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是家里的宝贝,今年4岁了,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很宠他,经常给他买各种高级玩具,陪他做游戏。在家人眼中,小童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自从小童上幼儿园开始,他的性格就似乎“改变”了。幼儿园老师向小童妈妈反映,小童的性格太内向,平时都不爱说话,也从不主动和别人交流,很难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他从来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管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还是学习,小童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相反,小童一到家里就缠着大人陪他玩耍,闹腾得没完没了。妈妈觉得,孩子当然是希望和别人一起游戏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这样下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妈妈采取了“孩子外交行动”。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时候,妈妈就会带着孩子到亲戚家去,让孩子和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果然,孩子玩得很开心,并且学会了对姑妈、舅妈等长辈的礼貌用语。妈妈告诉小童,也要邀请兄弟姐妹们到咱们家来玩啊!小童果然邀请了,兄弟姐妹们也时常来小童家,这让东道主小童感到非常高兴,对兄弟姐妹们谦让有礼,孩子们在一起其乐融融。
这时候,妈妈又告诉小童,亲戚离得比较远,平时你可以邀请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还可以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虽然小童有些为难,但是有了前面的经验,他还是邀请了邻居小朋友,结果也玩得很开心。后来到幼儿园,小童也不再排斥小朋友们了,很快融入幼儿园大家庭中。
像小童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很常见,经常会听到周围妈妈焦虑的声音:“我的孩子不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怎么办?”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中受到的是一种众星捧月的爱,而缺乏一种与父母平等交流的体验。这就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那么,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势必会产生一种受到冷落的感觉。渐渐地,孩子就不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而变得自闭起来。
其实,人的本性是合群的,脱离了群体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社会中将无法立足。一些在家爱玩爱闹的孩子之所以一到集体中就变得少言寡语,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人际沟通能力,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所致。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要想使孩子智力得到有效开发,一定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孩子变得合群。
[爱心指导]
帮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技巧
1.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交流环境。与人交流的机会较少是造成很多孩子缺乏交往能力,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主要原因。家长为孩子创立一个充满交流机会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家中也有同龄儿童的朋友或邻居家做客,或是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中玩。这些方式可以弥补中国当代家庭孩子与同伴交流机会的不足,为孩子创造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消除对人际交往的障碍和恐惧,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
2.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让语言成为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助推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必备条件。只有孩子敢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看法,说话时口齿清晰、思路敏捷,而不畏畏缩缩、结结巴巴,才能保证孩子与人交流时没有障碍。家长可以经常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提问孩子一些问题,“迫使”孩子当众回答,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在别人面前说话时不再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而是“敢”说话了,这对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是很有好处和必要的。
3.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家长关心孩子,子女关心父母,切不可围着孩子转,过分溺爱孩子。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不可随便打骂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养成合群的性格。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少年宫组织的展览、科技馆的兴趣小组、儿童夏令营等。一旦孩子进入同龄人群体中,就会逐渐学会如何相处。但是,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时“吃亏”,便要求孩子照顾好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少交往等。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剥夺孩子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5.在孩子头脑中建立“集体”的概念。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使孩子懂得自己时时处于集体生活之中,是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关键。家长要给孩子合理引导,使孩子明白自己在享有集体权利的同时,还必须要服从集体的基本义务,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集体的利益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家庭也是社会中的一个小集体,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种集体关系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教育孩子在享受社会提供的福利时,更要学会遵守社会秩序,比如在马路上右侧通行、不横穿马路、不破坏公物等。这种权利与义务的教育,能使孩子从小就建立起集体观念,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融入集体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