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走于学习与实践之间

李会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基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概括了中学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全部。它为我们提供了高端的沟通平台,建立了导师与学员、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分享着共同的困惑和愉悦。穿梭于学校与基地已有五年,行走于学习与实践之间,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最珍贵?那就是每一节成功的课堂、每一个成功的教育个案、每一次学术交流以及进行思想碰撞的机会……

一、基地引领我学习

“要坚持学习理论,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坚持实践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总结成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是陈胜庆导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也是学员们执著追求的境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导师团为我们精心设计学年工作计划,开设读书菜单,提供学习资料,组织专题报告、现场学习,穿插交流、研讨……每一次活动,或开阔了视野,或丰富了认知,或交流了感情。五年的基地学习,时间虽稍纵即逝,但感触异常殷实。

实际上,“基地学习”一直让我向往让我愁。之所以愁,因基地培训的时间安排多数为周四和寒暑假,虽有时想努力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因素参加基地培训的高端讲座,但因为工作冲突仍导致个别活动只能通过课件或导师个别辅导进行补课,似乎缺少那种完整。之所以向往,因为基地的培训多数由导师和各大院校的名教授亲授,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刻的理论引领,同时更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

自开班学习以来,我一直坚持做到了尽全力参加基地的各项学习活动,如陈胜庆老师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李功爱老师的“课堂切片”,段玉山博士的“地理学科教材研究”、“地理学核心素养”,贾铁飞博士的“地理学究竟是什么”,何美龙特级教师的“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吴照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等专家讲座。最开心的是参与了导师精心组织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我认真听讲,仔细阅读文本,参与研讨等各种学习活动,自省自己走过的教育教学历程,直面、梳理自己的困惑。在整个基地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做到了:讲座资料反复听、认真记、细领会,文本资料细阅读、重整理、重消化;在研讨与评论中重参与、重学习、认真评记。

二、在承担中锻造行事力、思想力

导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导师的思维方式也是我学习跟进的蓝本。首先,我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在不断地与导师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清醒认识自己与榜样的距离;在比较、鉴别中不断学习吸收,为己所用,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研究能力,锻造自己的思维、专业风格。其次,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严于律己,努力要求自己甘于寂寞,淡于名利,沉浸事业;在不断坚实自己的根基中,在高标准的榜样引导中,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升华人格与精神境界。

2012年下半年我接到学院给我的任务,编写区本校本教材《青浦乡土地理》。乡土地理的有关教材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接触过几本,但真要自己编写,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2004版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契机,但教材编写过程也给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我带着尝试的目的走进了探索的天地,广泛查找,仔细比较,最后我认定由陈胜庆导师主编、现行的《上海市乡土地理》乡土教材是最前沿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参考价值的。

说实话,以前对《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只知去用,并没有研究过它是如何编写的,要把地理教学引往何方。我把陈老师主编的几版《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收集起来进行了仔细研究,力求找寻陈老师的思维深处。我发现2012年版《上海市乡土地理》是一次比较重大的改革,不仅教材内容更新了,而且编排体系也作了重大调整,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法,它综合了“特征分析法”、“专题(个案)分析法”,从上海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既具有时代特征性、实用开放性、实践参与性,又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城建问题、名城保护问题等。从典型案例入手进行专题讨论、分析研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较强的现实性、有效的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以及一定的探究性。这种编写的结构体系,是以突出阐明人地关系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以它为主线组织教材。教材不再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选取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并在阐明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目标方向和解决措施,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可持续发展是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使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努力方向。学习了导师的著作后,《青浦区乡土地理》也就依此为编写范本。《青浦乡土地理》以青浦地域为依托,用历史的资料和现实的生活,感知自然与人文地域文化特征,实现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学科理论与乡土教育的对接,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我明白了榜样力量的强大,体会到要深入研究与思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获得真知。

2015年基地开展市师资培训中心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在导师的策划下《中学地理教师基本功二十法》悄然开展,导师考虑到我的业务特点,让我承担课程7《听课反思》和课程8《评课抓点》。接到任务时真是一头雾水,还好导师李功爱早就考虑周到,专程从浦东到青浦给我传经送宝,实在太感动,两位老人为了我的发展,亲力亲为,不愧为可敬可爱的人生引路人。李老师一边给我讲解,担心我不能领会,还给了我参考资料,如《边听边记边想》、《怎样有效观课议课》、《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几点要求》、《坚持地理课堂38年》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历经周折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从李功爱老师身上,我学到了积累素材,记录教学点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老师介绍了评课的标准,使我在平时组织教研中能以此为参考,努力帮助区域教师将每节课都打造成为“好课”。

三、再接再厉,终身学习

基地导师组织活动一大特色是基地学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备课、说课、研课、授课、评课等环节,通过区级、市级以及外省市的公开课平台,促进学员地理教学风格的形成。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把平时的教学片断、点滴经验或者心得都放到基地这个平台上来,相互介绍、学习,这其实是最有效、最实际的学习。因为这些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在这里集中了多种处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感谢基地给了我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同学们五年来的相知、相爱与陪伴,给了我继续走好教育之路的勇气和信心。为了教育的未来和民族的强盛,我将在专家学者的指引下,在同行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下,再接再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mAmCJwZYXZ3xG/jzP+rjgNecOesuajgKKBMVu5EyCPhYaUBR6dvhvTARzeEbVo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