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养育好孩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生育孩子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和喜悦的心情。日本警察厅2010年度自杀报告说,因为养育子女问题而自杀的女性激增44%,成为所有自杀者中增幅最多的人群。自杀的母亲大多没有经验,容易患有抑郁症。我建议,中学时代就需要进行爱情与婚姻及父母责任的教育。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可是许多父母恰恰忽视童年的养育,结果导致孩子一生的困扰。在与杨凤池教授讨论时,他说,孩子3岁前不在父母身边,或交给老人或交给保姆,这样生活的孩子很难有安全感,而监护人不稳定可能导致孩子怀疑一切,人际关系糟糕,甚至离婚率上升。

关系好,教育才有效。连年的“三好学生”怎么成了抢劫杀人的罪犯?服刑13年已经30岁的陈宇(化名)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认为,一是缺乏父教并与父亲对立,二是被高年级学生劫钱后也去劫别人的钱。他说,与父母缺乏沟通是他最大的问题,在青春期的时候,别以为自己多么有主见,父母的话对自己都是最好的。

陈宇(化名)总结的教训值得青少年借鉴:一是要和父母多沟通;二是要给自己定位并有所计划,不能迷失自我;三是千万要远离不良青年,不要贪图物质享受;四是要有法律意识,控制冲动。他说,青春期的孩子不撞墙不知道疼。观察学习是人类的智慧。当有人撞墙时,别的孩子还要撞吗?

亲子关系的培养是家庭教育成败最关键的环节。许多父母对孩子很纠结:离开你,我会孤单;靠近你,我会受伤。听台湾的培训师谢慧燕讲亲子关系,有很温暖的感觉。她说人活在关系中,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生命学分。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甚至认为,一个人的财富,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一个在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小学女生,为什么回到家里却处处与人作对?比如,往家人的碗里撒脏东西等。原来,她的父母为了生个男孩,把她寄养在亲戚家,使她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由此可见,孩子的性格扭曲源自亲子关系的扭曲,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播种仇恨,甚至会激发出极其可怕的攻击性。

“虎妈”蔡美儿教育两个女儿似乎是成功的,那是因为专制家庭的教育胜过放任或溺爱的家庭,但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权威民主型家庭。权威民主型的家庭教育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二是父母与孩子彼此亲密而信任,三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明确而严格。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像“水晶人”,却发现孩子越大越不透明。其实,走向独立是长大的根本特征,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两代人应当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并将此视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父母的魅力在于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尊重是良好关系的基础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自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保障。夫妻的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了每一个孩子必读的第一本书,以至于这种影响深远,终身难以改变。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孩子成长中的两条生命线。夫妻关系往往决定着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到师生关系。

据2011年统计,中国每天有5000对夫妻离婚。夫妻关系融洽有利于孩子成长。家庭的最本质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一旦失去了融洽的夫妻关系,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可靠的保障。爱情与婚姻是人类生命链条最关键的环节,只有爱才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幸福,也只有爱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天堂。

好父母是珍惜孩子平凡理想的人。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之所以感动无数人,是因为她的女儿甘于平凡,女儿不仅志愿将来当幼儿教师和做妈妈,平时就热心为同伴服务,并因此成为全班最受欢迎的人。实际上,甘于平凡体现出脚踏实地活出本真的价值观。

如果让我为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推荐一本教育名著,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蒙台梭利教育法》,因为百年历史证明这是一部真理之作。例如,蒙台梭利确立教育的三原则: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人格的尊重。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好父母是好环境,坏父母是坏环境。如蒙台梭利所说,由于成年人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也应该使自己适应儿童的需要。他们不应该是儿童独立活动的障碍,也不应该代儿童去进行那些使儿童达到成熟的活动。专制或包办代替都是儿童成长的恶劣环境。

长大的标志是独立,独立绝非来自赐予,而是来源于自己的磨炼。因此,好父母和好教师一定是儿童的解放者,而不是束缚者。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必须通过自己动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父亲的特殊使命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好父亲应具备8个品质,并以此为孩子做出榜样:1. 认真负责;2. 意志坚定;3. 勇敢独立;4. 目光远大,影响孩子做出积极的人生选择;5. 是非分明;6. 胸怀宽广,富有包容精神;7. 勤劳自律;8. 爱好运动(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母亲的特殊使命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因此,好母亲应具备八个品质,并以此为孩子做出榜样:1. 心地善良;2. 待人温柔;3. 坚强独立,独立是现代女性幸福的重要支柱;4. 谨慎细心;5. 善于合作;6. 勤劳节俭;7. 爱好阅读,母亲的阅读比奶水还要有营养;8. 审美眼光。

明智的父母培养孩子自信、兴趣和习惯,而不是给孩子压力、专制和打骂。脑科学家洪兰博士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强大的压力会永久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心灵不自由的感觉能影响神经元的发育。何为压力?对孩子提出超越其能力的要求就可能造成压力。因此,期望与要求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什么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伤害更持久?一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小脑蚓部变得不正常,二是扭曲了自我概念这个人格的核心。所以,洪兰博士认为,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低,而且没有同情心。童年的身心体验影响其一生。

行胜于言是一个真理,父母做了什么远比说了什么给孩子的影响更深刻。2012年12月8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莫言讲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他家难得吃一次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此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莫言用半碗红薯干打发,而母亲却把自己的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的碗里。

父母不是战略家,却需要战略眼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忠心教授所说,幼儿教育是基础,基础是根基,根基是要承重的,要承受一生的重量,光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无法打牢根基的。因此,家庭教育并非都是技巧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所谓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一致性,并非要求父母持一样的方法和态度,而是要达成目标与原则的一致。赵忠心教授认为,父母分别唱红脸和黑脸是必要的,软与硬是方法不同,软的灵活性可以引导孩子接受硬,如果父母都硬,可能难以引导孩子。显然,令人愿意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的教育。

全职妈妈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一是因为视野狭小的妈妈对自身对孩子发展都不利,二是因为容易变成全职保姆让孩子难以自理自立。日本教授诸富祥彦认为,到3岁为止,孩子由母亲的双手养大比较好这种神话没有得到任何的证实,而压力最大的就是全职主妇。母亲需要适当的工作和社交充实自己。

父母是孩子成长最神奇的预言家。如诸富祥彦教授所说,孩子会把父母说过的话在心里不断地复述,形成一种“内心的口头禅”。于是,性格也会慢慢变得和那些话语里所说的内容一模一样。特别是发现孩子潜能后的经常激励,可能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肯定自我的意识,并且逐步成为习惯。

“口头支持”也很重要

我在李跃儿的巴学园参观的时候发现,男孩子是很喜欢做家务的。诸富祥彦教授认为,孩子做家务可以决定将来。为了让男孩子长成一个认真工作,能顺利结婚的“够格的男人”,父母要做的就是让他帮着做家务,并且在5岁前养成习惯。实际上,做家务的过程可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如果你不会讲故事和猜谜语,也不会玩游戏,你就难以成为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因此,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安徒生为什么成为童话大师?首先,他是一个受孩子欢迎的人,他的衣兜里似乎装满了故事,所以孩子们见到他就会兴奋得眼睛发亮。如蒙台梭利所说,帮助生命,这是第一个原则。

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方法,心态好坏区别父母水平的高低。当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时候,父母可能埋怨孩子笨,可你是否发现孩子犯的错误很有创造性呢?幽默的迟毓凯副教授道出父母需要的理智,他认为,父母应该管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而不应该直接管孩子的学习,这就是父母的明确定位。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但关系好不等于没有冲突,实际上,冲突也是一种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如《关键教养报告》所评论,青春期与父母适度冲突的孩子,比完全没有冲突或频频冲突的孩子更会自己调节。冲突是相互倾听和认识,其价值是相互理解和接纳,关键在于要把握冲突,合理化解。

孩子在过生日或参加毕业典礼时,都渴望得到父母特别的爱。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绝对不是金钱,也不是特权,而是父母深沉的爱。

北京青年杨帆结婚时,妈妈写下28个关于儿子的难忘故事,爸爸配上28幅儿子的别致照片,制成3本画册作为父母的礼物,仅花500多元钱,却成为孩子最珍惜的礼物。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孩子越小越依赖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甚至可能决定孩子的将来。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期望,等于制造失败乃至绝望的心理,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或期望,则可能成为激励孩子进步的动力。好父母和好教师首先是充分理解孩子的人。

不要过分要求孩子

好父亲能够保护孩子,更能够解放孩子。哈佛大学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发现,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建翔对此解释为“天父地母”缺一不可,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而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高水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是收放自如。之所以自如,是因为尊重成长的规律,要点突出,点到为止。何为要点?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20年研究之心得,即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制力。有主动性就有自然、自由、自主的探索精神,有自制力就有扬善抑恶的道德原则。

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根本特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教育专家蒋佩蓉以开车为例讲得颇为准确形象: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制力是刹车踏板。缺乏任何一个踏板就不能开车,如果盲目开车会有生命危险。

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是一个真理。读王文杰的《教子金典》收获颇多。

如:作者发现33个教育成功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幼儿阶段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好习惯,坚持到底的结果是教育变得轻松顺利。作者采访后归纳成功的原因还有家庭和谐、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爱孩子、关系良好等。

父母的故乡有可能成为丰富孩子情感的圣地。我完全没有想到,除夕夜会与5岁半的晴晴聊天两个小时。她兴致勃勃地介绍爸爸的农村老家,如狗啊猫啊,枣啊瓜啊,还有想象中的黄河口黑天鹅。她还邀请我去玩,并且有许多具体安排。由此可见,农村老家对城市孩子的益处不亚于一所学校。

好的仪式是有魅力的教育,如成人仪式等。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以30年父女年年合影留念的感人画面,唱红了好多人的眼睛。其实,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却具有震撼心灵的效果,因为它在无声中展示着生命的年轮,让两代人思索自己的责任。

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因素不是学历,也不是金钱,而是教育素质,即教育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高的特征是终身学习。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他人。

不会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令人遗憾的。小雨姐姐在广播中为孩子讲故事长达20年,她提出不宜让5岁前的孩子刻意认字,所以不必边讲边认字,但可以鼓励孩子把故事画下来。她去丹麦采访发现,丹麦的家庭几乎每个成员都会给孩子讲故事。丹麦驻华大使说,有故事陪伴长大的孩子思维更活跃。

如果不注意孩子的变化,就难以给予他所需要的帮助。关颖研究员在天津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生最愿意与同学在一起的为38.5%,高出愿意与妈妈在一起的12.9%;心中的秘密愿意告诉同学的为27.1%,也超过愿意告诉妈妈的一成;当遇到问题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首先选择请同学帮助,小学中年级学生首先选择向妈妈求助。

深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最恨孩子的叛逆,却不知叛逆中有珍贵的品质在蓬勃生长。所谓叛逆,不就是顽强表达自己是对的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解释得好: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对其未来发展很关键。因此,父母需要抓住肯定、调整和对症下药这三个关键方法。

冷静对待孩子的叛逆

对待孩子的叛逆最需要理解和尊重,也最需要因人而异。如何对症下药?边玉芳教授认为,对于暴躁型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对于沉默型叛逆的孩子,要耐心等待,慢慢沟通;对于阳奉阴违型叛逆的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孩子的青春期最考验父母的爱心与智慧。

为什么说包办代替是一种软暴力?因为它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核心是主体性。清华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认为:主体性倡导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父母沉迷于玩手机的时候,怎么可能制止孩子玩手机?据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介绍,他们对多省市6岁至12岁小学生的调查发现,67.7%用过平板电脑,44.5%有自己的手机,半数以上用微博、微信,31.6%认为自己比父母懂得多。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好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发布2014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称,近八成的未成年人表示,父母上网遇到问题时请教过自己,选“经常”和“有时”的比例分别为22.7%和56.1%。当今儿童10岁时上网比例超过七成。

许多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是跟父母学会的,例如在挨打中获得消极体验。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津巴多博士认为,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那些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如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殴打妻子,等等。

观念的落后会让人曲解好话,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早期教育重要的角度看,这句话是切中要害的名言。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韦钰院士解读说,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4R5JfRGd2MGjAwl7wlB84qmK0W+/eVl7nun2GiZW+enOADtl4rzqIrTI511PE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