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搬走的很快,在习家庄园搬走后,秦川马上就开始组织开工了。
到了秋收九月,学院和藏书馆已经初具规模了。
工匠们全都回去秋收了,工地也停工了。
秦川这半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密切的关注着工地上的进展,就差住在工地上了。
学院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了一半,许多房屋都已经搭建完毕,藏书馆却还没有开始建筑,不过那块孤山的树木都已经被砍伐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孤山,孤山山顶的地基也打好了,等待着开工。
现在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房屋,若是藏着数万卷书籍的藏书馆也是木质结构,秦川觉得太过于危险了。
所以秦川打算烧制青砖和石灰用来搭建藏书馆。
水泥这东西太难弄了,还是石灰弄出来比较简单,岘山就有石灰石,只要用木柴烧就能烧制出石灰了。
烧制青砖的泥土,岘山上多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柴火也同样多的不计其数。清理孤山头弄出来的树木柴草,堆积如山,就等着用来烧制青砖和石灰了。
烧制青砖的砖窑放在汉水的河滩边,烧制青砖的匠人是秦川在荆州搜罗过来的,每个人都付了很大的报酬,只是青砖的烧制工序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了,这些执拗的老匠人们又不愿意将手艺外传,一个个藏着掖着,导致这半年时间,烧制的青砖还不够学院建筑建造使用,为了学院尽管的完工,秦川不得不暂缓藏书馆的建设。
秋收是最重要的,就算秦川给了这些匠人工地上最高的工钱,他们也要回到家中去秋收。
古人的观念便是这样了,工钱再多,也不如收获地里的粮食,堆放在仓库里实在。
“这青砖太过于坚硬了,若是能大量的产出,用来搭建城墙,城墙会坚不可摧。”关平用手中刀劈砍着一块青砖,这块青砖上只是留下一道浅浅的刀痕。
没有火药的时代,城墙就算是用石头搭建的也是坚不可摧。除开大城或者皇城的城墙才用了这种坚硬的青砖,大部分的城墙是石头和泥砖搭建的。
“这种青砖用来搭建城墙,太过于浪费了。”秦川说道。
关平道:“这青砖堆出来的建筑,丑死了,你是怎么想的啊。以后荆州最丑的建筑应该就是藏书馆了。”
秦川看了一眼关平,这个时代的人完全没有建筑艺术这个观念的,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用木质结构搭建的房屋是最好看的,青砖搭建这就是异类了,属于不好看的范畴里。
“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了。藏书馆以后肯定是除开学院建筑外最漂亮的建筑了。”秦川说道。
秦川打算把书院建造成一个三层楼的庞大宫殿样式的建筑,这还是主殿,在孤山山腰、山下,秦川还计划建造无数的小房屋建筑,用以存放书籍。
岘山南麓的这边山脚下,将会出现一片连绵的建筑群。会让后世人折服钦佩。
若是青砖能大量的烧制,那么学院和书院的建造速度就能加快了。
学院的建筑采用的是徽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别有一番风味,也就关平这个毫无审美的人觉得丑。学院的房屋一屋连着一屋,四通八达,若是初次进入学院的人,在这房屋之间迷路的可能性很大。
汉水奔涌,夏汛刚刚过去,汉水并没有发生洪水,按照本地人说,汉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比较小。这得益于此处的汉水河段临近汉水汇入长江处,这段河道宽深,没有什么阻碍物,再加上长江对于洪水的强大吞吐能力,襄阳这一块发生洪水的次数很少。
这让秦川放心了,之前还以为要是发生大洪水会淹没学院位于地处的地方,现在应该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在工地上查看了一番,学院和藏书馆的建设要全部完工,至少还需要两年。
若是青砖制作速度能加快,一年余的时间就可以完工了。
“开窑一次只可以烧制五百青砖,三个窑根本供应不过来。主要是柴火的问题。如果换成煤炭会不会好上很多?”秦川想道。
煤炭在西汉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应用到烧砖上。
工匠全都不在了,军队又在参加秋收,秦川想要试试只能等到秋收结束了。
“我看你就是太仁慈了,下道命令下去,一日一窑不烧制两千砖出来就砍头,你看看这些匠人敢不敢拼命烧窑?还要你在这里想办法?”关平对秦川的想法嗤之以鼻,你又不是匠人,你是一个将军,你想这些事情干嘛?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秦川怒道:“在工艺技巧上,只论技术高低,你少拿你的哪套官老爷想法套在任何事情上!”
刘封和关平的想法差不多,他对秦川说道:“这些匠人是下位者,我们是上位者,下位者和上位者天生对立。川哥你或许没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但是这些匠人们把你的身份当回事了,认为你是有权柄的上位者,所以你做出任何让步,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你看看你好声好气用着最高的工钱待遇给这些人,他们回报你的只是每日五百砖一窑的,你提出要求他们还拒绝。若是真的每日只能烧出五百一窑的青砖也就罢了,但是咱们这些外行人都可以看出来,一窑绝对可以烧制出更多的青砖出来。你按日结算工钱,这些匠人就是为了拖长时间,好拿更多的工钱。你尊重他们,他们拿你当傻子。”
“一句话的事情,也就你把他们当回事,还好好的哄着!”关平没好气的说道。
秦川想了想,按照汉人的思维习惯,刘封和关平都说的对。
但是按照秦川的思维,尊重他人,尤其是手艺人,这也是对的,那么从中找出一个平衡来就不是很难了。
“走吧走吧,咱们下田去。不然主公他们都下田了,我们躲在这里偷懒说不过去。”
秋收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件很重要的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在秋收的时候都要下田劳作。
皇帝也会在这一天走出皇城,进入皇田中收获粮食,为天下做出表率。
平时高高在上就算再精贵的勋贵,在这一天也会卷起裤腿,穿上麻衣,拿起镰刀踩入湿润的泥土里,开始割稻子。
秦川三人回到家中换了一身衣服,来到了城外的田野间。
这里已经满是人了,就算是襄阳城中的军队,也参与了进来。
刘备带着糜夫人以及襄阳城中的所有官吏都在田间割稻子。
甘夫人的肚子已经很大了,眼看着就快要生了,她没有下地,只是坐在田埂上倒茶,然后命侍女端给刘备或者官吏们。
秦川三个人走过来,甘夫人看到了,训斥道:“你们三个又去哪里鬼混了?”
“回母亲的话,我们去学院的工地上看了看进展。”刘封答道。
甘夫人看向秦川,问道:“学院进展怎么样了?”
秦川道:“进展很快,明年冬季差不多完工了,后年就可以招收学子了。”
甘夫人欣慰的点了点头,对秦川道:“这是名扬千古的事业,好好做吧,若是做得好,名声不下于平乱天下。”
“主母说的对。”
“快去劳作吧。”甘夫人对三人道。
黄叙早就带着士兵们过来了,看他一身泥土的样子,干的十分的投入。
四个人一起,镰刀挥舞,隔一会儿就站直看看周围,所有人都在弯着腰割着稻子,秦川叹道:“还是劳动的场景最美啊。”
割完的稻子集中打包,然后会有这家田地所属的百姓运回家中,进行脱粒,脱粒之后就需要晒了,翻晒几日,晒去了水分,就可以放入仓库中了。
不过狡猾的百姓们对于要交赋税的粮食,则只是翻晒一日或者两日,增加它的重量,这样送去交赋税就能少缴纳不少的粮食。
这时候就看收税官吏们的本事了,这是一场斗智斗勇,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和税官的斗争,斗了数千年。不过往往都是官吏占着上风。
今年减免了大部分的人头税,百姓们不用去用粮食去和商人换取五铢钱了,和这些喝血的商人斗,才是百姓们极为不愿意的,税官们对于水分太多的粮食会打回,要求重新翻晒几日送过来,若是不想翻晒,那就多缴纳一点点,不存在什么欺压百姓之事,尤其是现在荆州牧治下,官吏若是欺压百姓,是要被问斩的。 而商人们为了利益,在每年秋收的时候会联合起来对粮食进行压价,低价收购粮食,甚至有时候低于平时市价的一倍。
减免了大部分的人头税,没有了城门税,其他苛捐杂税也没有了,只需要缴纳田税,如果多生几个娃官府还给奖励,这让许多百姓们觉得日子有盼头了,只是每年一个月的徭役躲不了,有点儿不如人意了。
不过百姓们稍稍就想通了,为了省钱,大家伙不是每年都是服徭役了吗?这新的赋税制度,是稳稳的赚了呀。而且服徭役的事情,上头官府说了,还是给自家家乡修桥铺路的事情,这是大好事。
百姓们高兴了,今年的这些世家却是高兴不起来了,田间劳作的世家的仆役们,就没有看到家主有过什么好脸色,据说是今年的赋税太重了,让家里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