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长睡不起的人——了解睡眠的奥秘

人的一生之中,有将近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要睡20个小时;即使是成年人,每天至少要睡六七个小时。

对于睡眠的功能,最普遍的观点就是消除身体的疲劳。科学家通过监控大脑活动发现,当人进入睡眠之后,位于大脑下方的脑垂体会释放出大量的生长激素。这种激素可以帮助身体代谢蛋白质,从而促进人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虽然大多数人每天都用1/3的时间来恢复身体的疲劳,也有一些人常常一睡不醒或者从来不睡。

英国有一位名叫塞缪尔·希尔顿的男士。他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也没有患上肥胖症。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倒在床上就开始睡觉,竟然连续睡了一个星期。周围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唤醒他,最后还是他自己醒过来的。

一年之后,希尔顿再次大睡起来。他的家人请来医生,用烟熏、用火烤,甚至给他放血都没起作用。四个多月后,希尔顿再一次自然醒来。医生检查他的身体后,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也无法解释他长期睡眠的原因。

和希尔顿恰恰相反,美国有一个人叫列奥波德·波林。在白天,波林可以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他不会感到疲惫,也不会头昏。到了晚上,他依然精力充沛,可以继续工作十个小时。算起来,他一天之内只需要睡两个小时。

奇怪的是,波林的睡眠质量非常高,从来没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经历。他像所有熟睡的人一样躺在床上入眠,起来之后还可以继续工作。

对于这种现象,各路医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患上了极端的失眠症,有人觉得是偶然的事件激发了波林大脑的潜能,使得他不会感到疲惫。究其所以,医生依旧无法明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由于加班、狂欢之类的原因一夜未睡,第二天我们一定会发困,感到疲劳、头昏脑涨,工作根本进行不下去。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对于每天必须睡觉的正常人来说,如果几天几夜不睡觉,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1910年,曾有人用狗作为被试,进行了一次“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可怜的狗在经过293小时的不眠不休之后,不幸为科学实验献身。

此后,在1966年,一位来自日本的研究者对一名23岁的男子进行了“睡眠剥夺”实验。被试在连续101个小时不睡觉之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也没有因此而生病。他只是表现得有点精神不振,并且出现错觉和幻觉。不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充足睡眠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状态。

后来,一些科学家招募了志愿者,进行了一次长达200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实验者最后得出结论,“睡眠剥夺”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缺少睡眠对人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比较严重的情况则完全来自心理上,比如长期不睡觉的人会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如同那个日本男子的情况一般,实验之后,志愿者只需要痛痛快快地睡上十几个小时,所有症状都会消失。不过,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科学家发现,有的人几天不睡,日常活动依然能够正常进行,有的人哪怕一夜没睡,马上就会疲惫不堪,无法工作。

“睡眠剥夺”实验证明,对于正常人来说,睡眠是非常必要的,不睡觉会引起许多精神症状。不过,对于那些两天没睡好觉就自称失眠,神经兮兮地看医生的人来说,也应该坦然面对一时的失眠。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自称失眠的人都在“偷偷”地睡觉,只是他们本人不自知而已。

如果你始终能够安然入睡,那是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对于许多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晚上能睡个舒坦觉都是奢望。

无法享受良好睡眠的人,有的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原因,有的则是因为客观环境所致。比如,工厂里的车间工人。由于工厂通常实行的是轮换制,那么,当一个人连续两个星期上夜班之后,就会出现轻微的睡眠障碍,包括无法入睡、多梦、惊醒等。

之前我们提过,人如果长期不睡觉,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危害,却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比如感觉疲惫不堪,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正是由于人们心理上的这一点点变化,使得许多工厂频发作业事故。高速公路上的车祸,多数都是由于驾驶员缺乏足够的睡眠,疲劳驾驶引起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戴维·丁格斯教授研究了缺乏睡眠对人工作情况的影响。他招募了24位被试,并且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被试一夜不睡,另外一组被试则保证充足的睡眠。之后,实验者会要求被试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观察眼前的一幅图画,同时,实验者用脑成像技术对他们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一夜没睡的被试在完成注意任务的过程中,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会出现短暂的停止活动的现象,相比之下,睡眠充足的被试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丁格斯说,人在一夜没睡的情况下,脑电波会变得不稳定,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死机”现象。对于驾驶员来说,一旦大脑在马路上“死机”,就可能导致重大的交通事故。

另外一些人也研究了缺乏睡眠者的心理情况,实验证明,长时间不睡觉的人会变得盲目乐观,倾向于做出缺乏缜密思考的决定。

实验者同样将被试分成了两组,一组被试缺乏睡眠,另一组被试获得充足的睡眠。随后,实验者要求被试参与现金赌博的游戏,从而比较睡眠缺乏对大脑的影响。结果发现,缺乏睡眠的被试往往不会从“避免过多损失”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会更乐观地“追求获利”。

脑成像技术的观察结果也是如此。缺乏睡眠导致大脑某些部位的活动增加,相反地,处理负面情况的部位活动减少。这种变化导致缺乏睡眠的人对客观情况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缺乏睡眠削弱了大脑的决策能力。因而,疲惫的司机才会带着侥幸心理,在高速路上铤而走险;长期加班、熬夜的医生更容易制造医疗事故。

这一研究对那些长期熬夜、不按时休息的人是一个不错的警示。对于那些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质量不佳的人来说,却成了又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

在2000年的一项美国民意测验中,成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报告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失眠。长期的失眠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感担忧,同时,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也成为他们新的困扰。然而,当那些声称备受失眠之苦困扰的人走进了睡眠实验室,由心理医生检测他们的脑电波时,却发现这些人的失眠根本不存在。

心理研究已经发现,人类的睡眠其实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周期活动。研究者分析了人在清醒时和睡眠时的脑电波变化,从而发现了睡眠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当你舒服地躺在床上,开始放松,渐渐睡着的时候,脑电波会渐渐慢下来;后期阶段,脑电活动开始增加,开始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你就开始做梦了。实验证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电活动非常像人在清醒时的模式,这一发现令研究者大惑不解,因此一段时间内,人们将睡眠的这个阶段称为矛盾睡眠。

让我们重新回到失眠这一话题上。研究者对“失眠者”进行睡眠中的脑电活动检测时发现,这些人的睡眠情况和享受良好睡眠的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声称自己长期失眠的人可能只是主观上的感受,实际上,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停止休息。有趣的是,一些脑电活动出现异常,睡眠情况受到干扰的人,却并没有抱怨自己经历失眠。

实际上,失眠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人们之所以会担忧失眠,很大部分是来自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很多神经质的患者会找医生说,我已经失眠一个星期了,会不会引起大病?会不会因此死掉或者疯掉?我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

这些错误的认知引发了内心强烈的恐惧,从而使得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甚至真的开始失眠。实际上,人体自身存在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会阻止人无限地清醒下去,即使主观上不去睡觉,它也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强制身体入睡。除了非常特殊的个体之外,那些声称自己几年、几十年不曾入睡的人,都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感受。

心理学家詹姆斯·马斯曾经报告过一些“偷偷睡觉”的人。一些飞行员曾经说过,他们偶尔会在工作中小憩一会儿,当他们醒来时,常常发现他的同事也在小憩;对于每天需要应付大量学习任务的中学生来说,有1/3的人会选择在课堂上睡觉,从而补充夜间无法满足的睡眠。 1Z+jDxcA90gBjAYZz8eJSUgayH0O+W1Yz9cX1WgLYfNn7SPWe8jzWe4QEJ0o9O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