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正的变革从不披着伪善的外衣

反腐剧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腐败,但并不是说没有反腐剧,腐败就会不存在。事实上,任何时代,腐败都不会灭绝,这是无法避免的。而如今,《人民的名义》重磅回归,其反映现实的尺度之大,令人惊讶,早已超过了以往“写贪官不能高于厅级”的“创作红线”。在这背后,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鼓励,是很难想象的。而其所展示的,不仅是党和政府更加强大的信心,还有将反腐坚持到底的决心。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腐败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并且下了大决心,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那么,《人民的名义》是在怎样的现实背景下进行创作的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及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在1371个字的贺词里,“正风”“反腐”高频出现,给海内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文学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映射现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响应社会的需要,敢于将笔锋指向腐败这一领域,从而让反腐这一题材再次“热”了起来。而文学创作的反腐之风,带动了其他艺术领域的反腐正气,从而在影视、歌曲、公益广告等艺术表达形式之中,皆能看到反腐的影子。

敢拍,是因为政治环境的自由,更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备受热捧的现象,足以证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不会受到冷落,反而是在历史进程中经久不衰的经典。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利用了老百姓对腐败的好奇心而已,此言可谓差矣。人民群众对于反腐一事的关注度加大,对于今后的反腐正本清源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其重大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该剧适应了公众期待了解腐败行为发生全过程而非单纯知晓结果的新要求。长期以来,公众对贪腐案件的了解,多是来自案件判决书或新闻报道,信息往往局限于房产几套、金额几何、利益输送人员有几个,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全程难以知晓。案情披露固然触目惊心,但往往只是结果的呈现,没有丰富的细节,缺乏过程的展现。而电视剧则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内在逻辑,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参与其中,在剧情的演绎之中,可以以第三视角完整地把握贪官们的心理及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此之前,一些公众时常有疑惑:腐败行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腐败官员和利益输送者之间达成的协议会不会变卦等。这些疑问徘徊在很多人心中,人们想要寻求事情发展的脉络,但是往往无法知晓全部过程,只能管中窥豹。《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剧,正是通过讲故事和塑造人物,把官员贪腐的过程、心理变化、利益输送的办法等进行了充分展示,让公众对腐败发生的全过程有了全面、形象的了解,也因此有着更大的教育、感化意义。而这,也是判决书或庭审实录不及艺术作品的地方。通过更加完整、详尽的艺术再现,公众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观剧体验融入其中,对整个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剧中展示的腐败官员在面临利益输送时,毫无顾忌地将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交换筹码的场景,让人对腐败行为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剧中更把视角投向或被腐败侵害,或同腐败做艰苦斗争乃至腐败分子本身这样的个体,把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具象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其中有贪婪、有恐慌,有纠结、有决绝,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这些个体的不同境遇,可以说每个都现实存在着,让公众对腐败害党、害国、害民、害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在剧中,陈海为了反贪,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却因涉案之人制造的车祸成为植物人。类似的情节会让观众感到痛心疾首,因为正义可以如此简单地被人摧毁,黑暗势力可以如此猖獗。陈海是反贪局长尚且遇害,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结局会怎样,简直不堪设想。因此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会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自身利益所面临的威胁。

其次,该剧回应了公众消除反腐败工作神秘感的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纪检监察部门一直把公众作为反腐败工作架构中的重要力量,但普通民众对反腐败工作到底是怎样进行的,除了关注声援还能做什么、怎么做,心中没底。反腐败工作过去一直给人一种神秘感,群众只闻其声,很难了解反腐具体工作是怎么运转的,导致一些民众虽有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愿望和热情,但缺少基本的信息渠道,也缺乏必要的训练。

消除这种神秘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公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部反腐剧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反腐败工作的全貌,有诚意地还原反腐败政治生态,公众长期以来百思不解的问题、疑惑,有的得到了印证,有的得到了解答,会让观众有种“原来如此”的感受,更加了解反腐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更加理解反腐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加明白反腐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再次,这部剧让公众以“第三视角”直接参与到反腐败斗争中,毫不避讳地全面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其中既能看到党委、纪委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也能看到贪官的狡猾、斗争的复杂,甚至把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无奈、拉锯等现实问题都真实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观众能够全面、详细地看到,围绕着腐败问题,正义和邪恶的较量过程,迎合公众了解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信息诉求和积极愿望,有血有肉有泪,细节毕现,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反腐斗争形势教育。

最重要的是,这部剧充分展现了执政党持之以恒推动反腐败工作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打击腐败工作力度空前,反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但随着一批大案要案尘埃落定,也有公众开始对反腐败工作下一步怎么走产生疑惑。这部反腐剧在故事设定中,将剧中的重大腐败案件同党的十八大以来现实中查处的大案要案以及舆论关注度高的“热案”相互呼应。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不可能掌握到如此详尽的信息。

敢于把自身查办的重大案件原原本本展现在荧屏上,显示的正是中央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是对惩治腐败“刮骨疗毒”式的勇气,并再次向全社会发出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的明确信号。这部剧的播出无疑是在向人民群众发出一个讯号,那就是党中央已经关注到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并且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如今正在采取措施,对党内的歪风邪气进行整治。

可以说,这部反腐剧彰显了党中央同腐败行为斗争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成功地把中央的决心传递给了公众,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夯实了共识基础,让公众对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充满信心。人们对此喜闻乐见,心中也充满了底气。给这部反腐剧“点赞”,正是公众对中央决心的正面回馈。而相信在将来,受到这份决心鼓舞的群众,在面对反腐一事上不仅仅会“点赞”,更会用实际行动来表明决心,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名义行使好监督权,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奉献自己的力量。

反腐题材电视剧从被冷落到被追捧,这背后不仅是制片人和观众关注点的改变,更是政治环境的改变,是反腐斗争进行的程度的改变。《人民的名义》的顺利播出和备受青睐,不仅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反腐斗争胜利的曙光,也让中央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于反腐的呼声和支持,进一步证明了,在如今这个新的社会中,大力反腐倡廉,是势在必行、顺应民心的。

剧集的热播,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片名“人民的名义”究竟所指为何?最直观的解释,大概是剧中侯亮平的一段台词:“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害最后还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伤痛去消解,痛苦是在所难免的,就比如说,我们把一个个贪官都抓起来,以人民的名义将他们绳之以法,可是那些贪官给国家形象带来的伤害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必须由漫长的岁月去承担。”的确,“反腐”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将贪官绳之以法。但是否其意思仅止于此?细细思考,其实还深有内涵。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尚书》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儒家先贤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此规劝从政者贵民爱民。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尊奉儒家理论,自然也要摆出一些“爱民”姿态。虽然“国以民为重”时常出现在封建律法里,只可惜骨子里还是为自己的阶级和利益集团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于是时间一久,“民为贵”的虚伪面纱逐渐剥落,各种害民之举层出不穷,于是整个国家也就一蹶不振,最终被历史洪流所淹没,被新政权取而代之。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揭竿而起,新势力为了取得政权,常常打着人民的旗号,可新政权在最初的励精图治后,也都会渐渐走上这条老路,最后难免覆亡。这就是所谓“历史周期律”。历史似乎是一个轮回,一次一次上演着反抗与压迫。

当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到访延安,曾提出一个著名问题: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办法跳出历史周期律?毛主席的回答很自信:靠人民来监督政府,就不会发生人亡政息的问题,就可以跳出历史周期律。为什么政府要人民监督?因为政府的权力本就得之于民。人民是权力的来源,那么获得人民支持的政权就必然需要将人民利益牢记在心。 SciAOXWmquf+iEIgkcg9dc5PgjQ7sU1uJhgXzwPGMx5ZZPfYYZg7ihVF1jDP5y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