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打开潜意识的大门——精神分析学派

提到精神分析,必然要先从弗洛伊德说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对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取代的。时至今日,哪个国家的人都能随口说出“潜意识”“童年经验”之类的精神分析术语,自由联想、催眠、释梦也成为经典的心理疗法之一,而这一切,都来自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求学、娶妻、生子,生活了八十多年,一直到1938年,由于德国纳粹的入侵而不得不避难伦敦。

17岁,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他曾经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他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1881年,他如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打算进入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研究,可惜因为犹太人的身份未能如愿,只好在内斯特·布吕克的实验室里从事理论研究。

1882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马莎·伯莱斯。伯莱斯比弗洛伊德小5岁,出身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当时也居住在维也纳。他们很快订婚,因为弗洛伊德当时没有实际的收入,他们的婚期只能一拖再拖。弗洛伊德觉得自己不能继续待在实验室做理论研究,而应该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后来,在布吕克的建议下,他离开了生理实验室,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在那里,他先后做过外科医生、内科实习医生,于1883年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在布吕克的推荐下,弗洛伊德获得一笔留学奖学金,他得以前往巴黎跟沙可学习催眠。当时,欧洲用催眠治疗精神病最有名望的两人,一个是沙可,一个是伯恩海姆,他们分别是巴黎学派和南锡学派的领导人。弗洛伊德在巴黎学习了四个半月,这段时间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沙可的癔症研究让弗洛伊德的兴趣从躯体转到了心理,回到维也纳后,他将巴黎见闻写成报告提交给医学协会,可惜受到冷落。这是弗洛伊德的研究第一次被忽视,却不是最后一次,他此后的工作在很长时间里都遭遇了相同的命运。1886年,他终于能够和马莎·伯莱斯结婚,二人婚后育有三男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结婚不久,由于经济原因,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执业。

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期间,弗洛伊德曾经跟随约瑟夫·布洛伊尔学习催眠疗法,他们合作治疗了一名叫安娜·欧的歇斯底里患者。从布洛伊尔那里,他学会了宣泄疗法。后来他去巴黎,还曾向沙可提到过他和布洛伊尔诊治的那位安娜·欧小姐,提到了让病人在催眠中恢复痛苦记忆的宣泄疗法,不过没有引起沙可的注意。弗洛伊德独立行医之后,尝试着对癔症病人使用催眠疗法,效果不甚明显。1889年,他前往南锡,向与沙可齐名的催眠专家波恩海姆求教,当时,他正在使用布洛伊尔的宣泄法治疗病人。

三年后,弗洛伊德通过观察病人痛苦的记忆,发现痛苦记忆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于是,他提出了“压抑”这个概念,这是精神分析学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合著了《癔病研究》,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此时,他已经放弃催眠术,使用“自由联想”法。

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他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向医学团体宣读,可是反应依旧非常冷淡,人们将他看作怪人。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梦的解析》。这本书探讨了过去人们讨论过的梦境问题以及形成梦的复杂机制。压抑、浓缩、移位、倒错、润饰等词语频繁出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心理动力来自那些不能实现的愿望、欲望或冲动。

《梦的解析》发表后的5年间,弗洛伊德很少写作。1904年,他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流传最广的一部。这本书探讨了生活中常见错误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今天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1905年,他出版了三本重要的著作,分别是篇幅较长的《多拉的分析》,研究无意识动机表现机制的《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和最具争议的《性学三论》。《性学三论》里论述了许多新奇但又耸人听闻的理论,比如,他将成人性变态看作是幼儿性作用的畸形产物。多年备受冷落的弗洛伊德终于凭借这本书引来了众人的关注,不过,人们反馈给他的是强烈的愤慨、谴责和嘲笑。终于,他成为各国科学界都不欢迎的人,以后多年,他继续遭受各种辱骂和攻击,就像之前所有时代的先驱者一样。

弗洛伊德内心也很郁闷,但他没有浪费时间和不同意见者打笔墨官司,他的回应态度和达尔文一样——不断拿出新的证据。1906年,《精神分析运动史》出版。弗洛伊德用这本书说明了他和阿德勒、荣格等人所提理论的区别。

从1885年到1910年,是弗洛伊德事业的高峰期。他将性动力放入了癔症研究当中,同时发现了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梦境。进入20世纪后,他还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了最具争议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拉特情结。这些理论和研究的频频发表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这些人将弗洛伊德看作老师和先知。1902年,弗洛伊德定期邀请年轻的同事和朋友探讨正在从事的研究,他们称这个团体为“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这就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前身,这些人当中包括阿德勒和斯泰克尔。

慢慢地,弗洛伊德的名声越来越大,他被邀请到克拉克大学演讲,许多美国病人慕名而来要求由他治疗。虽然在一战期间,食物减少、缺乏暖气供应和生活上的其他麻烦,让弗洛伊德遭遇了很大的困苦,战后奥地利币的贬值使他的积蓄丧失殆尽,迫使他不得不奋力抗争,避免破产。但总体来说,他终于等到了世人对他的肯定。

1923年春天,弗洛伊德患上了口腔癌。10月,他做了一次手术,上颚的一边被全部切除,他不得不安装又大又复杂的假牙。此后16年间,弗洛伊德因为这个病吃了不少苦头,历经33次手术,无数次痛苦的治疗。他继续写作的计划没有因为疾病而中断,1925年后,他先后出版了《抑制、症状和焦虑》《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然而,当纳粹兴起时,一切变得不再乐观。弗洛伊德曾经相信,德国人完全可以遏制纳粹运动,他的理由是:一个产生歌德的民族是不可能堕落的。事实证明他太乐观了。1933年,纳粹党人开始迫害犹太人,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受到打击。德国许多支持他的人被迫逃亡,他的著作也在柏林被当众焚烧。

他曾经为了出版精神分析学派的书籍开办一家公司,此时,公司的大部分存书在莱比锡被没收,在德国的销路完全断绝。弗洛伊德一直坚持到1938年,德国入侵奥地利。纳粹烧毁了他的私人图书馆和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图书馆,这时,弗洛伊德还不忘开玩笑说,“如果在中世纪,他们会把我烧掉,如今他们烧掉我的书就满足了”。后来,出版公司的房产被纳粹没收,他本人也不得不像其他犹太人一样,要么逃走,要么等待厄运临头。

弗洛伊德本不想离开,关键时刻,欧内斯特·琼斯——英国宪章运动左翼领袖之一,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来到了维也纳,劝他迁居英国,当时,英国的内务大臣也准备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帮助。在伦敦短暂停留后,弗洛伊德搬到了汉普斯特德的梅尔斯菲尔德园20号,他最后的日子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在英国,他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也是最大的一次,第二年,他的癌症复发,而且已经无法继续手术了。弗洛伊德最后在伦敦去世,去世之前的一个月,他的生活依然是撰写文章,接待来访者。弗洛伊德去世后,他的女儿安娜一直住在这栋房子里,直到去世,根据安娜的遗愿,这幢房子被改造成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在弗洛伊德博物馆,后人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弗洛伊德。通常人们从照片上识别弗洛伊德,然而,照片中的他一脸严肃、表情凝重,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幽默,非常机智的人。他经常将心理学观点带到故事中,他在《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医生问一个年轻病人“病情是否和手淫有关系?”病人一定会回答说:“O, na, nie!(呵,不,从没有)”。在德语中,onanie就是“手淫”的意思。

阿弗雷德·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犹太人。阿德勒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而是笼罩在浓重的死亡阴影下。阿德勒自小就患有软骨病,导致他4岁才学会走路。身体无法活动自如,也不能参加体育活动,5岁时,他因车祸被轧伤,并再次遭遇疾病侵袭,险些丧命。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阿德勒感到自惭形秽,样样都比不上他。

童年的经历让阿德勒形成了做医生的信念,尽管刚进入学校读书时,他的成绩很差,不被老师看好,他最终还是考入了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眼科和内科医生。很快,他开始对心理学以及精神病理学产生兴趣。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后,阿德勒阅读了这本书,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兴趣。《梦的解析》一书当时备受诟病,阿德勒因为在报刊上撰写文章为弗洛伊德辩护,被弗洛伊德邀请到“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成为弗洛伊德的同事之一。

阿德勒智力出众,又颇得弗洛伊德的信任,“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正式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后,阿德勒被弗洛伊德推荐接替他的职位,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务工作。好景不长,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关系很快出现了裂隙,不仅因为弗洛伊德将阿德勒看作是自己的弟子、门徒,不能忍受他忤逆自己的行为,而阿德勒只是将弗洛伊德当作同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心理学的不同观点。

阿德勒在报刊上发表与弗洛伊德意见相悖的论文后,弗洛伊德大发雷霆,当阿德勒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逐渐建立起独立的心理学体系时,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职位,带着他的追随者组织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为了避免因使用“精神分析”这一名词可能引起的误会,该组织后来改名为“个体心理学学会”,后人则将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称为“个体心理学”。后来,阿德勒将自己的理论和儿童教育结合起来,在维也纳三十多所中学开办了儿童指导诊所,这些诊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理念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阿德勒无法认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他看来,人格发展的动力并非来自力比多,而是来自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他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会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形成生活目标,也可以说是心理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生活目标也不同,方向也不同,心理学研究的便是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

人格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以出现转折或改道。人格按照直线发展,儿童成年后便会进取、勇敢,比较乐观;如果出现转折或改道,人格发展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于是,阿德勒将人分成两种,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或者称为攻击者和防卫者。直线模式发展出乐观主义者,曲折、改道的模式发展出悲观主义者。此外,由于童年经验形成的自卑情结也会导致悲观主义者。阿德勒将睡眠也看成是个人发展的标准,一个人会因为害怕危险发生而睡得不安稳,这种人对睡眠都抱着敌视的态度,显然是悲观主义者。

人的自卑是与生俱来的,人在婴幼儿时期,生理、心理、社会方面都处于劣势,只能依赖成年人生存,由此必然产生自卑感。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自卑都是正常的反应,可以驱使人实现自己的潜能。自卑促使人们去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被自卑压倒,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神经症。

追求优越是对自卑感的补偿。追求优越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人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另一种人则追求优越、完善的社会,力求每个人都获得益处。追求优越也是两面的,适当地追求,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如果过分追求,就容易走极端,产生优越情绪,表现出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

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生活方式便是生活风格。儿童在5岁左右就形成了生活风格,并且因人而异,其后的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会决定儿童一生的生活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第一是出生顺序。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关注多寡会根据孩子的出生顺序而不同,同胞兄弟姐妹会为了争取父母的关注而竞争,通常情况下,长子聪明、有成就需要,但是害怕竞争;次子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和长子类似。第二是早期记忆。个体对早年生活的记忆能帮助人们了解其个性。此外,梦境和社会兴趣也会看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这是阿德勒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社会兴趣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感情,表现为个体并非为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合作。个体社会兴趣的发展情况,可以从职业、参与社会活动、爱情婚姻三个方面来衡量。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一是优越情结,二是自卑情结。

根据社会兴趣表现出来的特点,阿德勒将人分成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支配-统治型的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或者伤害别人。索取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主动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的照顾。回避型的人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不愿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来避免失败。他们关注自己,爱幻想,在幻想的世界里感到优越。社会利益型的人能够面对生活,与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类人通常来自关系良好的家庭,家庭成员互相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这四种类型中,只有社会利益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和自卑感有密切联系,如果儿童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主观上有自卑感,他的生活风格就会趋向于补偿这种缺陷或自卑感。比如身体羸弱的儿童,就会通过跑步、举重等方式增强体质,这些行为就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

不良生活风格也是有源可寻的。生理上的自卑会激起补偿的努力,极端的时候会出现过度补偿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自卑情绪。被自卑压倒的人不能追求成就,往往一事无成。父母过分宠爱、溺爱的儿童容易变得自私,缺乏社会兴趣。被父亲忽视的儿童则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同时以愤怒、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

个体心理学以临床观察的经验为基础,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可谓是一大进步,不过,它也不是没有局限。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中非理性的成分多一些,对人的社会性看得比较浅薄,主观而片面,不过,阿德勒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同时提出了整体研究的方法,对心理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如今,精神分析或弗洛伊德已经家喻户晓,然而,分析心理学与卡尔·荣格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名字。或许有人听过“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却不一定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正是荣格。

在现代心理学中,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齐名,而且被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超越。尤其是近年来,分析心理学成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先锋,现代心理疗法中的艺术治疗、游戏治疗,如果要追溯思想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荣格是一位来自瑞士的心理学家,和阿德勒一样,荣格也是在看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后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他和弗洛伊德的第一次会面是令人难忘的。他们在维也纳见面,或许是相见恨晚的缘故,两人足足交谈了13个小时。弗洛伊德很器重他,希望这个“亲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弗洛伊德这种如父亲般的权威的确让很多人都受不了,荣格最终和弗洛伊德决裂,一方面由于学说分歧,另一方面则是不想继续当一个听话的孩子,毫无独立见解地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

和弗洛伊德决裂对荣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此他忧郁多年,严重时曾在家中见到幻象。这期间他到处旅行,阅读大量书籍,其中包括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如道家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藏传佛教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以及禅宗。此外,他还着迷于西方的炼金术。在中国的道教、禅宗和西方的炼金术之间,荣格找到了自我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他的思想结晶汇总到《心理类型》一书中。

《心理类型》中论述的观点既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也没有共通之处。慢慢地,他将所有的理论汇总,逐渐形成了区别于经典精神分析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将人格称为“心灵”,心理学则是研究心灵的知识。心灵包含人所有的一切有意识、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为整体的人格则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包含有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有意识的自我是靠自己而连续发展的。但自我只是整体心灵的一部分,无意识才更有影响力。如果有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相矛盾,就会产生精神病症,如恐惧症、恋物癖或忧郁症。此外,无意识又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包括个体的情结——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它形成于婴儿、幼儿时期。个体无意识会以“情结”的方式表现出来。情结就像是一组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理丛,它会顽固地占据人的心灵,使个体无法思考其他事情,通常本人无法意识到。

荣格曾经用语词联想的方法来测验情绪的生理表现。将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要求病人在听到打动自己的词时做出反应。如果病人犹豫不决,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反应,或者他在做出反应时流露出某种情绪,证明那个词已经触及病人的情结。

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留下的共同的特征,这也是荣格最伟大的发现。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知觉、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推动个体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构成,以原始意象的方式表达。

人从人类祖先、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原始意象,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些意象的存在,但是在做出反应时,会和祖先使用同样的方式,如人类对蛇和黑暗的恐惧。人类之所以会害怕蛇和黑暗,正是由于远古时期或者更早些时候,人类始祖就害怕它们,进化到今天的人类不需要亲身体验,就会对蛇和黑暗产生恐惧,是因为这些经验已经历经千万年,深深刻在大脑中了。当然,亲身体验过后,则会加强这种先天倾向。

荣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说法引来了许多批评。原因在于,他采用了获得性遗传理论作为论证的基础。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前人学习过的经验,后代可以通过遗传直接获得,不需要重新学习,这一经验会逐渐转变为本能。比如说,人类对蛇和黑暗的恐惧,正是通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学习后,直接遗传给后代的。

其实,他本可以采用一个更合理的途径来解释集体无意识。人类的进化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异完成的,那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增强生存机会的变异更容易传递下去,相反,不利于适应环境、繁衍的变异则会被淘汰。集体无意识也可以如此。

当人类始祖被毒蛇伤害时,他对毒蛇的恐惧就会在大脑中产生“小心警惕”的变异,这种基因会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经过数代的传递,这种变异屡次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于是,对蛇和黑暗的恐惧以基因的方式传递下来。由于大脑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最重要器官,可以说,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依赖大脑的进化。

荣格在心理治疗中发现,由于患者年龄不同,其心理疾病的原因和症状都有差异。于是,他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阶段,将人生划分为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人格发展方面,荣格则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心理类型,内倾的人其心灵的能量向内走,而且是主观的;外倾的人其心灵能量向外走,与他人建立关系。内倾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外倾的人则容易患上躁郁症。

他将外倾、内倾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相匹配,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BTI)的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在荣格的基础上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共16种类型——心理能力的走向是外向还是内向;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感觉还是直觉;依赖什么方式做决定,理性还是情感;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是判断还是理解。

晚年时,荣格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亚伯拉罕诸教。他在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荣格对基督教的强烈批判招来宗教界的反对和批评,他似乎并不在乎。为了解决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荣格隐居在苏黎世湖旁,在一座塔楼式住所中默默思考着。 3o+5wftiCKvMSGm/gSHwoMwHPObhCDr1N1lwlfbZnno4mved8mNWjXsE5uVtb3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