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感觉的深加工——知觉的世界

你摸到了一个圆圆的东西,感觉告诉你:“这个是东西,圆圆的,表面很光滑”,知觉则会告诉你,那是一个苹果。你看到了一幅颜色绚丽的画,感觉告诉你:“有绿色的、黄色的、黑色的,各种颜色堆砌着”,知觉会告诉你,那是梵·高的《向日葵》。知觉就像是感觉的翻译,将感觉到的声、光、电,变成有意义的物品,我们的世界也从此丰富起来。

肯基,非洲土著人,成长于赤道附近一个名叫俾格米的部落。从他出生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茂密的热带丛林中,从未接触过西方社会的文化,也不知道自己和外面世界的不同。独特的成长经历培养了肯基看待事物时的不同视角。有时候,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对他来说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20世纪60年代,当人类学家科林·托恩布尔来到俾格米,准备研究这里的非洲土著时,他找到了肯基,并且邀请他乘车与研究队伍一同穿过草原。

开阔的草原上生长着上百头野牛,它们有的在低着头吃草,有的在互相追逐、嬉戏。面对这一场面,肯基突然觉得疑惑起来,他问托恩布尔:“它们是哪一种昆虫?”托恩布尔回答说:“这是比你见识过的所有牛都要大的一种野牛。”

由于车辆行驶在牛群的远处,野牛看起来就像是远方天空上的一个黑点。这一现象造成了肯基的巨大困惑。即使托恩布尔告诉他真相,他依旧坐在那里自言自语,试图将那些“黑点”和他熟悉的昆虫做对比。

过了一会儿,他们的汽车行驶到牛群的附近,野牛也从一个个黑点变得越来越大。这时,一向以勇敢、善战著称的肯基突然靠近了托恩布尔,并且嘴里叨咕着咒语一类的话。直到汽车停在野牛身边,肯基终于看到“黑点”的真面目,他才彻底地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也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刚才看起来那么小,现在看起来这么大,难道它们会使用神奇的魔术?”

在解答肯基的疑惑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将你的右手放在尽可能远离身体的地方;让手慢慢靠近脸孔,直到手掌占据了你的整个脸孔。

在这个演示中,你感觉到你的手好像从原本的大小变得越来越大,到最后它覆盖了你的整个视野。这样的疑惑,和肯基面对的问题是不是有点相似呢?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感觉上手掌在变大,它依旧是原来的大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也没有幽灵在作怪,这一切只不过是感觉和知觉的不同罢了。肯基的问题在于,他尚未分清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

人的感觉总是依赖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来下结论,这样难免会造成许多错误,比如像肯基那样。于是,大脑在进化中形成了一个知觉系统,用来纠正感觉可能出现的错误。当你的手离眼睛越来越近时,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越来越大,感觉上手好像变大了一样,然后知觉系统就会发出指令,告诉你,那只不过是视网膜上的像在发生变化,手的实际大小并没有改变。

为什么肯基会对如此常识性的问题产生疑问呢?其原因在于,肯基从小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没有形成社会化的行为反射,也没有先验的知识来解释眼前看到的一切。眼睛看到的事物,他就认为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之所以不会犯肯基的错误,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觉加工系统。

相信在“感觉”一节你已经了解,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刺激物,人类和世界互动的第一途径就是感觉,即用眼、耳、口、鼻等器官来感觉周围的刺激。可是,有时候仅仅凭借感觉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将感觉深加工的过程——知觉。

人眼能够看到眼前的一片白色,知觉会告诉你,那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耳朵能够听到天空中的一阵轰鸣,知觉会告诉你,那是云层中的雷声;鼻子能够嗅到一阵难闻的气味,知觉会告诉你,那是臭豆腐的味道。

对于人类来说,纯粹的感觉不会产生任何意义,无论是光波、声波还是各种颜色。只有大脑将这些感觉和具体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感觉才能为我们提供信息。因此,人类从婴儿阶段便开始建立知觉系统,以至于我们和所有事物的接触都变成了知觉。

当然,外界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的知觉也无法保持一成不变。知觉会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发生改变,以使人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减少痛苦的发生。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一改变也相当必要,否则的话,人类又凭借什么走到今天呢?

心理学家曾经用倒视实验来证明环境变化与知觉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被试在眼镜中看到的世界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一开始,戴着眼镜的被试连走路、吃饭、拉门把手这种简单的事都无法完成。他们报告称,在颠倒的世界里,他们感觉世界在剧烈地晃动,同时感到头痛和头晕。

几天之后,被试开始适应这种倒视,并且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活动。随着实验的进行,尽管被试眼中的世界依旧是颠倒的,但他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日常的活动,原本颠倒的世界也变得正常了。在后续实验中,被试能够戴着倒视眼镜开汽车,有一个人甚至可以戴着倒视眼镜开飞机。

实验证明,人们的知觉完全有能力和新的视觉世界进行互动,从而调整原本的知觉习惯。这一点,对于人类快速适应环境至关重要。对于从事特殊工作的人来说,比如职业潜水员,要适应一个大小、距离、曲直都发生扭曲的世界,完全依赖于知觉学习去应付。

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生活中有许多产生错觉的地方,心理学上也记录了许多经典的错觉现象,比如经典的罗宾杯、网格幻觉、埃冰斯幻觉、伯根道夫环形幻觉等。在这些错觉中,人们总是无法确定知觉的正确性,甚至为了映入眼帘中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困惑不已。

在房间里放一面镜子,就会让人觉得房间变大;商场的价签上总是写着9.9元、19.9元或者99.9元的诱人价格。细想之下,任何人都会想到它们和10元、20元、100元没有差别,不过,人们依然会感觉这样的价格非常便宜。

之前热映的电影《霍比特人》,不禁让人想起之前的《指环王》三部曲。当年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电影中的霍比特人看起来会矮很多?是不是用了电脑特效?当然,在这个电影系列中,电脑特效的作用非常强大。但是,导演更是聪明地利用了心理学中的“艾姆斯小屋”原理。

“艾姆斯小屋”,又叫作艾姆斯房间错觉。根据知觉的大小恒常性,我们知道,图像的背景为观察者提供了画面的深度,如果去掉背景,图像就没有了立体感,也就不会产生错觉。于是,艾姆斯就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背景,造成了两个相同身高的人,一个显得非常高大,一个显得非常矮小。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艾姆斯小屋的后墙并没有与观察者平行,而是斜的。由于人眼从固定的窥孔观察房间,房间里左边高、右边低的实际情况也不会被发现。因此,在观察者眼中一个普通的房间,就会产生一个人像孩子一样矮小,一个人已经和天花板一般高的错觉。

在各种经典的错觉中,庞佐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了。提到“庞佐错觉”,你可能会一时间不知所云,但如果提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你一定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古代有两个小孩,一个小孩认为早晨的时候离太阳近,因为那时的太阳最大;另一个小孩认为正午时候离太阳近,因为那时的太阳最热。这样的难题,连孔子也“不能决”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太阳,当月亮或者星星在地平线上时,看起来也会比在天空中时亮一点。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庞佐错觉。因为地平线附近有许多作为对比的事物,比如高山、房屋、树木等。这样对比起来,人们就会觉得太阳大了许多。

下面,让我们回到《指环王》的特效上面,来看一看,身材高大的甘道夫和如孩童一般高的弗罗多,是怎样神奇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更远的距离拍摄弗罗多等矮小的角色,从近景处拍摄甘道夫等身材高大的角色。

此外,在《指环王1》中,导演曾经为了拍摄霍比特人的小屋,制作了两套背景一致,但是大小不一的房间。在小一点的房间里拍摄甘道夫,在大一点的房间里拍摄霍比特人。由于房间布置一模一样,只要通过后期剪接,一个如天花板高的巨人和一个矮小的霍比特人就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了。 1ImyQRncZEovOlfD2OquxYZrwee8m8QxmEERXMQRRQhNstYwlNJehamumc3SU4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