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神乎其神的催眠——真实的催眠术

电影《双雄》中,由黎明扮演的心理医生大炫了一把催眠的技术:他坐在郑伊健扮演的警察对面,用郑伊健内心里一个深藏的秘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很快,郑伊健进入催眠状态。他不由自主地开始移动,然后打开保险柜,偷走了里面的钻石。当警察赶到时,他才终于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可能杀了人。此刻,心理医生已经解开手铐,逃之夭夭了。

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通过回忆,让史黛琳想起了童年时期那只待宰的羔羊,进而使她进入了催眠的状态。被催眠的史黛琳看到了汉尼拔正在惩罚那个受贿的上司,并且请他吃自己的大脑。随着催眠的进行,汉尼拔慢慢解开了史黛琳内心的矛盾。

许多电影中都涉及催眠的环节,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催眠师拿着一只怀表,在被催眠者的眼前晃来晃去,被催眠者只要用眼睛盯着怀表几秒钟,就会失去意识,陷入催眠状态。实际上,电影中的催眠十有八九都是虚幻的假象。世界上尚没有一位催眠师通过说几句话就能对人进行催眠,也没有哪个人受暗示性那么高,五分钟不到就进入了催眠的状态。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有一半人对于催眠没有任何反应,其他人会有轻微的反应,至于进入深度催眠的人,则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至此,我们不禁要反思,当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方法变成大众娱乐的产品时,有多少能够呈现真实?又有多少人始终在误读催眠术?

实际上,一个相对客观的催眠场景是这样的:一位催眠师正在给一班学生演示催眠。几个学生坐在教室前面,催眠师让他们放松,然后引出导语,使学生慢慢进入催眠状态。于是,学生们变得昏昏欲睡。催眠师告诉学生:“此刻,你正处在一种深度催眠状态,并且将会按照我说的话去做。”

催眠师说:“现在,有一个重物,正在用力向下拉你的胳膊。”一会儿,学生的手臂真的开始下垂,就像真的有重物在拉他们的手臂一样。不过,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垂下手臂,有的学生则需要重复好几次指令,手臂才慢慢向下动,有的学生则根本不受影响。

接着,催眠师说:“一只苍蝇正在你们的头顶嗡嗡叫。”如你所料,有人抬高手臂,试图拍打想象中的苍蝇,有人反应缓慢,有人则根本不懂。催眠师提醒观众说:“此刻发生的事情,如果我没有特意提醒,当他们醒来后,他们将不会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演示的学生醒过来后,问他们是否记得当时的过程,有人的确什么都没记住,有人记起来一些片段,有人则将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遍。

可见,不管催眠师的技艺多么高超,最终决定催眠质量的依旧是被催眠者的个人特质。一般情况下,在被催眠之前,催眠师都会对其进行一个“受暗示性”的测试。比如,让被催眠者闭上眼睛,然后拿出两个重量相同的物体让他去掂量一下,并问:“你感到哪一个物体更重?”还可以让被催眠者闭着眼睛去闻两个无味的盒子,并问:“哪个盒子有香味?”测试的结果会知晓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也会决定催眠的质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催眠史上的经典案例,来自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

曾经有一位年轻女士向艾瑞克森求助,她说:“我现在的体重是180磅,我的目标是130磅。我曾经尝试过减肥,并且成功了许多次,可是,当我的体重成功降到130磅时,我就忍不住想要大吃大喝,庆祝自己的胜利。没过多久,我的体重就又回来了。您能利用催眠的技术帮我回到130磅的体重吗?”

艾瑞克森说:“我可以帮你减轻体重,不过,我采用的方法你恐怕不会喜欢。”这位年轻的女士表示:“只要能让我回到130磅的身材,任何方式我都能接受。”“可是,这个过程非常难熬,会令你非常痛苦的。”“没关系,我保证,只要是您的要求,我一定全部照办。”

于是,艾瑞克森将她引入了催眠的状态。在催眠状态中,艾瑞克森再次重申了刚才的问题:你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减肥方式的。在催眠状态下,女士再次承诺,她一定会按照艾瑞克森的指示行动。随后,艾瑞克森对她说:“那么,你就这样做吧。你现在的体重是180磅,你还应该再增加20磅,当你的体重达到200磅时,就可以开始减肥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士的体重一直在上升。每上升1磅,她就会找到艾瑞克森,请求开始减肥。当她一下子增重10磅后,她感到非常懊恼,并且希望能够收回承诺,开始减肥。当然,艾瑞克森是不会答应她的。即使当她到了199磅,艾瑞克森依然没有答应她的请求。

终于体重达到200磅后,她开始了减肥工作。遵照医生的指示,很快,这位女士的体重就回到了130磅。和以往相比,她不再用大吃大喝来庆祝减肥成功了。因为她再也不愿意经历一次增重20磅的痛苦过程了。

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睡眠状态;有人则干脆说,催眠术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是唯心主义的发展。无论催眠术存在多大的争议,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在催眠状态下受意识控制程度最弱,最容易接受外界暗示。

在普通人看来,催眠好似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技术,就像古代巫师或者魔法师拥有的强大力量一样,一旦某个人被催眠,就会完全失去理智,任人摆布,做出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是犯罪的事情来。在心理学家看来,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随时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杂技、魔术的表演中,也可以出现在沉静身心的瑜伽运动中。催眠应用在心理学上,则主要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惑,就像《无间道》中梁朝伟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助他达到身心放松,找到心中症结,治疗心理疾患的目的。

如果对催眠术追根溯源,时间就要回到古希腊时代。催眠术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睡神的名字,指的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受术者进行潜意识沟通的一种技术。因为人在清醒时,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会对外界的信息持怀疑或抵触的态度,而当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就可以根据施术者的引导,将受术者心中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替换为放松、勇气、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神庙中的祭司都会用类似催眠的方法为信徒治病,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的打坐和佛教的坐禅,也是一种类似催眠的行为。

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享誉天下,在他的心理研究初期,也曾多次运用催眠的方法,为他的病人解决难题。当时有一位太太,生育后无法给孩子喂奶,经人介绍后,她来到了弗洛伊德开设的诊所。当时对催眠术有浓厚兴趣的弗洛伊德,果断地为她实施了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中,他向这位太太反复地暗示:你的奶水很好,喂奶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等等。两次治疗之后,这位太太顺利康复,同时,也印证了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的成功。后来,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帮助了很多人,在他积累的众多案例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位化名安娜的患者。

安娜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姐,她的母亲是一位善于交际的妇人,与当时的金融家、社团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有来往,她的兄长也是当时有名的绅士。安娜自小聪慧,智力过人,会说流利的英语,能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她还会骑马和刺绣,写过多篇简短的小说,并且出版。她从小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成长期亦无任何创伤。不过,她的意志力坚强,有时候过分固执,情绪上略显轻微的夸张,时而高兴,时而忧郁。

安娜21岁时,她一直深爱的父亲患上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和母亲共同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开始出现虚弱、贫血、厌食和睡眠紊乱等症状,随后症状渐渐加重,身体出现痉挛和麻木,最后卧床不起。直到四个月后,父亲去世,她爆发出短暂的情绪激动,之后陷入了深度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的催眠治疗后,她可以在一种“云雾”幻觉的状态下平静下来,她的意识渐渐清醒,能够讲述白天的事件,也能够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者画画,并且显得安静而快活。

她最显著的一个症状,就是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即使干渴难耐,也不能喝水。经过催眠治疗,她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片段。一段时间,她一直由一位并不喜欢的家庭教师教授课业。一次,当她走入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房间时,她看到一只狗正从玻璃杯中喝水,这一举动引起了她的厌恶,可是,由于受到尊敬师长的道德约束,她只好默不作声。可是,这一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里。在催眠中,她重新体会到当时的厌恶,并且尽情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几次治疗后,她无法喝水的症状彻底消失。

安娜在治疗中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并且借由催眠的状态宣泄了压抑的情感,症状由此得以缓解。她自己称这种方法为“谈话疗法”,这也是弗洛伊德几年后,开始对他的病人正式实施的“催眠宣泄法”。

在国外,催眠不仅用作公共服务,出色的催眠师还会协助警察部门,帮助破案和缉凶。在九七回归前的香港,曾发生过一桩离奇的案件,当然,案件的诡异之处不在于凶手作案手法的奇特,而是破案过程的不可思议。当时,港岛中学的两位英国籍学生被杀,警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证据,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对当时一位证人进行催眠。证人是一位不懂英语,满口乡音的女菜贩,在接受催眠后,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案发的详细过程,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亲临犯罪现场一样。案件很快得以侦破,不过,这其中原因,至今无人能够解释。

但是,无法解释的事件,并不能说明催眠就是一种伪科学。催眠是一项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师运用专业的技术,降低受术者的意识警觉,引导受术者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此时,受术者并未进入睡眠,只是意识强度降低,进入了一种意识模糊,极易受暗示影响的阶段,就像《盗梦空间》中讲述的“意念植入”,催眠治疗的过程,就是意念植入的过程。受术者接受“房间正在变冷的暗示”,身体就会感觉到冷,并且全身起鸡皮疙瘩,接受“温度逐渐升高”的暗示,就会满头冒汗,浑身燥热。不过,电影中的一些精彩桥段仍然存在过分夸大的嫌疑,比如眼前一块晃动的手表就能将人催眠,或是几句话就让受术者意识模糊,在现实中的操作并不容易。 jGu1Yx8zgQ5sCOTTErdYWqWc4FOdEYpuUkHg0FNmPm7UwBfzDEIzSsZmnLDGP+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