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本草发明》作者为皇甫嵩、皇甫相父子。皇甫嵩号灵石山人,明代武林人。他搜辑方书,推本《内经》,爰及诸家本草及李东垣、朱丹溪之论,参阅考订,求其旨要,著为《本草发明》六卷。

关于皇甫嵩生卒年及生平,史料不详,仅从其自序题曰“万历戊寅”,即万历六年(1578)可做些推测。万历之前的皇帝为隆庆及嘉靖。隆庆皇帝在位仅六年,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皇甫氏能著书,当在三十岁以后,可以推知他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可能性较大。从其自序“承祖、父业”可知,其家世业医,从其祖父、父亲学医。从其“于儒暇究心于医”可知,其为儒而兼医者。

本书卷一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二至卷六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皇甫氏对药物功效之原理进行了解释,写作风格简明扼要,易于理解。其中不乏经验之谈,如某药专治某病,某药监其药,以某药为君,其药佐之为引,各有所宜。

《本草发明》存世版本不多,今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四卷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刊六卷本、日本抄本。经考察,发现《本草发明》仅刊刻过一次。上海图书馆藏明刊六卷本为足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为四卷本,缺第五、第六卷,为残本,日本抄本为据明刊本抄写而成。本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明刊为底本,以日本抄本为对校本,以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十年甲申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经》、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汤液本草》、明万历元年周氏仁寿堂本《本草蒙筌》、金陵本《本草纲目》为他校本整理而成。本次整理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如下:

1. 采用简体横排形式,用新式标点,对原文重新加以句读。

2. 凡底本中繁体字、俗字、书刊匠字、异体字,予以径改,不出注。对底本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原文不改,于初见处出注说明。底本中避讳字,不影响文义者不改,影响文义者改正,并出校说明。

3. 凡底本中有明显脱误衍倒之处,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记。无明显证据者,出校存疑。本书引《黄帝内经》之文,明显有误者,据《黄帝内经》改。又本书撰写于明代,其中引《神农本草经》等书之内容,显系引自《证类本草》,故有些误字据《证类本草》改。此外,本书撰写过程中,暗引《本草蒙筌》多处,故有些误字亦据《本草蒙筌》改。若非明显脱误衍倒,则不作改动,仅于注中出注说明。

4. 对于“已”“巳”等易混字予以径改,不出注。

5. 书中药物字形不规范者,除药物异名外,均以药物规范字律齐。

6. 凡底本与校本文字有异,义皆可通者,原文不改,出注说明。而校本明显有误者,不再出校注。

7.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病名常有多种写法及称谓,本书不做改动。如天花,因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击虏所得,故呼为虏疮。隋朝称为宛豆疮,唐朝称为天行发斑疮,宋称为豆疮,宋代庞安时又不再称“疮”,而改豆作痘,明清以后,又称天痘、痘疹、天花。本书称天花为豌豆疮、踠豆疮、痘疮等。为保留原貌,不做统一。

8. 古人引书多用简称,有简称同而实非一书者,于注中一一注明。如本书引《液》之内容,有些出自《汤液经法》,有些出自《汤液本草》,故于书中出现之处均注明所出书籍。

9. 将原文中的方位词“左”“右”,改为“下”“上”。

10. 底本每卷卷首均有本卷所载药物目录,今均删去,统一移至本书卷首目录处。 LEK72oES9Cy9sY+RgBZHa5R2JC/PCvzp0FE7LHY69Kxm0v3kPhI/iqCCmr4jK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