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全地发脾气

平衡的重要性

台湾知名学者傅佩荣老师在演讲中曾经提到两个故事,让人感触颇深。第一个故事是:澳洲中部现在的沙漠,以前其实是绿地,生长着成片适合当地气候的树林。英国人占领当地后,觉得这些树木既不开花,也不结果,更谈不上好看。于是,他们把当地的树林全部砍伐掉,然后种上很多从英国运来的既能开花又会结果的树苗,结果这些树苗不久后全部枯死,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澳洲四面环海,空气咸度特别高,只有当地土生土长的树木才可以适应。澳洲中部的沙漠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到处旅行、见多识广的印度人有一次到香港后,发现香港人非常喜欢吃青蛙,他一下子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因为他的家乡很贫穷,几乎一无所有,但青蛙非常多。于是,他回国后向政府申请捕捉青蛙运到香港贩卖。申请被批准后,他动员全村的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到处抓青蛙,最后抓来的青蛙填满了几个大型货柜。他将这些青蛙卖到香港,狠狠地赚了一笔。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全村人都得了疟疾,当时很多人迷信,以为是青蛙的神来报仇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青蛙被抓光后,当地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没有了青蛙这个天敌,蚊子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疟疾的爆发。不仅生态系统存在平衡,世间万物都存在平衡,这种平衡维持着万物的秩序,让世界得以平稳发展。

情绪的作用

其实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庄子所说的“人与天一也”。当人自身的平衡被打破后,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生理失去平衡,人需要看医生。心理平衡对人而言同样意义重大。而情绪,就是用来调节心理平衡的利器。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能量。喜悦是分享的能量。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风俗,遇到喜事的时候,会通过大摆宴席的方式和亲朋好友分享喜悦,如果分享的欲望被抑制,就会变成一种惩罚。恐惧是保命的能量。当人遇到危险时,身体就会迅速调整成应急状态:肾上腺素激增,心跳加快,从而促使血液快速流向人的四肢,同时,瞳孔也会放大,有利于视线高度集中。这一系列的身体反应,都是为了让人随时进入临战状态或逃离危险。痛哭是结束的能量。遇到伤心的事情,尤其是重大创伤性事件,人会借由痛哭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痛哭过后,难受的心情才会告一段落,人才能有力量继续前行。否则,人无法走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愤怒是守护的能量。它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明确彼此间的界限,防止正当权益被侵害。正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一个民族愤怒的力量。

别做虚伪的父母

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很多人之所以被情绪困扰,甚至被情绪伤害,是因为对待情绪的方式出了问题。就拿要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来说,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孩子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自己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究竟可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发吧,担心对孩子造成伤害;不发吧,自己又憋得难受。通常我的回答都是:可以发脾气,但不可以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会忘记自己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凡人,而企图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其实这会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很大的压力,毕竟完美在生活中并不存在,美都是有缺憾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当权利和需求,当这些正当权利和需求被侵犯的时候,情绪就来了。如果在忍无可忍的时候选择了压抑,会导致几种后果:要么情绪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集中爆发;要么情绪会转向自己,形成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攻击”;要么情绪会寻找一个发泄口从而伤及无辜。

当正当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如果父母选择压抑愤怒,这本身就是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因为他会找不到和他人相处的合理界限,这不利于他将来的人际交往。毕竟,亲子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即使大人有能力抑制情绪,但有时一些细节还是会暴露其内心的真实感受,那就是“微表情”,或者是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受潜意识支配的,人在意识层面无法控制。比如,恶狠狠的语气,紧皱的眉头,僵硬的表情,特定的语调。也就是说,父母表面的压抑和由实际感受产生的“微表情”,会向孩子传递出相互矛盾的信息,表面上是接受,实际上却是排斥。这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内心处于极度纠结状态。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一个人一边说着“我爱你”,一边打你的耳光,这种矛盾信息让人内心多么难受。

如何安全地发脾气

《夏山学校》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说的就是“如何对孩子安全地发脾气”,相信对父母有很大的启发。

有一年春天,校长尼尔花了好几个星期种土豆,土豆长势也很不错。但一天尼尔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栽种的土豆,竟然有8颗被连根拔起。尼尔非常恼火,对那些捣蛋的孩子大发脾气:“我的土豆可是花了我很多心血,看到它们被连根拔起,我非常生气,生气得都想打人骂人了。这是我的土豆,我的土豆就不该被别人侵犯。”奇怪的是,自从尼尔发过脾气后,再也没人敢破坏他的土豆了。一方面,尼尔说出了感受,通过发脾气释放了情绪,表达了不满,捍卫了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侵犯了大人的正当权利的时候,大人要说出孩子给自己造成的具体伤害,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包括期望,这样孩子才能找到与大人相处的合理界限,同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了,父母刚刚收拾好客厅,没过多久又被孩子乱丢的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父母劝说了孩子几次,孩子依然无动于衷,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这样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我刚刚才打扫完,转眼间就被你弄得不成样子,我非常生气,想把这些玩具全部丢到垃圾桶里去,希望你现在马上把玩具捡起来放好。相信孩子一般情况下都会比较配合。

最忌讳的做法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你天生就是个邋遢鬼,猪圈都比我们家干净,看看你干的好事。”这种做法无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只能引起孩子的对抗或者彻底的自我否定。父母需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当你侵犯我利益的时候,我可以发火,因为我是凡人;但我不会攻击你,因为尽管你是个孩子,但你的人格和我是平等的。 W8wm8/CrUSckSl9ZRq+z/dDKB23en3r+0dB0UbdUci4P3Gze2sQOfB26UjUGVu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