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许多城市一到雨季都会不约而同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内涝。许多城市因为连日的阴雨变成了“水城”,既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让细菌和疾病变得容易传播,严重的内涝还会造成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甚至夺去人的生命。这一现象,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下排水系统滞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到雨季就经不住考验的城市,是否“良心缺失”呢?在沉思之余,有必要向古罗马人学习一下,他们开创了给排水系统文明史。
从罗马城建立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都像古代的其他民族一样,主要使用井水、泉水、溪水和雨水。为了积蓄雨水,他们用石头砌了一个个圆形或方形的井;为了灌溉农田,他们修建了引水渠。
如果条件允许,罗马人会贴着地面修建引水渠,这样的渠叫明渠;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只好先修好渠道,再用土把它盖上,称之为暗渠。罗马人长期使用这种引水渠,直到公元前312年,财务官阿庇乌斯修建了阿皮亚水道,罗马才有了第一条高架引水渠。
阿皮亚水道全长约16公里,其中地上部分只有89米,其余部分都位于地下16米处。当时没有消毒剂,主持修建水道的人不但要保证水道设计的合理性,还要保证水源是安全无毒的,并设法过滤、沉淀杂质。据古罗马时期的资料记载,阿皮亚水道输送的水不但水质好,而且每天送水达7.3万立方米,至少可以保证一部分居民的正常用水。
随着疆域不断扩大,罗马的人口越来越多,用水量也随着增加,因此罗马人的引水渠也越修越多、越修越长。公元前144年,罗马人修建了第一条高架引水明渠——马西安沟渠。这条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达16公里,主要用来向罗马城输送饮用水。
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次火灾。由于罗马的房屋是用木头等材料建成的,街道又非常拥挤,所以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几乎把整个罗马城都烧毁了。这场火灾让罗马政府不得不重新进行城市规划,规定罗马城里的所有房屋都必须配备引水设施,以便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扑灭着火点,保障城市安全。
从公元前312年到公元226年这500多年里,罗马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的输水管道,水源大多是罗马城周边的河流、湖泊和泉水。它们除了供给必要的生活用水之外,还能满足公共浴室和公共喷泉的用水,以及预防火灾用水,给罗马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水都是免费的,居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公用水池里取用。当然了,如果有谁想把水引到自己家里,就得像现代人一样支付水费。
除了给水系统之外,罗马人修建的排水系统也非常复杂、庞大。为什么罗马人如此重视给排水系统呢?
古罗马给排水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国王塔克文的组织下,伊特鲁里亚人用岩石砌了多条地下渠道,把罗马城内由暴雨汇成的洪流排到了城外。其中最大的一条地下渠道,横截面大约4米见方,它以罗马广场为起点,通向台伯河。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再加上罗马人一向轻视医生,认为清洁能够预防疾病,因此浴场得以发展。而随着浴场的兴起,不但要解决大量输入净水的问题,还要设法排出同样多的污水,于是大型的排污渠随之出现。
公共厕所的大量涌现,是修建排污渠的客观结果。由于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把引水渠连到自己家里,再加上罗马人认为家庭厕所不干净,所以他们大多用尿壶或便盆装大小便,然后倒在路边或专用的马车上,于是,公共厕所开始在罗马盛行。为了便于冲洗,公共厕所往往都建在公共浴场旁边。这时,排污渠不但能够起到清洁的作用,还能把厕所里的粪便引到农田里,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先进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能迅速把积水排出去,让城市保持正常运转。所以一到雨季,罗马人根本不必担心城市会因为内涝而瘫痪,更不必担心洪涝灾害之后会不会有传染病……有“良心”的城市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给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