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百三十六章 科举的规划

“何为科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科举!”

“如何施行?”

“以策论、文章、经学取士。如今所用为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为世家豪族所利用,征辟随能征辟贤才,但天下贤才何其多?仅是靠名声所定而征辟的过来的?”

“科举制以考取士,所考有策论、文章、经学、算学、时务、墨义……凡有才之士皆可参与,乃是寒门子弟青云直上的通天之路。”

庞统吸了一口冷气,对秦川道:“你这是要断豪门世族的根基啊。”

“世家豪族的危害,士元岂能看不到?”秦川说道。

诸葛亮对秦川问道:“如何推广?”

“国设太学,州设学宫,郡设书院,县设县学,统称为学院,朝廷给予学院补助,选拨人才,以德、学识考之,进入学院,进入学院之后,便可参加科举。顺便一提,无户籍者,不可参加科举。”秦川说道。

既然科举制度是为了遏制世家豪族,那么自然就不会让世家豪族底下众多的隐户参与了,想要参加科举,走上人上巅峰,那好,先脱离了奴籍再说吧。

这是离心之计。

在场的几人都是聪明之人,从秦川的这些话中,已经想明白了科举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几人都陷入了沉默,思考利弊。

秦川说道:“这段时间我就写一封详细的策划吧,将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写出来,到时候大家一起完善。施行科举制度不急,因为兹事体大,我们必须要小心翼翼的策划。如今的重点,应该还是增加荆州赋税钱粮,以供大军征伐,以及鼓励增加荆州人口。”

刘备点头道:“小川说的在理。一道涉及广大的政策,必须要详细筹划。”

科举本来秦川打算等平定了蜀中再拿出来的,但是现在为了对付世家豪族,秦川不得不提前拿出来了。

不过真正实行,恐怕需要数年之后。只是大饼已经划下来了,秦川现在拿出科举最大的作用是坚定刘备、诸葛亮对付世家豪族的心。

得罪了世家豪族,但是让天下百姓为感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站在超越今人一千八百年后的见识,以及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高峰上俯瞰这个时代,秦川深知只有庞大的百姓群体,才是主导国家、主导历史走向的主人,而不是那些世家豪族。

现在的世族豪族,危害巨大,不得不除。

一直商议到了深夜,秦川才从刘备的书房中走出来。

几人脸上都是疲惫之色,赋税改制和鼓励人口,都是一项庞大的政策,所幸在场的几人都是当世当之无愧的人杰,再加上秦川超越时代的见识,这两项政策在几人商讨了一天了后,终于确定了下来。

赋税采取了诸葛亮的梯层式,对百姓依旧是三十税一,取消大部分的人头税,取消了城门税,对商税制定为十税一,商税从三十税一到十五税一,毫无疑问会引起巨大的抵抗,但商人的抵抗向来不被人重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压榨商人比压榨百姓更加严重,也没见商人造反。

十五税一的商税,放在后世的历代,算是一个低税了。

对世家豪族,采取的梯层式赋税,是按照家中有田地多少来计算的。如一百亩以下则按照二十五税一,五百亩以下按照二十税一,一千亩以下按照十五税一,一千亩以上一律十税一。

取消人头税,对百姓的生育就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了。另外从建安八年开始,荆州将会对多生多育的百姓进行奖励,对流民进行优先安置。

在鼓励生育的同时,对于脱离户籍入奴籍,各郡县将会严格审核。这是为了最大的程度的保障人口不为世家豪族所掠夺。

其实增长人口的最快的方法就是掠夺其他州郡的,只是现在东有孙权,北有曹操,想要掠夺人口并不好办。

秦川先行,诸葛亮在后喊道:“小川,不妨起喝一杯温酒?”

诸葛亮有满肚子的问号,想要问问秦川,科举之事诸葛亮知道这几乎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不说对现在的影响,就算是对未来千百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秦川点头道:“好。”

徐庶、庞统也被诸葛亮叫住了,几人相视一笑,跟随着诸葛亮来到了诸葛亮的家中。

刘备给了诸葛亮一间府邸,就在州牧府的对面。

院子里被黄月英种满了花花草草,水潭中还养了数条锦鲤,只是下着大雪,没法看到那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色了。

来到诸葛亮的书房,诸葛亮要去叫醒黄月英接待客人。

秦川阻止道:“这么晚了,就不要叫醒嫂夫人了,咱们自己动手就行了。”

诸葛亮家中并没有仆役,身边就只跟着黄月英,就连之前那个书童也被诸葛亮留在了隆中老宅。

几人忙碌着点燃了火盆,又拿了几坛酒,放在火上煮热。

好一会儿,几人围着火炉坐下,秦川好奇问道:“孔明兄为何还没有子嗣?”

庞统、徐庶也很是好奇,虽然几人是诸葛亮的挚友,但一直没有问过诸葛亮这个问题。

诸葛亮苦笑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月英一直没有怀上。”

诸葛亮是有子嗣的,只是子嗣来的比较晚。

秦川对诸葛亮说道:“主公之前也一直没有子嗣,经过顾晴对甘夫人的调理治疗,甘夫人前段时间也有了主公的子嗣。等顾晴回到了襄阳,让顾晴帮忙调理一下。”

谈及这种话题,外人来说是犯了忌讳的,会让主人家不高兴。不过诸葛亮也知道秦川是为了他好,并没有想太多,当即就答应,口里还问着顾晴要什么时候回来。

和聪明人谈话,有时候很多东西都是虚的了,尤其是追求务实的聪明人。什么忌讳风俗都可以抛开。

这次轮到秦川苦笑了:“短时间内恐怕回不来了,我打算有机会去找一下他。”

“天网也没有找到他吗?”徐庶惊讶道。

秦川动用过天网寻找顾晴的下落,这件事并没有瞒着刘备等人,天网不是秦川私人的,动用天网的一部分力量去寻找一个人,秦川还是向刘备禀告了的,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为人臣的本分还是要遵守。

“没有找到。不过从他人的口中的得知了下落。她暂且回不来。”秦川说道。

“跳过这个话题吧,孔明兄应该还有许多疑问的吧。”秦川对众人说道。

诸葛亮道:“确实有满肚子的疑惑,全都是关于科举的。”

“孔明兄想问什么尽管问吧。”秦川说道。

“如小川你所说,科举所考为经学、文章、时务,确实能选拔出人才,选拔贤才的考试,不能儿戏,所选考题总是再一个范围内,时间若是久远,会不会只是让天下读书人只读经学,而不读其他文章?从而导致后世学识变得单一?”

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点出了科举的弊端。

科举制度从隋唐发源,最开始是一个良好积极行动的制度,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了宋明清,科举制度成了一个约束读书人思想的制度,考试只考儒学文章,只考八股文,将文人的思想约束在了八股之上,其害甚大。

这是科举制度的最大的危害了。

但是这种危害还是要小于科举制度的积极性的一面的。毫无疑问,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最有效效率的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方式。

面对诸葛亮的这种问题,秦川是没法找出解决的办法了,很多看似有解决掉的办法,其实根本不现实。

不考儒学考其他东西,怎么可能?儒学乃是主流,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儒学就在是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强大的学派了,整整往后两千年,都没有任何东西能动摇,就算是皇权也不能动摇,皇帝在儒学面前也得乖乖低头。

秦川能做的就是以科举制度多方面屈才。

“在学院与科举上动手。学院教授经学、文章、算术、音乐、书画、兵学……各种各样的科目,凭借兴趣,让进入学院的学子,在学习经学外,必须另选三到五个科目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学分制度,只有将学分修满了,才能允许毕业走出书院参加考试,若是不能学满,则无法参加考试。学院的作用就是选拨出适合为官的人才。若是学院毕业的要求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学子就算用来当官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就算是参加科举失败的学子,也能凭借在书院中学到的知识,从事各行各业,不至于做一个只会读书的废柴。

在科举考试上,我们根据所需要什么样的官员进行分类考试,如需要治理地方的官员,必考时务。如需要治军的官员必考兵法,如需要统筹户籍清算田地的官员,必考算学。当然这个前提,经学、文章是必考的。”

“这又是为何?”徐庶问道。

“经学能让人明事理,知道怎么处理事务,怎么与人相处,很重要。”秦川说道。 mUkKxhfVLohniE1DNoq6Flh2k+AHrAOUFrVIbw7uY+OSRL2LoUCQNjSOy0fxQW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