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看过谢国有先生的著作《“东方好莱坞”的缔造者:邵逸夫和他的黄金时代(1907—2014)》,书中有个真实的案例,也许正是看完这个案例后的深刻反思,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得以在未来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立志为此奋斗终生。

这篇文章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类似《荀子·劝学篇》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两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涅狄格州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重视子女教育,家学渊源,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不闻不问。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酗酒死亡或成为残疾者的有400多人。2016年3月,在政协第十二届第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如何看待“天价学区房”问题,他回答:“如果是我,我不会这么做,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和家庭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上。很多事例证明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进家庭教育上。”美国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也好,刘长铭校长的观点也好,其实都在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何其大,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定八十”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给他很多知识性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2003年),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教育机构,开始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虽曾经有过几次短时间脱离家庭教育行业,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操旧业”,也许这正源于内心那份强烈的热爱与呼唤吧。毫不夸张地说,在举办巡回讲座的过程中,我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有时在笑里流泪,有时却又破涕为笑;既患得患失,又乐在其中。截至2016年9月,我在国内举办的讲座场次保守估计已经上千,算是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很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结果造成亲子间无数次的冲突。如果家长能知道一些最起码的教育学常识或心理学原理,教育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能让家长感到比较轻松而不是充满挫败感。

在十多年的家庭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有两个“拦路虎”一直在阻碍着家长的成长。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家长就无法改变,家庭环境也无法改变,最后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涛声依旧”。

第一个“拦路虎”,是家长不理解孩子年龄与心理特征,爱用大人的想法揣摸孩子。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同伴的玩具,尽管他自己并没有,但是他仍然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吹嘘”:“我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玩具,比你的还大还漂亮,哼!”如果家长能明白孩子这么说,是因为他在这个年龄段还无法分清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家长就会笑着对孩子说:“其实你是希望妈妈也能帮你买个这样的玩具,妈妈知道了。”而不是对孩子说:“家里哪有这样的玩具,小小年纪竟然会撒谎了,这还了得。”

第二个“拦路虎”,是很多家长心态浮躁,喜欢“揠苗助长”,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更大的问题。

有教育专家曾说,教育不能太快了,否则灵魂跟不上;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少父母应该知道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不能太急,太急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上有句话说得好:心灵的事,还是要慢慢来。

有鉴于此,从前年开始,我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写一本书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至少能降低这两个问题对家长造成的困扰。刚好去年有空,于是就从2016年9月份开始动笔,到2017年7月份正式完稿,期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成长。我一直觉得,孩子是环境的产物。更确切地说,是父母教育观念的产物,如果父母不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抗拒学习和成长,那么,孩子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长大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现象,可以称为“轮回”,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叫“强迫性重复”。唯有反省和成长,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健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第二部分是读懂孩子。孩子是人,但更是孩子。他的心理既有和成人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的“独特性”。如果父母不能正确解读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动辄“上纲上线”,就会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他们针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是:全国著名幼教专家曾红台女士、胡轶群女士,广州父母学堂许化利会长,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园安全活动副主任郑晓霁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教委高级讲师薛丰惠老师、马赛梅老师、王伟老师、武晓庆老师。还有我的大学同学赵志诚夫妇、赵美华夫妇、石永峰夫妇,尽管相隔千里,他们依然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

更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冯琳女士,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她的细心热情和专业敬业,深深打动了我,期待下一次与她的合作。

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者、中国教育学会家教委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带头人赵忠心教授,他对书稿的肯定坚定了我写书的信心。

本文中部分案例与故事参考了一些网络资料,无法一一致谢作者。

如果书中某篇文章、某个观点,甚至只是某句话,对你有一点帮助和启发,或引起了你的思考,我都将深感荣幸!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斧正。


2017年9月9日 ryFPZuVNvF8n/JKZx3As0ZtzQv5iRHzeyrGAbYHiW1PFzg8MKEImeFxE8ivU00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