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悟与收获

江红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2012年,我幸运地成为第三期“双名工程”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一名学员。这五年中,我聆听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和报告,遇见了众多耳熟能详的专家和名师,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回顾这五年历程,我心中涌起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

一、通识培训,充实人文底蕴

通识培训,让我有机会以学生身份重返校园、课堂,重温作为学生的幸福。

通识培训任务很紧,有4个模块和15个单元,160个学时。培训的目标是关注非技术素养和气质、关注学术浸润和思维品质、文理科之间无明确分野、重温“班级”与“同学”文化。开班典礼上,基地提出了对我们的四点期望:深深期待培训目标的达成、深深期待同学们充分展示风采、深深期待通识培训成为学员们生涯中难忘的一段、深深期待大家能成为朋友、同道、共同学习者……这一句句“深深的期待”字字刻在我的心上,心中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也坚信,通过五年的学习,一定能够在导师们的带教下、在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在同伴们的互助学习下、在所有人的深深期待中成为一名有着名师气质的优秀教师。

以前作为普通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本职工作,很少在其他方面作深入研究和积累,往往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解决当下的问题。通识培训期间,陈勤建教授的《汉语热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余南平教授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与未来趋势》、许纪霖教授的《上海的城市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沈善增教授的《还真老孔庄心谛》、傅杰教授的《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毛尖教授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思想》、单中惠教授的《西方教育大师杜威的教育智慧》、冯大鸣教授的《我们怎样思维》讲读——一线教师的形而上之旅、郅庭瑾和冯大鸣教授的《我们怎样思维》读议——为思维而教……各位名家一场场精彩的讲座,犹如文化的盛宴、思想的“满汉全席”。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推开了一扇窗,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同时更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启发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受益匪浅。

二、学术会议,提升理论水平

这五年,我们师从陈胜庆、李功爱两位导师。陈胜庆老师曾任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和华东师大张江实验中学校长,他为我们作的学术报告凝聚了三十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聆听过程中我收获了导师的经验和智慧,也深深感受到陈老师在教学生涯中钻研探索三十年不减的激情。李功爱老师是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地理教研员,他有着丰富的一线课堂教学经验和敏锐的评课眼光,妙语如珠,常常引人深思,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两位导师利用一切机会搭建平台,组织学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提升。2012年8月,我们参加了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综合学术年会”,年会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改革”这一主题开展了地理优质课程资源的评比与展示,地理教材、数字星球教学资源的介绍与观摩,并进行了获奖论文的交流。2013年11月,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东地区)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地理学视角: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会议主要宗旨是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主题,以地理学视角深入探讨、交流当前城市—区域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研究成果,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献计献策。

每一次学术年会活动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组织形式多样,学术交流活跃,让每一位与会者都满载收获与喜悦而归。专家所作的主题发言,更是精彩纷呈,视角独特,理念新颖,展示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地理教育、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

三、野外考察,丰富学识阅历

每年的“大地之鹰”暑期考察活动是我们每个学员期待的,由于参与成员主要是地理教师,所以首选的就是把教材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目标。整条野外考察线路设计立足于“地理性”,凸显出“专业性”,这样的地点和路线,一般的旅客、旅行社是不会去的,但是,对我们地理教师而言,确实是别致而有魅力。

每年的“大地之鹰”考察活动,走访中小学、走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听讲座、作交流都是一个个重点内容。2013年考察的地点是广西与雷州半岛,主要考察火山熔岩、喀斯特地貌,考察点有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点徐闻、大陆海岸线南起点东兴、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以及乐业天坑等,还访问了中越边境的隘江小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与南宁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考察了贵州高原山地,走访了江口县坝盘乡箭牌希望小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听取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交流。

每次野外考察都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让我们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大视野中去练就我们的大智慧。这里既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考察的收获,也有与当地居民交流的快乐,既有与当地院校的座谈学习与互动,也有对当地贫困小学的走访捐助,感受学习当地教师的敬业与坚韧。总之,“大地之鹰”的野外考察活动虽然很累、很苦,但是,我们很快乐、很充实,收获很丰富。

四、听课评课,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聚焦课堂,实践躬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五年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备课、说课、研课、授课、评课各个环节,并借助区级、市级以及外省市的各级各类公开课平台,促进地理教学风格的形成。学员们纷纷“亮剑”,柏玥萍老师的《农业区位》、闪德龙老师的《城市化》、仇苗苗老师的《坐标类读图题的解析》、《东北的农业》、金彦老师的《探寻气候的“特殊”分布》、范含信老师的《台湾》和《中国的地形地势》、朱宏兰的《新疆》、何平的《舌尖上的地理——校园食谱微探究》……我们这些来自各区不同学校的学员在教学思想、观念、模式、方法上各有所长,平时的交流、碰撞和冲突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在两位导师一步步有计划的引领和帮助下,我们开展了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学沙龙、问题研究,这些实实在在的交流和共享让我们共同学习成长,共同提升发展。

五、微课制作,掌握前沿技术

当代教育的三大主题是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教育技术的三大发展趋势为移动、开放、参与。当前,教育的信息化是谁也挡不住的,谁占领了先机,谁就占有了主动。

2015年5月至9月,我们全体学员参加了华东师大的微课程高端研修,这是一次以集中面授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工作坊形式开展,以微课程作品为任务驱动的混合研修,主要聚焦“面向教师的微课程开发”以及“微课程案例评析与媒体设计”这两个主题。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可以进行话题讨论、作品互评,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问题适时得到华东师大助学教师的一对一帮助与指导。

通过此次培训,我不但知道了微课的真正含义和作用,掌握了制作微课的策略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新的方法与思维,刷新了我对于学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模式、教研模式的理念。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

五年的基地培训结束了。反思这一路,收获满满、感动满满、幸福满满。它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理念上的革新,它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名师的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梳理、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ZjFtva/l86Mq+V8SpQFbQJz/y9Rt7wuKTDLHFK8v9++sbuu/74WF5L3Z2LvjhD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