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记叙文的构思与表达

第一节 记叙文的线索

【训练目标】

(1)能够准确掌握线索的类型、位置、作用,辨识线索表现形式的单复、主副、明暗等多样性的特点。

(2)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类线索架构故事,使文章全篇贯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范文引路】

牛肉馅饼

李骏伯

早上母亲因事忙,叫我到巷口买几个馅饼充作早餐,我来到那馅饼摊前,只见各式的馅饼琳琅满目,但我猛然一瞥,看到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牛肉馅饼,我毫不犹豫,立即付钱买了一个。

我细细咀嚼着里面还温热的馅饼,肉香顿时笼罩全室,那火烫的肉汁刺激我的味觉,也触动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馅饼是外婆的拿手主食,从馅儿到皮儿、汁儿,无一不细嫩鲜美,尤其是牛肉馅饼,只要闻到这馅饼的香味,没有人不垂涎三尺,吃完后,还有齿间留香的感觉。在那段甜美的日子里,牛肉馅饼成为我餐餐必吃的佳肴。

甜美的日子?是的!它就是我美丽又快乐的童年。在我三五岁时,我是寄居在外婆家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每个礼拜只能来看我一次,那时因为我不常和父母见面,也不习惯离开父母那么久,于是我日夜哭闹不休。有一次正当我又在号啕大哭时,外婆着急地说:“哭猫儿,我就是你妈妈,别怕我呀!”那时外婆的眼眶上已有两个疲倦的黑眼圈,那是因为我闹得她日夜不宁的缘故。但我还是过了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在外婆家的生活,无形中,“哭猫儿”便逐渐成为外婆叫我的小名了。

那时外婆家没有任何的表兄妹,整幢大房子里就只有我们祖孙三人,虽然我身旁没有同龄的玩伴,但我并不感到孤寂,因为身旁有慈爱的外公和外婆。外公是个沉静少言的老人,总是喜欢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偏偏当时的我是不识一字的小文盲,只好外公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当外公念到《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觉得十二万分的疑惑,终于忍不住问外公:“狗不叫,那猫叫不叫?”差点没把外公笑得岔气呢!只好逐步为我解说词句中的意义,才使我恍然大悟,这是我一生中最早接触中国文学的一刻。那时,外公也弹得一手好琴,他老人家不时地弹奏几首乡土小调,借以自娱娱人,看着外公灵巧的手飞跃在“黑牙齿和白牙齿”上,我十分羡慕,推想后来能对钢琴发生兴趣,完全是受外公之赐。

外婆的手艺好,那是左邻右舍皆知的事,而在这之中,又以牛肉馅饼最拿手。这馅饼是外婆亲自和面、擀皮儿、剁馅儿而制成的。每次我都央求外婆让我帮她做,但外婆每次都笑着道:“哭猫儿,你会帮倒忙,自己去玩吧。”有一次在我拼命地撒娇下,外婆终于答应我的请求,于是我在厨房中卖力地帮忙和面,看着外婆纯熟的和面技巧,实在令我佩服。但那白白细细的面粉似乎和我过意不去,一阵鼻痒——阿嚏!厨房中一大一小的两个“面粉人”不禁相视而笑。

想着想着,馅饼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它当然及不上外婆的馅饼香嫩好吃,应该找个时间再回去尝尝外婆的手艺了。

点评: 如果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一切“物”语皆情语。《牛肉馅饼》一文正是如此,看似平平常常的“牛肉馅饼”,却寄寓了作者万般情愫。

从表层看,“牛肉馅饼”是一条叙事的线索,买馅饼、吃馅饼、忆馅饼,写来丝丝入扣,娓娓动听;从深层看,“牛肉馅饼”又是一条抒情的线索,“牛肉馅饼”之所以称为“佳肴”,是因为与作者儿时的一段“甜美的日子”相联系。这样,“牛肉馅饼”就成了有情之物。

【方法指津】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整体。写作记叙文时,巧妙确定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组织文章内容,形成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题。

一、记叙文线索的类型

时间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空间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空线索,如《故乡》;事物线索,如《药》;景物线索,如《白杨礼赞》;情感线索,如《荔枝蜜》。

二、记叙文线索的位置

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键处。同时行文的气势变化、整体脉络和倾向,也是设计线索的关键所在。

三、安排线索应注意的几点

(1)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适宜作为文章的线索。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把它们收拢约束,连缀成文。

(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4)线索的藏与露、明与暗要适度,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以求达到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5)线索的展开:借助描写(冰心的散文《笑》)或联想展开(吴颢的散文《离家时分》)。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危难关头,用尽全力,跃出滚烫的油锅,安然逃生。隔了半小时,那人在锅里放了四分之三的冷水,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泅游。接着,那人偷偷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悠闲地在微温的水中泅游。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软,只能卧以待毙,终于葬身锅底。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二、导练

(一)弄清大意,提炼观点

材料是有关青蛙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这是一次对比性实验,同一只青蛙、同样的锅。实验的过程不同:第一次,是滚烫的油锅;第二次,是锅中的水由冷水变温水,再变成沸水。实验的结果不同:第一次,是奋力跃出;第二次,是坐以待毙。青蛙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它能警觉则得以生存,但当危险在平安环境里悄悄来临时,青蛙则囿于安逸而放松了警惕,最终因无力反抗而葬身锅中。通过比较进行提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防患于未然”“和平环境里更要具忧患意识”。

(二)确定记叙文体,明确主旨

回顾记叙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确定文章中心。

(三)构思人物故事,考虑布局

构思全文的具体故事、人物,设计串联内容的线索,围绕线索具体安排材料,详略处理。

三、佳作示例

儿子的作文题

杨晶斯

晚上10点,他从酒席上一下来便往家里赶,今天中午一贯淘气的儿子居然给他挂了个电话,说是有篇作文不会写,想请教他这个某名牌大学毕业的老爸。难得儿子这么爱学习,做爸爸的自然高兴,顺便也可以在儿子面前露一手。

回到家里,儿子已经睡了,只见写字台上留着作文本和一张纸条:“爸爸:作文下星期一要交,你一定要帮我想一想。”再看看那作文题是一则材料:被突然扔进油锅里的青蛙用尽全力跃出油锅,安然逃生。但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最终却葬身在慢慢加热的水中。他看完材料笑了笑,现在的教育还真不得了,这个题目还蛮有新意的嘛。下周一交,还有两天,星期天再给他拟个提纲,现在该去休息了。刚才在酒席上王经理送了他一根钓鱼竿,说是明天星期天趁天气不错一块儿去钓鱼,这王经理还真是善解人意嘛。本来忙了一天,又应酬到晚上10点应该很累了,可躺在床上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一会儿想起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分到法院来时的情景;一会儿又想起自己这20年来是怎么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坐上院长的位子;一会儿又想起儿子作文题里的那只青蛙……

第二天一早王经理就开着小车来接他,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也许是昨晚没睡好的缘故吧。但一到郊外的鱼塘他的精神就好了起来,毕竟这钓鱼是他业余最大的爱好。看样子他是功夫不减当年,一上午钓了十几条不小的鱼,身边的王经理却一条也没钓上来。但他每钓上一条鱼,王经理就比他还高兴,嘴中不停地说:“张院长真是神啦,这鱼都只愿咬您的钩。愿者上钩,愿者上钩啊……”

中午一顿饭,又是王经理请客,这顿饭比以往的都阔气,可他只觉得自己钓的鱼比较香。饭桌上出奇的静,他很不习惯没有人吹捧的酒宴和这种莫名其妙的冷场,头上都有点冒汗了。后来还是一直坐在他对面怪笑的王经理打破了僵局:“张院长,我侄儿的案子你也是知道的,他年纪轻轻的就要关个十几二十几年,我怪可怜他爹妈的,您看能不能给他弄个减刑什么的……”“老王,”他说话的声音还是挺大,可不知为什么心里却有点虚,“你知道我这人一向的作风,交个朋友我愿意,可工作上的事别在酒桌上谈,再加上你侄儿犯的可是杀人的罪。”王经理一直堆笑的脸像上了霜似的,声音也变得阴阴的:“张院长,交你这个朋友还真够金贵的,你那根高科技的鱼竿花了我2000美金,你儿子从普通中学转到重点中学花了我1.5万元,你老婆评职称是我打通的关节,还有这酒席和钓鱼的开销要我算给你听吗?酒席一共是……”

后来王经理说什么他也没听清了,他只是突然又想起了儿子的作文题,想起了那只青蛙……

点评: 本文作者很善于构思。他把作文题内容与相似的生活情节巧妙地通过“青蛙”这个事物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本文只截取了“他”生活中的三个片段:晚上回家看到作文题;第二天上午钓鱼;中午吃饭。而关于他是如何坐上法院院长的位子,王经理是如何巴结他的等内容,则通过人物的心理与人物对话来交代,因而行文绵密,使作品显得有厚度、有力度。文章结尾写“他”“突然又想起了儿子的作文题,想起了那只青蛙……”并不点破文章主旨,而是让读者回味思索。这种娴熟的叙述笔法,显示了作者的选材组材,以及叙述技巧的功力不菲。

第二节 记叙文的详略

【训练目标】

(1)正确理解详略与中心(文章主题)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逐步落实详写和略写。

(2)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范文引路】

前方遭遇塌方

肖复兴

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旋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如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吓人。

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然后,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这样的险,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位司机,实在是让我终生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但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显,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我们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位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无论如何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没推辞,走到台前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非常好听。

点评: 文章主要内容写开车的小伙子处理突发事件——塌方的全过程,表现了小伙子沉稳果断、胆大心细,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思想性格。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小伙子处置险情的全过程:先是招呼游客下车,然后“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再是严谨细密紧张的操作过程。事件的经过写详细了,人物的性格就跃然纸上,文章倒数第二段通过议论深化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不感到突然。另外,环境描写也是文章的重点,是详写的内容。大卡车连续出事,天气条件和路况极差,四周阴森恐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化险为夷,更显示小伙子高超的技艺、勇敢的胆识和高尚的品格。

【方法指津】

古人对作文详略就有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墨如泼”“惜墨如金”。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突出重点,增强表达效果。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在叙时,就有个详略的安排问题。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做详略安排,就会造成详略不当。究竟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些都不能随意安排,这主要是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

一、理解详略

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略写: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一带而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更好地反映主要内容。略写,是简要地介绍次要内容,补充说明主要内容。

二、确定详略,有“三爱”

一要“偏爱”: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当详写。

二要“关爱”: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当略写。

三要“割爱”: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舍掉舍弃。

三、落实详略,有“四看”

一看“文体”: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领域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要详写;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景物特点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

二看“结构”: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三看“内容的性质”: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和主要内容做对比的地方要略写;为主要内容做陪衬的地方要略写。

四看“表达方法”:描写、叙述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

四、处理详略,有“四忌”

一忌,平均使用笔墨均不细写;

二忌,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主不详,次不略;

三忌,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不密切的地方不略;

四忌,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过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很多人都会陷入反思,人的一生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爱情、亲情、事业、友情,等等,让我们得到满足,却又让我们感到疲惫。然而,它们却是不能抛弃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请结合你自己生命中最沉重的、最难抛弃的、最充实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导练

作文题目从写作内容上来说非常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要表现的主题应该是来自自己生活的一种成熟的、辩证的生命体验,同时要求的指向非常清楚。审题构思环节需要快速地对生活进行过滤,可以首先选定写作对象,再撷取生活的具体影像;也可以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式的联类,收集相关素材。之后确定选取“实的”或“虚的”具体线索串联全文,预设好详略、细节、修饰、艺术手段等,把以上内容呈现为简明的写作提纲,最后进入写作环节。

三、佳作示例

父亲的眼神

黄 斌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始终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书念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干脆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再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头看,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又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一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地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的眼睛淹得睁不开,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哈欠连天了。看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荫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好像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父亲严厉地说道。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里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点评: 《父亲的眼神》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尝到了务农的艰辛,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我”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我”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父亲眼神中有太多太多的内涵。文章正是要通过父亲的眼神给“我”警醒,催“我”奋进,以此表现主题。文章的开头一段点题,结尾一段呼应开头,中间部分按时间顺序来写,在大的时间上写了“第一天”“第二天”和“后来”。“第一天”写的是务农的经过,这是文章详写的部分,因为只有详写,才能让“我”充分体验当庄稼人的艰辛,并切身感受“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的道理,从而让“我”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最终促“我”走向成功。如果这部分不写详细具体,读者就会觉得“我”的转变有些突然。有了这种务农的切身感受与认识,返校复学、积极上进自然就可略写,因此文章一笔带过。另外“我”辍学回家的原因也是略写。

生命并没有结束

三舅其实不是亲的,和妈妈同村、同姓、同辈分而已,自家排行老三,妈妈便让我喊他三舅。

第一次来北京打工,我家就成了他的落脚点。第一次见他时是在假期,印象特别深刻,50多岁的样子,身材虽很高大,但和土不土洋不洋的小平头、贼亮亮细眯眯的小眼睛有些不大搭调,穿着还算体面,可黑黄黑黄的皮肤散发出的汗臭味或是泥土味或是火车车厢味实在让我望而却步、闻而息鼻。碍于面子,我便到客厅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就匆匆回到了自己的卧室,打招呼也没有喊他三舅,就是笑一下而已。

在卧室里仍然听得见他和爸爸的高谈阔论,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是农田耕种都是机械化了,闲不住想来城里找点事做,自己什么活都干得,能吃苦受累。他嗓门大,声音震得房子都有回声,我只得用高谈阔论来形容了。

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他还诚挚地邀请我们去农村玩,我暗想着:农村好,干吗自己还跑到城市里来呢!吃饭间听他一个劲地喊爸爸、妈妈作“姐夫”“姐姐”,我心生纳闷,小声问妈妈才知道他还不到40岁。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从他的话里得知,他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儿,也在老家读书,而且成绩非常好,言谈间还可见他的喜悦。当着我的面说别的女孩好,我自是没有心情听了,本也就没说几句话,匆匆吃完就回自己卧室了。

下午出去他就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活。爸爸劝他多考虑几家,先在我家住着,别急着上班。他不肯,说活还可以,能做,而且一个月上满工1000元钱呢!晚上他就带着铺盖要去工地,妈妈挽留他在家里住,他憨厚地笑笑,说自己身上脏,在工地上住好些。妈妈嫌他见外,我听见了倒觉得他这一点很是直爽、实在。

于是就这样安顿下来了,他有将近一个月没来过。

又见他便是拿了好多礼物过来,穿着刚洗的衣服,头发和胡须都刚刚理过,身上也好像用香皂刚刚洗过,还散发着那种淡淡的香皂味。礼物也有我一件,是让我有些吃惊的MP3。他一边解释一边又出示了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说乡下女儿肯定喜欢,现在城里孩子流行听这个,就买了两个,一个给我,一个寄回家去。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我虽已有一个,但这可是别人送的呢,我当然高兴地收下了,他也很开心,爸爸妈妈只得替我向他连连说谢谢。

然而,我没有想他每天12小时的工一个月才挣1000元钱的辛苦。这是后来想到的,但却已经晚了。因为一开学,我就把他忘记了。MP3虽然听着,但只记得里面的旋律,却没有细品旋律里面三舅的血汗和真诚!

就在昨天,我们都去了他的工地,但是是向他诀别,因为他——我的三舅,加班加点做工的三舅从工地高高的塔吊上面摔下来死了。这让我的心异常疼痛,因为他送的MP3一直是挂在心的位置。

我想再叫一声三舅,恐是他永远无法听见了,但我相信他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

点评: 《生命并没有结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讲故事,刻画三舅形象。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勤劳质朴、直爽实在、外粗内细的人物形象。文章在详略的处理上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文章详写的部分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三舅进城时的神态外貌描写——50多岁,不土不洋的小平头,贼亮亮、细眯眯的小眼睛,汗臭味,高谈阔论……这一处之所以详写,一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好奇与偏见;二是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第二处是三舅打工一个月后再到我家的描写——拿了很多礼物,穿着刚洗过的衣服,身上散发着香皂的气味,特别是礼物中还有给“我”和他女儿的MP3。这一处写得十分细致,一是照应上文,一个乡土气十足的人,居然这般心细,使“我”震惊,使“我”因最初瞧不起他而感到内疚;二是为下文三舅的不幸奠定悲剧气氛。两处精雕细琢,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可敬可亲、令人潸然泪下的三舅形象,它也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至于三舅在工地上一个月的情况,因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不大,作者一笔带过。文章语言虽不华丽,但真挚感人,充溢着作者对三舅的怀念之情。

第三节 记叙文的布局谋篇技巧

【训练目标】

(1)理解布局谋篇对提升记叙文写作的意义。

(2)学习运用常见的构思技巧进行写作,记叙跌宕生姿、扣人心弦,可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范文引路】

漂流书的故事

初春的阳光刺破一冬天的倦怠射入车窗。初中生小石头在熟悉的33路公交车上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东西——一个漂流书架。

“难怪老师最近老说什么‘全民阅读’是重要考点……”小石头嘟囔着。一缕温暖的橙色照在一本橙色封皮的漂流书上。是一本《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小石头小声念出了斑驳封面上的那行字,“为谁千千万万遍?我看看……”

小石头虽成绩不好,但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只是最近很久没多读书了——窄窄的肩膀,大大的书包和重重的黑眼圈可能说明了问题。小石头一拿起书就入了迷:阿米尔少爷正在纠结中,小侄子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救还是不救?救他自己可能没命了;不救,则……

“长春桥站到了!”报站的声音惊醒了已坐过了两站的小石头。

匆匆下车,满头大汗赶到校门口。“唉,又迟到了……”小石头夹着那本漂流书,硬着头皮走进学校。他很忐忑——果不其然,孙老师,小石头的班主任,那个被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公认为“恶魔”的人,已经双手环抱胸前在等他了。

“为什么迟到!”孙老师厉声质问道。小石头低着头,他有点恨孙老师,记得上学期小石头没完成作业还在物理课上看课外书,结果孙老师当众撕了他的书……

“我……我在车上……看书了……”小石头嘟囔着。

“把书拿来!”怒不可遏的孙老师不等小石头伸手就弯腰夺过了《追风筝的人》,“净看些没用的破书!瞧你考那点分!”小石头忽然又有些同情他,也不能怪孙老师脾气差,听说就在昨天,五十多岁的孙老师被小他十岁的校长就统考成绩问题谈了话。

孙老师拿着书回到办公室坐下,看着班里的成绩单,自语道:“唉,都什么学生哪,为什么就不能跟我长点脸?升学率……分数……唉!”

忽然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正好照到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上。“为谁千千万万遍啊?”孙老师拿起了《追风筝的人》,压低自己因为花眼而已经看不了近处的近视镜:“阿米尔一路血与泪的救赎,拯救了自己的小侄子也救了自己的灵魂……”最后当风筝在空中飞舞,孙老师也觉得眼睛有些湿润:是啊,知错能改,为时不晚。

放学后,小石头和孙老师谈了很久的话,内容不得而知,只是自那天以后,小石头读书之余,更加勤奋地学习了;让人更惊讶的是,孙老师再不骂学生了。

……

三个月后的33路公交车的漂流书架上,突然多了一本崭新的《追风筝的人》。封皮上多写了一句话“哪怕一路坎坷,也要为你千千万万遍。”

点评: 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方法指津】

记叙文的构思既可以“平铺直叙,以情动人”,也可以“摇曳多姿,匠心独运”。从中学生学习构思方法的角度,可以练习几种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波澜跌宕,摇曳多姿

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一)张弛交替,起落开合

“张”,就是用快速流动的笔法,描述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弛”,就是用平缓的笔调描述轻松的内容。一张一弛,使文章跌宕起伏,产生和谐的节奏感。

如小小说:

三封电报

伊利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姐夫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利薇娜悲不自胜,回电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邮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发了一封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巴布和其妻弟一起去非洲打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巴布猎狮身死。这犹如平缓行驶的小船骤然遭到逆浪的冲击,读者的心随同伊莉薇娜的心一起震惊。此为一折。悲痛的伊莉薇娜要求弟弟把丈夫的尸体运回家,读者的心也会紧张地等待着一睹巴布或鲜血淋漓或残缺不全的尸体,不料弟弟却运来了一具庞大的狮尸!震惊尚未平息的读者,心里再次掀起波澜。此二折也。无奈,伊莉薇娜只好再次去电告诉弟弟寄错了尸体。谁知弟弟立即回电:“在狮腹内。”至此,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波澜。此三折也。

短短100多字的篇幅竟承载了一个如此惊险跌宕、大起大落的故事,真可谓尺水兴波高潮迭起,妙趣横生魅力无穷,足见作者匠心。

(二)冲突矛盾,波折推进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入胜。如《警察和赞美诗》。

二、镜头组接,增添灵动

写作上的蒙太奇,是把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依照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加以连接,来表现作品主题的技法。可以增强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把握好两点:精选镜头和移植重组。前面的范文比较典型。

三、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所谓“悬念”,就是被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为“扣子”的一个技巧,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巧设悬念”是文章行文过程中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是使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一种好方法。

“巧设悬念”就像相声艺术中常用“抖包袱”来吊听众的胃口一样。“包袱”抖好了自然就能迷住读者,使之饶有兴趣地进入你的“圈套”。这就需要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将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层层相扣,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铺垫,一层层设置悬念。

经典作品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四、设计首、中、尾,亮点夺人

(1)开头的设计:点题式(开门见山)、交代式(时、地、人、事等要素)、描写式(人物或场景)、设问式(造成悬念)、引用式(哲理共鸣)、抒情式(感染读者)、倒叙式(引人入胜)、修辞式(美不胜收)、故事式(适合小小说)、题记式,等等。

(2)文中的设计:片段组合法(生动的片段组接)、虚实相映法(正面侧面结合)、对比反衬法(烘托鲜明)、彩线串珠法(一线贯穿全文)、尺水兴波法(局部巧设误会、抑扬、渲染)等。

(3)结尾的设计:自然式(故事终了)、照应式(呼应文首)、引申式(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抒情式(感染读者)、评价式(点明中心)、引用式(深化主题)等。

如何构思固然与练习有关联,但千万别忘了“想象是作文创造的灵魂”这句话,奇特又合理的想象是作文升格的翅膀。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希望是给予积极进取的人;成功是给予坚持到底的人;健康是给予涵养身心的人;财富是给予勤俭精明的人;智慧是给予用心学习的人;机会是给予准备周全的人……

生活中“给予”的现象很多,你也许亲身经历过、耳闻目睹过、畅想思考过。

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二、导练

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自拟题目,由于所选文体是写人记叙文,所以题目最好关涉人物的行为、精神;话题“给予”从材料归纳引出,材料提供的角度多样,省略号进一步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并且联系生活的经历或感悟,提供选材的余地大,学生可以自由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去构思作文,从而展示才华。

三、佳作示例

章老太的遗赠

章老太终于病倒了。

她终日瘫在床上,眼神若有所思。懂事的孙子明明天天服侍她吃药,细心照料,可病情总不见好转。

“啪!”一声拍桌子的声音从隔壁传过来,一个女人尖厉的骂声也清晰地传了过来:“七老八十的老太婆,怎么老赖着不走?真是个老不死……”

那个女人继续嚷:“你这个窝囊废,你要是再背着我给你妈买药,我就带儿子走人!不信,你试试看!”得了“气管炎”的明明爸唯唯诺诺。章老太都听到了,两颗浑浊的泪珠无声地滴在明明的手背上,明明顿时感到心中一阵抽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章老太最终没有斗过病魔,永远地走了。她那阴暗的小房间因为没有人也显得更阴暗了。明明和他爸爸站在章老太的遗像前,泪流满面。而这时,身为儿媳的那个女人却看不到一点悲伤,相反地,她的步子变得异常轻快。她走进那间她几乎从来没进过的小屋,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唉哟,你们快过来看,快点!”明明和爸爸擦了擦泪水,木讷地走进去,只见那个女人手里拿着一个心形盒子,兴奋得眼睛发光。“我就知道这老家伙有好东西,你们看,这戒指真漂亮,我在枕头底下找到的。”明明往床上看了一眼,整个床上被翻得乱七八糟。突然,他发现掀开的床单里露出几张纸片。他走上去抽出那些纸片看了看。天哪!那是奶奶的遗书!明明声泪俱下地读着:

“我知道自己不行了,趁着还能动时,写了这封信。”

“……我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对不住你们。我用几十年的积蓄托人给你们每人买了一份保险,已经付了两年的保险金,保险单在箱子最下面。我还给明明他妈买了一个戒指,算是给她的最后的礼物。箱子里有张存折,供明明上学……”

明明再也读不下去了,捧着信大哭起来。一向懦弱的爸爸慢慢走到妻子跟前,扬起了巴掌。“啪!”那个女人一下子坐在了小屋的尘埃中。父亲走出小屋,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无声地抽泣着。

那个女人呆呆地坐在地上,许久、许久……

点评: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甚至自己备受冷落与凌辱也是如此,本文的章老太即是真实的写照。当章老太的那封信呈现在儿孙及读者面前时,我们仿佛又看见她那饱含着辛酸与挚爱的浑浊泪水。同时文章让读者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本文善于安排悬念,以质朴的情感打动读者,发人深思。文笔细腻,人物形象也性格鲜明。

第四节 记叙文的选材

【训练目标】

(1)在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够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中选取适当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中。

(2)选材要符合题意,要做到内容充实;选材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新鲜。

(3)学习并能够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恰当、高效地选材。

【范文引路】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点评: 此文是现代文学史上写秋的经典之作。作者写庭院秋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虫,作者没有写有名的香山红叶,也没有写热闹的故宫,写秋天的喇叭花也以蓝色为最佳,这样选材才能集中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和自己此时落寞、悲凉的心境。

【方法指津】

一、选材常见问题

作文写作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而现实中,学生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一)选材空泛,言之无物

例如,有考生在《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写道:“走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因为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成功的曙光就在我们眼前,为了我们的目标去拼搏,为了我们的梦想去努力,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文章没有人物形象,没有故事情节,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议论,使人读起来空洞乏味。这样的选材是不可能被归入较高的类别的。

(二)选材陈旧,老生常谈

如,一位同学在《凝聚》中写道:“我知道妈妈爱我,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我的妈妈都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我生病时,妈妈急忙送我去医院;雨天时,妈妈总会到学校给我送伞;我爱吃的东西,妈妈总是留给我。”

生病被送去医院,下雨了被送伞——老生常谈的话题并没有丝毫推陈出新之意,因而落入俗套。类似的陈旧题材还有军训、运动会、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

(三)选材虚假,矫揉造作

最常见的是胡编乱造,脱离实际,如,一写爱心就写捐款,一写奉献就写清洁工人的无私等。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没有自己的独特情感。

(四)照搬材料,没有自我

许多学生关心时事,但是,只是引述新闻材料,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只是在结尾匆匆点题,显得十分生硬,缺乏个性和真情实感。

(五)拼凑材料,文体杂糅

文体杂糅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文章的文体特点把握不清,对材料的使用不恰当,甚至是拼凑,结果是“四不像”。如要写一篇记叙文,但是中间却是议论占据很大的篇幅,或者前半部分像议论文,大段议论,并有论点,但是后半部分却详细写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件事,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

(六)低俗、错误

如,写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网络小说。这样的选材势必写不出高格调的文章。

二、选材策略

面对以上这些在写作中容易犯的毛病,我们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缀文者:指作者。观文者:指读者。披文:指阅读、分析文章。入情:指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就启示我们,在动手开始写作之前,要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情感体验。而具体说来,可以有如下方法:

(一)发散思考,精心遴选

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例,可以让学生进行以下发散思考,然后通过对比精心遴选。

通过上文这样有序的发散思维,学生会发现,选材的角度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学生还可以在第三级发散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发散。例如,如果选择写家庭方面的素材,可以继续往下思考:A. 发烧了,爸爸送我去医院;B. 下雨了,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C. 迎战中考,平常脾气急躁的妈妈,开始学习绣花。不难看出,选择C项更容易写出好的文章。

另外,在选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典型的、自己熟悉的、有积极意义的和新颖的材料。

(二)聚焦于“点”,小中见大

在精心遴选素材的时候,从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独具魅力的细节、场景、事件,然后写作时聚焦于这一个“点”或几个“点”,将这“点”写细,放大,同时紧扣主题,生动传神。下列几个例子的“点”和要表现的主题就选择和结合得很好。如下表所示:

写作就是要及时捕捉这样的动情点,把它写细致、再细致,力争把自己写得热泪盈眶。然后才可能真正打动读者。

(三)灵活运用,扮靓素材

1.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如果实在找不出好的素材,选材一般的,可以通过灵活装点和组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如,同样是写爸爸在我生病的时候送我去医院,加上以下这两点就会与众不同:一是,爸爸连续几天加班后刚刚回来睡下;二是,屋外寒风凛冽,飘着鹅毛大雪。

2. 组合

将几则材料选取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组合在一起。

如:①数学老师又抢占了我们的体育课,女生集体罢课;②毕业典礼上,班主任热泪盈眶;③晚自习,我没来得及吃饭,政治老师给我送来了面包。

文艺理论上有“典型化”的理论: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这几则材料可能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但是,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有时候,将这几则材料组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更能够表现人物的特点,也更能彰显中心。

3. 融入升华法

材料本身的新颖还要配合运用的精巧,两相结合,才能所向无敌。许多同学都选写了老师或同学,或者选校园里的一棵梧桐、窗外的菊花、图书馆、自己的班级;还有的同学写李清照、《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能把课本中、课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作家写进自己的文章,那简直可以说是找到了取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仓库。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这里,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

请你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2)不少于700字。

二、导练

通读试题的提示语:“世界”是指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等等,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比如:老屋、图书馆、实验室、教室、操场、赛场、小花园、阳台、书房……还可以是围棋、舞蹈、书法、跆拳道、绘画、古筝、无线电测向这些典型的爱好;同样,也可以是对某些学科的爱好,如:化学实验、数学的几何、物理实验、体育比赛、音乐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某一次尝试,比如:爬山、旅行、游戏、轮滑、蹦极。

再看题目,题目中有一个“我”,所以这里一定强调个性的表达。“我”是事件的主体,是见证者、感受者、体验者、收获者;“我的世界”,指重在抒写“我”的感受,关注“我”的内心。很显然,在“我的世界”里更强调的是其比喻义,应该是一种触动“我”的心灵、发自“我”内心的温馨与感动、温暖与舒畅、净化与洗礼……

三、佳作示例

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

三尺阳台、几个花盆、几缕阳光、十几点绿色……构成了属于我的世界。

属于我的这个世界里的主角当然是那十几点绿色。而那十几点绿色当然来自那几个花盆。那几个花盆当然摆在阳台正中央的位置,因为这样那红色花盆里生长着的十几点绿色才能充分享受阳光。那十几点绿色不是别的,正是我种在花盆里的已经有七八厘米高的黄瓜苗。

清晨,当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花盆里的黄瓜苗身上的时候,也必然会洒在给它浇水的一个少年身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仿佛听到了黄瓜苗生长的声音……

黄昏,当晚霞的余晖把阳台点染得金碧辉煌的时候,也一定会把自己灿烂的霞光披在那个蹲在花盆旁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黄瓜苗生长的少年身上……

那个给黄瓜苗浇水、观察黄瓜苗生长的少年无疑就是我。

日复一日,我陶醉在属于我的这个世界里。

阳台依旧,花盆依旧,阳光也依旧。但是,变化着的是我心爱的黄瓜苗。哦,不对,昔日的黄瓜苗已经长出了藤蔓,已经有一尺多长了,准确地说应该叫黄瓜秧了。我精心地在每个花盆里插上了两三根手指头粗细,一米多高的竹竿,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黄瓜秧领上竹竿,生怕它们在“新家”待不惯,我还用布条把它们绑在了竹竿上。

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我都会来到这个属于我的世界,沐浴在阳光和晚霞的余晖里,谛听着黄瓜秧生长的声音……

黄瓜秧长出了细细的、黄黄的触须,触须紧紧地抓住了竹竿,然后,蛇一样顺着竹竿蜿蜒向上、向上……

黄瓜秧开花了。开始,早晨那黄豆粒般大小的花蕾还如瞌睡人的眼,欲开还闭。到了黄昏,那花蕾已经灿然开放了。

终于,绿色藤蔓的枝丫间长出了一个个小小的黄瓜崽,黄瓜崽披着一身绿色的绒毛,如同保护它的铠甲一般。黄瓜崽一天天长大。终于,长成了半尺来长的美丽的黄瓜。

于是,在属于我的世界里,我见证了生命的生长,也收获了属于我的那份果实! WhGGbnfSN0Xpa/OdwIVuGtHCC4bX/fVLDYdZJ6ZLMd8bh4IgyQtT0vGi5dgDh0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