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泰勒和迈尔斯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所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思维,一类是社会影响,还有一类是社会关系。社会思维包括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社会知觉,我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社会认知,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评价——态度。社会影响包括从众、说服和群体行为。社会关系则包括偏见、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助人以及攻击行为。本书大致按照这三部分进行组织。
社会心理学仍是一门新兴学科,一些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答案。尽管如此,社会心理学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在这里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简要的说明,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继续深入探讨。
观点1:人们构造自己的社会现实。 如开篇案例所示,两所大学的学生看到的是同一场比赛录像,但他们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尽管的确存在客观现实,但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信念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解释,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观“现实”。如果朋友在约会中迟到,我们可能将其解释为故意迟到,也可能解释为有急事身不由己。社会心理学家重视人们如何知觉、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因为根据主观构建而不是客观现实可以更好地预测人们的行为。例如,假设一名大学生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有天他看到她对自己微笑了一下,他会如何行动?关键不在于这位女生的行为,而在于男生对她的微笑的理解。如果他把她的微笑理解为客气的礼貌,他可能什么都不敢做;如果他认为那是鼓励他亲近的信号,他很可能会鼓起勇气去约她出来。因此,人们对社会事件的解释带有主观性,而正是这种主观建构而不是客观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对他人的反应。
观点2:社会情境的力量非常强大,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试图探讨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在他设计的一个情境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对“学生”不断施加高压电击,结果令人吃惊,多数被试完全服从指令(Milgram,1974)。在另一项著名“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研究者给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随机分配监狱看守和囚犯的角色,让他们对监狱中的社会角色进行模拟(Haney & Zimbardo,1977)。结果同样出人意料,这些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看守”变得残忍,“囚犯”变得行为怪异和情绪失控。可见,监狱这一情境规定的角色行为指南对大学生被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足以压倒个体人格的力量。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那些自愿选择参与监狱实验的被试,在攻击、独裁等与辱虐相关的特质上得分较高,而在移情、利他等特质上得分较低,这意味着可能存在人格和情境的交互作用,而非纯粹的情境作用(Carnahan & McFarland,2007)。再看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想象玩一种两人游戏,每个玩家都必须选择两种策略中的一个:相互竞争,让自己赢可能多的钱,同时使对方输可能多的钱;或者相互合作,使自己和对方都赢一些钱。想想你自己和你的朋友们,你认为自己会怎么玩这个游戏?他们会怎么玩这个游戏?你可能会考虑自己或朋友的性格,然后认为竞争性格的人会更有竞争性。当你做预测时,通常不会考虑社会情境。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一项研究(Ross & Samuels,1993;见:Ross & Ward,1996)挑选出一组被认为特别有竞争性或特别合作的学生,然后邀请这些学生玩这个游戏。研究者做了一点操纵,改变游戏的名称,他们告诉一半学生,游戏名称是“华尔街游戏”,告诉另一半学生,游戏名称是“社区游戏”,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结果发现,当游戏被叫做“华尔街游戏”时,大约2/3的人做出竞争反应;而当它被称作“社区游戏”时,只有1/3的人做出竞争反应。可见,即使是游戏名称这样的情境细节,对人的行为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它传达了关于人们应该怎样表现的信号,透露在这样的情境中什么行为是恰当的。在另一项研究中,在实验室中安排被试处于鼓励合作或鼓励背叛的环境中,只需不到20分钟,就造成被试随后的合作行为上的明显差异(Peysakhovich & Rand,2016)。贯穿本书始终,我们将会看到,社会情境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方面,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Ross & Ward,1996)。
观点3:生物和遗传倾向影响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很关注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正如进化论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我们遗传的天性已经预先设定,使得我们会做出那些曾有助于祖先繁衍和生存的行为。爱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神经科学(social neuroscience)致力于理解生物系统如何作用于社会过程和行为,并利用生物学概念和方法补充和完善关于社会过程与行为的理论(Cacioppo & Berntson,1992)。
观点4:人们的直觉既强大又危险。 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人们的思维、记忆和态度等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则是无意识和自动的,也就是直觉。直觉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他人的印象、人际关系以及判断和决策,其力量非常强大。但直觉在某些时候也是危险和容易导致错误的。飞机失事的事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惊恐,因而人们对乘飞机感到恐惧。尤其让人害怕的是,空难往往会造成飞机上很多人甚至全部乘客丧生。例如,2009年6月,一架法航客机起飞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228人全部遇难;2010年8月,一架客机从哈尔滨飞往伊春,抵达机场降落时坠毁,造成42人遇难。许多人为了避免飞机的危险而改乘汽车。但实际上,与乘汽车出行相比,飞机的安全程度要高很多。
问题(本书章节)
紧握对方的手是否可以给对方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第2章)
人们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事件之间的关联?(第3章)
人们对自己未来情感的预测是否准确?(第3章,第4章)
人们对自我的评价或者说自尊通常偏高还是偏低?(第4章)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是否很难改变?(第3章,第5章)
人们的态度是否可以被那些未注意到的信息改变?(第5章)
当多数人一致持某种错误看法时,你是否会提出反对?(第6章)
群体工作还是个体工作的效率高?(第7章)
性格相似还是相反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第8章)
帮助别人的目的是否一定是要求得到回报?(第9章)
遭受挫折会增加攻击性吗?(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