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宦官”是古代社会对在宫廷中为君主及其亲属服役的官役人员的总称,也有把他们称为太监或公公的。宦官不仅在中国有,外国也有,但是,中国上层宦官远离服侍君主生活的轨道,严重干政预政的情况,在世界上却是独一无二的。

宦官的最大特点,就是经过手术阉割,成了有男人体力而没有性能力的人。正因如此,他们既可以奔走于内外廷之间,传宣诏旨、转递奏章,承担宫中各种劳役,又不会侵犯帝王的夫权,不会干扰帝王万世一系血统的纯洁性。并且,他们是家奴,地位卑贱,没有后裔,死后不能葬入祖坟,所以没有必要篡夺王位,而只能依附皇权而生存。这些特点完全符合了君主的要求,因而宦官出现后,便一直作为与专制君王制度密不可分的孽生物而存在,历经两千余年。管理宦官的各种法令规章汇成的宦官制度,亦成了皇权制度的附属物,随着君权的高涨而发展,最终与君权一同消亡。

宦官发生、发展、运作、消亡的脉络,本应是很清楚、很简单的。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宦官的运作方式远远越出了原定的轨道,他们中一些上层人物,由于近侍君主,得到宠信,接触到军国大事,并成了君主的耳目、心腹与爪牙,甚至兼有皇室家奴和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得以“口衔天宪”,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因此,他们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来预政专权。在汉末、唐末、明中叶时期,宦官甚至可以侵夺皇权,如弑君废帝,从龙子龙孙中选立适合己意的新主。

但是,历史发展到明代,以君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后期,这时宦官的权力再大,也不过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权力,皇帝一旦发现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些权宦马上就会从权力顶峰上掉下来,跌个粉身碎骨。例如,被军民称为“站的皇帝”的权倾一时的刘瑾,被凌迟处死,被小人捧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自己吊死在旅店,这就是权宦的下场。所有这一切,对全国性的政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说明了宦官专权的罪魁祸首是皇权,是皇帝制度,而宦官则是影响深远的群体。所以中国宦官史和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密切相关的,是中国政治史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国宦官史,对于研究中国史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由于偏见和资料的缺乏,人们往往忽视了宦官历史研究的价值,我国乃至世界学界,在对宦官问题的探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空缺。例如,从政治方面看,还少有涉及皇权与宦官矛盾运动的,于是我写了《明朝宦官与明朝农民起义》一文,用史实论证了宦官专权是引发明代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宦官既是镇压起义的特种工具,又是朱明王朝的“报应工具”,这和马克思在《印度起义》一文中的“制造报应的工具的,并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者本身”的论断,是完全相符的。又如经济方面,就宦官专权对明代进行探讨的,也是空缺,而我在与王春瑜研究员共同编著《明朝宦官》《明朝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时,搜集到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便另辟蹊径。从经济方面着眼,本人先后写出了明朝宦官与经济的五篇论文,论述了明朝皇帝希望借助宦官来干预经济,以从另一个侧翼来巩固皇权,但事与愿违,正是宦官在龙旗下的恣意妄为,给明朝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以后我又把对宦官问题的研究,扩展到宦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宦官与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并打破了过去对宦官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时段的情况,摒弃了外国有的学者从猎奇出发,只谈宦官的生理、生活,甚至把宦官与中国女人小脚、男人发辫并列,加以嘲讽的错误,而是从明代扩展到了整个封建时代,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宦官问题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性的考察。

由于禁掖事秘,历代士人对宦官多持歧视的态度,导致公允的或直接记载宦官的资料少且琐碎,而且宦官问题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我常常怀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心,为了取得某些资料,求证某一事实真相,一直坚守“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的原则,尽量拓宽视野。我又认真地遵照近当代世界级史学家陈垣老校长的“竭泽而渔”的考据方法,对不清楚的地方加以推敲,或用其他史志、文集等资料加以考核,反复参稽。为此,我遍读了正史的佞幸、恩幸、宦官、宦者列传,又从部分实录、历代帝王本纪和后妃、诸王、大臣的列传及《神庙留中奏疏汇要》中,摘出有关宦官的资料,再加以甄别、筛选,并参阅了历代会典、会要、宫史、律法、则例中有关规章,一些大臣的文集,现存著名宦官的碑传志铭及其本人的著述,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和方志,还首次利用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内务府档案,从那些珍贵的原始个案中,引用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新材料,有力地揭示了宦官的入宫渠道、在宫中的地位等情况,又针对过去对宦官基本上呈一面倒负面评价的现象,专门撰写了“历代宦官与文化”一节,对他们中在这方面有贡献的人和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样,终于写成了一部填补宦官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空缺的书。

虽然我十分努力,力求界面广阔,言必有据,论必求实,行文流畅,但限于学力,仍感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我长期从事明史研究,曾就宦官专题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并且出版过几本关于宦官课题的书籍,本书即是这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本书初稿1996年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过繁体版)。本书为抛砖引玉之作,错漏之处祈请方家给予批评补正。

杜婉言
2017年5月 VitZ66vQpkhdZswQkA0m732G1jY5dvs0phGYwmFHLmz36x1SrIbMOyE7bKmnb3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