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结

1.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包括非言语沟通、归因、印象形成等。

2. 不包括口头言语的个体间的交流属于非言语沟通,例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音调、语速等。

3. 情绪的表达和识别具有适应和生存价值,基本的7种情绪在各种文化下以面部表情表达的方式类似,并且能被其他文化中的个体识别。这7种基本情绪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尽管基本情绪具有普遍性,但由于人们经常表达混合情绪、情绪压抑以及情绪表达规则的文化差异,人们对表情的解读有可能会出错。

4. 注视通常被认为是表达喜欢和积极的情绪,但如果持续瞪视可能会被理解为敌意。一些文化不提倡与地位较高者直接目光接触。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个人空间和触摸等均可在特定情境下表达一定的含义。

5. 非言语线索可以暴露个体正在撒谎这一事实,如果人们关注微表情、副语言线索、目光和面部表情以及通道间的不一致等信息,就可能识别出谎言。说谎者的动机和试图识别谎言者的动机以及无意识过程均会影响识别是否成功。

6. 尽管女性更擅长表达和识别非言语线索,但由于礼貌倾向,她们对谎言的识别比男性差。

7. 归因理论试图对人们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起因的方式进行描述。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海德,他认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归因;另一类是外部归因。

8. 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满足非社会赞许、自由选择以及产生非共同效果这三条标准的行为,进行内部归因。

9. 凯利的共变模型指出,人们收集一致性、独特性和一贯性三方面的信息,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做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或者归因于特定时刻的情境因素。尽管有一些研究证据支持共变模型,但是,人们并不总能获得三类信息,并且一致性信息常被人们忽略。

10. 人们在归因时还会考虑稳定和可控等维度。

11.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高估内在性格因素,低估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这被称作基本归因错误或对应偏差。出现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关注的焦点是知觉上显著的人,而不是周围的环境。

12. 归因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迅速且自动的内部归因,第二个阶段根据情境对最初的内部归因进行调整。但由于锚定的作用,后来的调整往往不够充分。

13. 人们在作为观察者解释他人行为时容易出现基本归因错误,而在作为行动者解释自己行为时,则重视情境因素的作用,这叫做行动者-观察者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知觉显著性和可得信息的差异。

14. 这种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因素的倾向,叫做自利性归因。动机和认知因素的结合导致了这一归因。

15. 为了避免受到关于我们自身难免一死以及灾难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等认识的困扰,人们常会进行防御性归因。一种形式是不切实际的乐观,即认为好事比较可能发生在自己而不是别人身上,坏事则比较可能发生在别人而不是自己身上。另一种形式是公平世界的信念,即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6. 基本归因错误在多种文化下都存在,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在归因时更有可能考虑到情境因素,尤其是情境信息突出时。自利性归因在东方文化中较弱,在描述自己和他人时,东亚被试更多提到社会身份和情境,美国被试多使用人格特质。

17. 归因上的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关注情境因素的作用,而对性格因素关注的文化差异较小。这与东方人的整体式认知、西方人的分析式认知有关。而整体与分析认知的区别又源自历史、生态和社会因素。

18. 当个体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涵盖一切的原因时,他们在经历消极事件后可能发展成抑郁。

19. 印象形成描述的是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20. 阿希最早展开印象形成研究,他发现某些特质被认为与其他特质关联很高,并对印象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些特质叫做核心特质。

21. 人们持有关于哪些类型的人格特质会组合在一起的观点,即内隐人格理论。内隐人格理论与文化有关。

22. 认知代数的观点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整合遵循代数原则,例如将信息平均起来形成某种印象,即平均原则。

23. 印象形成的连续模型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依据少量信息、利用启发式策略迅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这可以节省认知资源;而在需要精确等动机的影响下,人们采用更系统的方式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24. 人们运用心理捷径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包括初始效应、对比与同化、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 VjBu/926jdRQKOLCd1/Gqk2J3acH5IFM+3fQ+itqRh0ZvGsEttTQYOWnowM54t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