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艺术与魔术——感知觉的妙用

我们知道,人体的感觉能够将环境中的物理刺激转化为大脑愿意接受的形式,比如眼睛将电磁波转变为颜色,耳朵将声波转变为声音。但这只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第一步而已,大脑处理环境刺激的过程,永远要比我们想象得复杂。正因如此,即使是能够将感觉进行辨认、识别的知觉,有时也难免犯下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质疑某一件事时,常常会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认为破解谣言的方式就是亲眼所见。可是,你是否考虑过,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或者说你的眼睛也会骗你呢?

曾经有一位受过良好训练,并且拥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他叫理查德。不幸的是,后来理查德的大脑受损,从而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总体来说,理查德的大脑中枢并未受到影响,但是整个感觉信息的能力出现了不协调。当几个人同时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有时候,他还会将一个人看成是分裂的,比如头部离开了身体。

要将零碎的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理查德可能需要一种知觉上的“黏合剂”,就像我们处理拼图一般,将分离的画面拼凑到一起。比如,当被看成碎片的那个人从他眼前走过时,他需要特别提醒自己,才能将零碎的部分拼凑在一起,知觉成一个完整的人。

一旦这种知觉“黏合剂”出现了问题,理查德依旧会犯错。比如,人群中穿同一颜色衣服的人,会被他的眼睛给融合到一起;彼此分离但是颜色相近的东西也会被他看成一个整体,比如放在一起的香蕉、梨子、柠檬等。

从理查德的故事中可以推断,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彼此之间构成联系的东西,往往需要大脑进行加工,变得完整之后再反映出来。就像是拼贴一堆散乱的图案一样,必须先将散乱的部分拼在一起,才能在最后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图像。

国画中采用的留白技巧应用的正是这一原理。留白,就是在画作中留出空白。当然,白并非没有,也不是作者的随心之作,而是一种创造意境的方式。就像齐白石画虾,他从来没有在虾的旁边画过水,只要在纸上留出几块空白之处,就能直观地表现出虾游在水中。在张灵的《招仙图》中,他也是巧妙地应用了画面的留白,在空白的画卷上营造出清冷明月的诗境氛围。

在西方画作中,画家则喜欢通过光线、透视等手法,让人们将破碎的片段知觉为整体。在达利的作品中,《奴隶市场和消失的伏尔泰半身像》则恰到好处地应用了这一原理,显示出艺术的模糊性。

人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整的,倾向于将相似的物体组织起来。于是,当人眼看到一个目标时,目标的特征决定了大脑会将注意力放在哪里,同时,个体的期望和预想也会参与其中。于是,知觉的模糊性随之出现。这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被自己的眼睛欺骗。

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些由零碎片段组成的图片,或者造成知觉模糊的两歧图形时,大脑又是如何工作的呢?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一说法:当人看到一个画面时,大脑会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加工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不过,奥利瓦和舒恩兹的研究证明,不同加工之间是存在一个时间差的。

研究发现,大脑首先处理那些粗略的信息,比如画面的大小、整体特征,然后才开始观察画面的边缘和细节。实验证明,对粗略特征的处理只需要50毫秒,对细节的记录却需要100毫秒。就像一个人站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他首先看到的一定是街边的大楼,而不是走在街上的行人。

来自台湾的魔术师刘谦凭借其高超的魔术技巧红极一时。常言道,树大招风。可能是因为刘谦的名气太盛,同行相妒,也可能因为观众的好奇心太强,他每次表演结束仅仅几个小时过后,各种揭秘的帖子就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和贴吧,甚至有一位知名作家在博客中扬言:“刘谦带了一个诈骗团伙来,演了一出话剧。”

当魔术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甚至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个途径时,人们不禁要问,魔术真的是骗人的吗?所有魔术师都是骗子吗?

作为职业魔术师的刘谦,曾经到北京电影学院做过一次名为《骗人的表演艺术》的演讲。演讲结束后,曾经有媒体问他:“演讲的题目为什么叫作《骗人的表演艺术》?”刘谦坦言道:“实际上,魔术师和电影演员都算得上骗子,因为他们都在努力让观众相信,呈现在眼前的角色或者表演是真的。所谓的‘演技’,就是一种骗人的艺术。”

既然魔术师本人已经承认,魔术本身是一种欺骗,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不过,相较于以诈取钱财为目的的骗子,魔术师只不过是用一种障眼的技术,营造了一种知觉上的假象。

魔术表演的过程,更像是一个互惠的过程,魔术师完成了技巧展示,观众也得到了娱乐。反观那些在网络上截取图片,画道具结构图的解密者,难道他们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去研究,才想要知道魔术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吗?

而且,世界上所有的魔术,尤其是那些神奇的、无法破解的魔术,魔术师都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的规律,其中包括误导、暗示、错觉等心理现象。一些经典的魔术至今无人能解,可见表演者的技法独特,用心良苦。

1976年,魔术师大卫·巴格拉斯表演了名为“any card at any number”的神奇魔术。几十年来,由于其神秘的手法,至今无人能够破解,因此,人们将这个魔术称为“巴格拉斯效果”。由于魔术师本人对这一技术的保密,使得有人怀疑这个神奇的魔术并不存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谣言、一个错误报道,或者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的技术问题,巴格拉斯当年的表演并未被录制下来,因此,后世的人们只能通过表演流程来猜测其中的奥秘。实际上,“巴格拉斯效果”的道具非常简单——一副扑克牌,表演过程也很简洁,是魔术史上操作最少,同时又产生了神奇效果的魔术。

不过,巴格拉斯效果必须遵循四个非常严格的标准:一是表演前需要展示扑克牌,证明没有重复的牌存在。二是由现场的一位观众来任意说一张牌,比如梅花J;当然,这个观众并不是托儿。三是由另外一名观众任意说一个数字,从1到52之间,任何一个就可以,比如22;同样的前提,这个人也不是托儿。最后,魔术师会邀请第三名观众来数牌,结果真的在第22张牌的位置找到了梅花J。整个表演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表演者不会接触牌。

当然,如此神奇的技法令人拍案叫绝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质疑声。有人认为现场用的扑克牌是魔术师事先排好顺序的,有人则夸张地认为,全场的观众都是魔术师找来的托儿。巴格拉斯一开始选择了沉默,后来他决定用行动反击。当质疑他的人看过现场的表演之后,一系列质疑声也随之消失了。此后,人们除了惊诧之外,再也没有人怀疑表演的真实性了。

如今,类似“巴格拉斯效果”的魔术只有两段视频,一段来自刘谦的表演,另一段由美国电视台录制。相比之下,美国的那段更接近原版的效果,因为刘谦表演的过程中,切换了几次扑克牌。

虽然巴格拉斯拒绝公开魔术背后的秘密,我们也能猜到,这个效果的原理一定是来自心理学。表演者会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或者动作,诱导观众选择表演者想要展示的牌。

在“感觉”一节中,我们曾经提过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设计的那场“视而不见”的实验。实际上,西蒙除了将实验搬到实验室门口之外,还在一段篮球视频中加入了“猛料”。

实验者邀请被试观看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被试的任务是计算其中三人的传球数。当然,实验者的真实目的并非如此。在视频中段,一位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了篮球场的正中央,他停留了片刻,并且做出个捶胸脯的动作后才离开。视频观看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一半的被试没有发现大猩猩出现在视频中。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全神贯注地注意一个目标时,就会自动忽视目标周围的环境,从而为注意目标节省资源,结果就出现了“视而不见”的现象。魔术师正是利用知觉注意的这一特点来“欺骗”观众的。

如果你有兴趣重新找到刘谦或者其他魔术师的表演视频,仔细观察一番就会发现,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魔术师都在不停地说话或者做动作。他一边营造轻松的氛围,一边降低观众的防备心理。同时,动作和语言都成为新的刺激,比如手指活动、一个好玩的笑话,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此时,他的魔术动作就能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除此之外,魔术师也喜欢利用暗示来左右观众的选择。在扑克牌魔术开始之前,魔术师都习惯向观众展示一套新的扑克牌,以证明自己并没有作弊的嫌疑。接着,魔术师会对任意一位观众说:“请随便选一张牌,记住它,但是不要告诉我。”

于是,观众就真的根据自由意志选择了一张牌。实际上,大多数观众都会选择魔术师准备展示的那张牌,因为它在刚才的展示中已经出现了十次以上。而观众认为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作用影响的结果罢了。 fVK6taPnYlS+jUY/P7L0MeTl5Q4N+o+75OGne7DS2lIRc2yBfsIku1ls/qum31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