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诚信和道德是立身之本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乃儿童成长的基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就是诚信的根苗,慢慢会长大的。孩子说谎话的第一原因就是说真话受到惩罚,这可能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应该信任孩子,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要让孩子体验到撒谎的苦头,更要品尝到诚信的甜头。

人都有无奈的时候,但应当守住良心和底线,心灵的家园不能荒芜。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忠诚精神,儿童忠诚于友谊,成人忠诚于信仰。成功的第一秘诀是诚信,因为诚信才有信誉,才有合作,才会成功。没有诚信的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人需要有所畏惧,无法无天的人是危险的。

美德比金钱更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幸福。因此,有智慧的富人给孩子传美德,而不是传金钱。美国哈里森集团调查发现,美国每年可支配收入为1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48%的孩子捐过款,45%的孩子做过志愿者,而这两项数据在可支配收入为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中仅为28%和26%。这或许可以解释如何打破所谓“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如何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呢?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周南照研究员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对“非人化”的批评之上,如消费主义、享乐至上、个人主义等“人的异化”。学会做人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学会做人的本质含义是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周南照研究员所说,学会做人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音乐大师贝多芬患上耳聋,绝望时几次想自杀,却靠道德和艺术的力量战胜了自己。他给弟弟写信忠告:你们要用道德教育女儿,因为能给人幸福的是道德,而非金钱。由此看来,人之为人源自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源自道德。从小培养孩子具有正义、尊重和责任等品质,方有做人之根基。

对于个人的道德境界来说,首先是尽到责任。所以,文天祥把“仁至义尽”倒过来讲:“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也就是“义尽仁至”。学者许倬云解释道,我该做的工作做完了,该尽的一切责任都完了,这就是义尽仁至。因此,责任是第一位的,义就是仁,责任是道德的首要标准。

孩子10岁前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学习成绩好,也不是特长多,而是牢固掌握道德智能,这是一生成功和幸福的根本。2015年秋,我与韩国首尔大学的文龙鳞教授在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对话,他认为,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

童年缺知识技能可以补,如果缺道德习惯则难以弥补。

道德智能不可缺少

德之所以比智重要,因为德可以为智导航,也是其动力。夸美纽斯提出德育的五种方法,如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习惯、父母和同伴的榜样、教诲与规则、学会择友。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孩子在10岁之前掌握基本的道德智能,学会判断是非,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幸福的保证。

培养孩子诚信需要把握正确的导向,即不是以惩罚来威胁,而是以诚信者受欢迎来引导,让孩子体验到诚信的快乐最重要。《关键教养报告》介绍,美国的研究发现,对儿童讲《狼来了》的故事不如讲《华盛顿和樱桃树》效果好,因为告诉孩子撒谎会受惩罚,不如告诉他诚实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喜爱。

智者说,有才而无德足以助其奸。苏格拉底认为,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禀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显然,人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特别重要的是道德的养成。想一想即可明白,毁灭性的武器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里,这世界该有多么可怕。

为什么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因为道德是大智慧,是价值观,是人心所向,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生存能力。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么做人”,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而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有网友介绍说,加拿大研究人员认为,孩子越小学会撒谎,表示执行力越强,长大了当上执行长的机会就越高。这绝非是一个科学的研究结果,恰恰相反,我认为,孩子撒谎越多危险越大,撒谎水平越高危险性越强。理由在于,10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道德智能就是明辨是非,而撒谎无是非可言。

所谓道德智能,核心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儿童10岁之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我赞同韩国首尔大学的文龙鳞教授的建议,在儿童2岁至4岁,父母要善于对孩子说“不”,在5岁至10岁用故事分析法培养道德观念,使其10岁之前掌握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让人终身受益的道德智能培养。

许多青少年犯罪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道德智能低下,即缺乏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儿童教育中,需要打牢道德底线。何怀宏教授认为,底线伦理分三个层次:首先是不伤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诈他人,其次是履行公民义务,再次是遵守职业道德。显然,层次越是靠前,越是根本。

如何在儿童时代打牢道德底线呢?一是明辨是非,二是养成习惯。首先是遇到问题先要明辨是非,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其次是要坚持做善事不做恶事,坚持的目标就是养成好习惯。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一种行为平均坚持66天可以养成习惯。显然,坚持的时间越久越可能养成稳定的习惯。

如果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可轻易放过,因为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团队调查发现,约半数的未成年人犯罪正是从这一行为开始的。当然,不可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但应当严肃处理,告诉孩子是非对错,鼓励孩子战胜自己的贪欲,从小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道德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而习俗是指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孩子10岁前处于前习俗水平,判别善恶往往看是否受惩罚,如果没有学会分辨是非,什么行为都做得出来。所以,父母和教师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道德智能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原则。文龙鳞教授认为,0岁至1岁培养道德只需要无条件的爱,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到安全,会让孩子积极地感受世界。频繁打架的孩子往往是与妈妈分离的孩子。因此,婴儿最需要母亲的精心呵护,不宜与孩子分离,也不可对孩子发火。

培养道德智能重在明辨是非,要筑起人生的第一道防线。2岁至4岁的孩子可能会说300个至1500个单词,说明孩子能理解一些语言规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文龙鳞教授主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坚决地说“不”,并告诉孩子不行的理由。因为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5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什么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父母需要因势利导,逐步培养5岁至7岁的孩子的道德价值观。例如,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间接拥有经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文龙鳞教授认为,这时形成的道德价值观是确定将来道德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8岁至10岁的孩子开始矛盾,明明知道有些做法不对,却因为别人做自己也做,比如孤立某个人。父母要再次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说“不”。文龙鳞教授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训等道德指南,把它挂在客厅,父母与孩子一起执行。同时,需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和科学上网的好习惯。 haDZjBoHzdGlmI5NrANFCiVy0QlCKtmVErztA8I9jYE8eJPSks6s2WHsvFGfMT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