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之初性本恶

——攻击与暴力

2009年3月12日,德国举行了下半旗的哀悼仪式。原来德国在3月11日的上午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案发现场是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一所名为艾伯特维尔的中学,一共造成了12人死亡,其中9名为学生,另外3名是教师。

这起枪击案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甚至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惊动了。在枪击案发生的当天下午,默克尔在柏林总理府专门针对温嫩登校园枪击案发表了简短声明:“今天的德国沉浸在悲痛之中,上午一起枪击案在瞬间夺走了一些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联邦政府会对巴符州提供所需要的援助。”

很快,有关枪击案的消息纷纷在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和美国《时代》杂志网站上刊登。随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也发表声明,对这起枪击案表示震惊和悲痛。

那么,制造这起枪击案的犯罪分子是谁呢?是一个年仅17岁的高中生,名字叫提姆·克雷舒默。他的个人爱好十分奇特,喜欢“死亡金属”音乐和枪支。克雷舒默之所以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枪杀12个人,而且枪枪致命,是因为他有着高超的射击技巧。

克雷舒默的父亲也是枪支爱好者,不仅是射击俱乐部的成员,还拥有枪支许可证。此外,克雷舒默的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武器。在父亲的影响下,克雷舒默也十分喜欢枪支,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后的树林里练习射击。

除了射击外,克雷舒默最大的爱好就是和朋友一起玩一种被称为“反恐精英”的纸牌游戏。克雷舒默十分擅长这种游戏,在执行游戏中的杀人任务时,克雷舒默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渐渐地,克雷舒默开始不再满足于从模拟的杀人游戏中获得兴奋感,他开始策划进行一场真实的杀人游戏,他先从父亲那里偷走了一支枪,还为自己准备了一身黑色野战装备服,然后在2009年3月11日上午9点30分(北京时间16点30分)出现在自己就读的学校。

在射击过程中,克雷舒默的表现就好像在执行任务,他迅速地进入教室,趁着学生们还没缓过神儿来,就开始扫射,然后克雷舒默会迅速地离开,前往下一间教室。与克雷舒默的冷静相比,学生们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受到惊吓的学生们纷纷跳窗逃命。

在枪击案发生后不久,警察和学生家长都赶到了案发现场。由于案发现场十分混乱,警察立刻封锁了学校,学生家长只能在学校附近等待孩子的消息,并且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平安无事。

警察并未在学校发现凶手的踪迹,凶手很可能在警察赶到之前就已经逃走了。于是,警察只能一边寻找凶手,一边在学校疏散师生。随后,法医也赶到了学校,开始检查被害者的尸体。受伤的师生都被转移到了附近的一家诊所中,没有受伤的学生则跟着父母回家了。

为了尽快抓到凶手,警察开始盘查学校周围的过往车辆。为了避免无辜者受到凶手的胁迫,警察还要求路过的司机不要搭载陌生人。除此之外,案发现场附近的幼儿园、小学和图书馆等一些公共设施也都被迫关闭,平常十分安静的小镇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在搜捕期间,克雷舒默与警察相遇了,双方还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枪战。其中,两名警察被克雷舒默击中而身受重伤。不过克雷舒默也被击中了腿部,但克雷舒默并没有主动缴械投降的意思,还是在不停地逃亡。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无辜的路人被克雷舒默开枪击毙。最终,警方在一家超市附近找到了克雷舒默的尸体。不过克雷舒默到底是死于自杀还是被警方击毙,则成了一个谜。警方给出的解释是克雷舒默死于自杀。

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惨剧发人深省。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娱乐为主题的时代,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是人们用于打发业余时间的工具。以电影为例,不同的人所喜爱的电影类型是不同的,但以暴力为主题的电影却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许多人都可以从暴力电影中得到平淡生活中所没有的刺激感。

那么,充满了暴力元素的媒体与人的暴力或攻击行为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物种,因为我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人学习能力就越强。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或模仿电影情节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上述案例中的克雷舒默就是个典型。

既然许多人开始思考媒体中的暴力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就说明像克雷舒默这样的人并非孤例。在美国也出现过类似的案例,一个名叫罗伯特·萨莫拉的15岁少年犯下了谋杀罪。萨莫拉是个喜爱看恐怖片的人,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而且所观看的内容都和杀人有关。最关键的是,他所犯下的谋杀罪与不久前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十分类似。

充满了暴力元素的电影、电子游戏往往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例如,许多人都非常喜爱观看有暴力元素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可以轻易地让我们的肾上腺素激增,看完之后会有一种过瘾的感觉。每天观看有暴力元素电影的观众可谓是成千上万,但却很少有人出现真实的攻击和暴力行为。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暴力和攻击行为是被禁止的,因为暴力会损害他人甚至是公众的利益。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暴力似乎就隐藏在我们的基因或本能之中,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观看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也不会有所谓的暴力美学。

在文学中,暴力美学也十分常见。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体现了暴力美学。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提到武松,我们往往常会想起潘金莲和西门庆。武松为了给兄长武大郎报仇,杀死了这对奸夫淫妇。武松因此被发配到孟州。在孟州,武松因为抱打不平得罪了蒋门神。之后,武松就被蒋门神等人陷害,还差点儿丧命。武松为了报仇来到了与蒋门神狼狈为奸的张都监家里,此时蒋门神等人正在后花园的鸳鸯楼喝酒庆祝,武松一口气杀死了所有人,包括张都监的家眷和仆人。杀过人后,武松拿起桌子上的酒壶猛灌一通,然后就蘸着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随后,武松就逃走了,前去投奔张青。当我们阅读武松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欣赏暴力美学。

除了小说外,诗歌中也有暴力美学的存在。例如李白曾经写过一句诗:“笑进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这句诗歌,我们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如果将它引入到现实中,我们就会产生如宋朝苏辙一样的感受。在苏辙看来,李白是一个不符合儒家规矩的诗人,甚至是个不道德的诗人,他曾对李白这样评价道:“白昼杀人,不以为非。”

我们之所以会将暴力进行艺术化,就是因为暴力或攻击性是我们的本性之一。人类从幼年时便展现出了他/她的攻击性,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我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会自我控制。人们对于暴力或攻击性还带着强烈的反感,这与社会个体所具有的道德感有关。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和融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如果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无法进行自我控制,那么他极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同时也意味着他将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那么,为什么人的本性之中会有暴力倾向呢?毕竟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所谓的损人不利己只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也就是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中。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饥饿这种威胁人生存的恐慌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是很少见的。

但在历史上,饥饿一直是笼罩在人类头顶上的死亡阴影。当一个人处在饥荒年代,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会达到最低值,最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更倾向于冒险。这样的人更容易在饥荒年代活下来。

此外,从进化的角度看,攻击行为还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有攻击或暴力倾向的人,很容易犯罪,从而被关进监狱,甚至判处死刑。这样的人很难留下后代,很少有女人愿意嫁给一个罪犯,也就是说他的基因很难延续下去。在大自然中,攻击性强的猴子可能会向猴王发起挑战,更容易丧命,基因也很难得以延续。可一旦挑战成功了,就意味着它将在猴群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它将会获得优先交配权。

虽然有些人有暴力的倾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从事暴力犯罪。因为,后天的教养十分重要。儿童和青少年会比较容易被有暴力元素的媒体所影响,从而出现模仿行为。例如,如果儿童或青少年经常观看有暴力元素的电影,那么在短时间内他的行为就会充满攻击性。不过这并非不可改变,只要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即使观看了一些有暴力元素的电视节目或电影,也会形成正确的认知,将现实生活与暴力艺术分开。

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经常受到严厉的批评和体罚,那么他就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并在他小时候就初见端倪,例如在与同学比赛时更容易做出攻击行为。因此,积极、健康的教育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Sipx0orrzBVl50KWiipEh/gIhV6JryLsvwjCjwXfqrDnNGthY1cZEJ0yptXu80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