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社会知觉

199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一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因对学校及导师心怀不满,开枪打死了该校3位教授、1位副校长、1名中国留学生后,饮弹自尽。同年,密歇根的一名邮局工作人员,在失业后没能找到新的工作,他来到曾工作过的邮局,开枪杀死了他的上司、几名同事和几名路人。这两起惨剧发生之后,中美两国的多家媒体都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对两人的杀人原因给出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比较了中文和英文报纸上的文章,发现英文的《纽约时报》将惨剧归结为凶手个人,例如“他是一个邪恶的、被黑暗蒙蔽心智的人”,而中文的《环球期刊》则更强调环境原因,例如“他与导师的关系很差”、“就业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等(Morris & Peng,1994)。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指的是人们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作为社会动物,他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非睡眠时间里,大学生有大约30%的时间是花在与他人交谈上(Mehl & Pennebaker,2003)。可见,人们经常与他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努力理解他人的情感,推测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并努力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等等。本章将介绍社会知觉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非言语沟通,归因,以及印象形成。 1CgZf0vl1DZpP/7yoBR+WWfU/vvNUiA6uNLC+PxK5zdDAwxYF486/xGSIO+yTD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