的苹果,不论是从自然地理条件还是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都使这苹果充满了地理的味道。柏老师通过阿克苏苹果的案例很好地整合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农业区位分析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某一区域农作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迁移的能力。

周光明老师的星韵地理网络教研,让我打开了开展地理学习和教研的新视野,结交了更多志趣相投的地理教师。何平老师的科研水平高,能力强,为我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同学们的经验交流和课堂实践,让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好的方法。在聆听、观摩、反思以及交流中,不断建构起对地理教学教育的准确理解,既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又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逐步形成教学特点。基地为我们每位学员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实践展示机会,同时邀请地理教学专家为我们悉心指导。通过不同层面的教学实践上的摸爬滚打,再加上主动学习,我对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心领神会,对高中教材也了如指掌。我开始有了对自身教学理性的分析,认识上的提高也带来了教学实践的突破,和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老师一起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肯定。

我在地理课堂教学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即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整合,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季风气候》这节课,我把学习的地点改在网络教室。平常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们既好奇又充满期待,跃跃欲试,学习地理的兴趣因地点的改变而迸发出来。我将学习的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段段生活情景和一个个真真假假的判断题。这样的教学就像电视节目“世界真奇妙”那样,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知识信息和问题情景,判断地理问题的真真假假,了解背后的地理原理。又如在《洋流》一课中,我以构建洋流分布规律模式的学习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过程。在通过风靡全球的大黄鸭的来历引入新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让学生先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读图、析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质疑、判断、归纳、推理等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构建太平洋中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模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学习经验的复制和运用,去学习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洋流知识,实现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阐述自己构建模型的思路,评价其他学生构建的洋流模式,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入思考、内外并举,反思创新

五年的基地学习不断深入,我们在基地提供的各类平台上不断学习的同时,还借助两位导师提供的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大展拳脚,提升自己的“内力”。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论坛,提升自己的教学教育理论水平。参加培训使我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使我领略到了教育专家和名师的风采,专家和名师的课程深入浅出,教学案例鲜活生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高屋建瓴的专业思想与真知灼见,感受到了名师宽厚博大的情怀与高远的社会责任感。案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引起深层次的反思。我发现自己缺乏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没有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太善于通过口头和书面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在导师的带领下,我积极参与到学科的研究和交流活动中。培训期间,参与了基地举办的美国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的研讨活动,撰写了关于美国地理教材中地理实验的论文,并在全市的研讨会上作主题交流。同时也有幸走出上海,与外省市的地理教师和专家交流,先后在江苏省扬州一中和贵州师大作上海高考地理情况介绍和复习方法的交流。通过论坛的历练,让我更重视教育科研,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型发展之路。

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提升课程建设的能力。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二期课改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能为学生学习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能力、经验与方法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编制相应的地理拓展型课程的教材,是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两位导师高瞻远瞩,从培训之初,就通过分析每位学员的教学特色和自身优势,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做,制定校本教材编写的计划。在李老师指导下,我开始编写《奉贤旅游地理》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我有意识地将乡土地理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有机地结合身边素材,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开展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各种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就近发现地理规律、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技能。通过学习其他学员编写的教材及自己编写校本教材的历练,我对课本教材的编写流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自己编写的乡土教材也基本成型。

回想在基地的成长过程,我发现每当自己行道受阻、心境迷茫之时,始终有一股助我前行的力量。这股力量,既有来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有一路走来在我身边的两位导师,地理教学专家们及各位同学的不断提携和帮助。借助上海市地理名师培养基地这块沃土,我将不断跋山涉水,继续走在地理教学的路上。 ZafO+ZMddfMm6v3YpdTSz/Zkos7UosGawujYzT4tCztdfQQdW8rsllFXeDe/7l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