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头部腧穴解剖结构

一、百会 GV20

【所属经脉】 督脉。

【体表定位】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操作方法】 平刺0.5~1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昏厥,癫狂痫,中风失语,久泻,脱肛,阴挺,健忘,失眠。

【进针层次】 图1-1。

图1-1 前顶、百会、后顶、强间穴的断面解剖(正中矢状切面)

1. 皮肤 厚而致密,长有头发,并富含皮脂腺、汗腺、血管和淋巴管。该穴皮肤有滑车上神经、枕大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滑车上神经为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额神经的分支,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耳颞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并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阻力,并易出血,故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血管主要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吻合网。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颞浅静脉和枕静脉均为颈外静脉的属支。

3. 帽状腱膜 此腱膜致密坚韧,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额肌的枕腹,并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头皮”。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为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其范围很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相通。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顶骨。

【针刺意外与预防】 针刺颅顶部的腧穴(如百会、神庭、上星、头临泣等),通常将针平刺在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一般不提插,多采用持续捻转手法,亦可以电针代替手法捻转。若针刺入头皮(即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三层),并继续刺入此层,针尖阻力加大,患者立感剧烈疼痛。由于皮下组织血管丰富,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二、上星 GV23

【所属经脉】 督脉。

【体表定位】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操作方法】 平刺0.5~0.8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渊,鼻衄。

【进针层次】 图1-2。

图1-2 囟会、上星、神庭、印堂、素髎穴的断面解剖(正中矢状切面)

1. 皮肤 有滑车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滑车上神经的分支、滑车上动脉的分支和滑车上静脉的属支。此外,还有许多垂直的纤维束把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这些纤维束上连皮肤,下连帽状腱膜。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的额动脉的分支,滑车上静脉为额静脉的属支。

3. 帽状腱膜 详见“百会”穴。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详见“百会”穴。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额骨。

三、神庭 GV24

【所属经脉】 督脉。

【体表定位】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操作方法】 平刺0.3~0.5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渊,鼻衄,癫狂痫,失眠,健忘。

【进针层次】 图1-2。

1. 皮肤 有滑车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滑车上神经的分支、滑车上动脉的分支和滑车上静脉的属支。

3. 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 枕额肌额腹位于额部浅筋膜的深面,宽阔而菲薄,起自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详见“百会”穴。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额骨。

四、头维 ST8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操作方法】 向后平刺0.5~0.8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进针层次】 图1-3。

图1-3 头维穴的断面解剖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帽状腱膜 详见“百会”穴。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详见“百会”穴。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顶骨。

五、角孙 TE20

【所属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体表定位】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操作方法】 平刺0.3~0.5寸,小儿痄腮宜灯火灸。

【临床主治】 耳部肿痛,痄腮,目赤肿痛,齿痛,偏头痛,项强。

【进针层次】 图1-4。

图1-4 角孙、率谷、丝竹空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耳上肌 位于耳郭上方,呈三角形,肌腹阔而薄,起自帽状腱膜,止于耳郭软骨,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4. 颞筋膜 呈坚韧强厚的腱膜状,覆盖于颞肌的表面,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填有脂肪组织。

5. 颞肌 位于颞筋膜的深面,起自颞窝骨面,肌束向下集中,通过颧弓的深面,移行于强大的腱,止于下颌骨冠突的尖端和内侧面,由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颞深神经支配。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颞骨。

六、率谷 GB8

【所属经脉】 足少阳胆经。

【体表定位】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操作方法】 平刺0.5~0.8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急慢惊风。

【进针层次】 图1-4。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耳上肌 详见“角孙”穴。

4. 颞筋膜 详见“角孙”穴。

5. 颞肌 详见“角孙”穴。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颞骨。

七、印堂 EX-HN3

【所属经脉】 经外奇穴。

【体表定位】 在头部,两眉头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向下斜刺或平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鼻渊,鼻衄,目痛。

【进针层次】 图1-2。

1. 皮肤 有滑车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滑车上神经的分支、滑车上动脉的分支和滑车上静脉的属支。

3. 降眉间肌 位于鼻骨表面,起自鼻骨和鼻外侧软骨,向上止于眉间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该穴的深面为鼻骨。

八、素髎 GV25

【所属经脉】 督脉。

【体表定位】 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操作方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主治】 昏迷,晕厥,中风,癫痫,口噤,口,唇肿,齿痛,鼻塞,鼻衄,酒渣鼻。

【进针层次】 图1-2。

1. 皮肤 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分布。筛前神经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的分支,其终支又分为鼻内支与鼻外支。鼻内支分布于鼻黏膜,鼻外支分布于鼻背下部、鼻翼和鼻尖的皮肤。

2. 皮下组织 含少量脂肪,皮下组织与皮肤结合牢固,内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面动脉的鼻背支和面静脉的鼻背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面静脉是颈内静脉的属支。

3. 鼻中隔软骨和鼻外侧软骨 均由透明软骨构成。

九、头临泣 GB15

【所属经脉】 足少阳胆经。

【体表定位】 在头部,瞳孔直上,前发际上0.5寸。

【操作方法】 平刺0.5~0.8寸。

【临床主治】 头痛,目痛,目眩,目翳,鼻塞,鼻渊,小儿惊风。

【进针层次】 图1-4、图1-5。

图1-5 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穴的断面解剖(右侧,矢状切面)

1. 皮肤 有眶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眶上神经为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额神经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上神经的外侧支、眶上动脉的分支和眶上静脉的属支。眶上动脉是眼动脉的分支,眶上静脉汇入内眦静脉。

3. 帽状腱膜 详见“百会”穴。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详见“百会”穴。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额骨。

十、阳白 GB14

【所属经脉】 足少阳胆经。

【体表定位】 在头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操作方法】 平刺0.5~0.8寸。

【临床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口眼斜。

【进针层次】 图1-6。

图1-6 阳白、承泣穴的断面解剖

1. 皮肤 有眶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上神经的外侧支、眶上动脉的分支和眶上静脉的属支。

3. 枕额肌额腹 详见“神庭”穴。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额骨。

十一、攒竹 BL2

【所属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操作方法】 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治疗头面病可平刺或向外侧透刺鱼腰穴1~1.5寸。

【临床主治】 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头痛,眉棱骨痛,面痛,口眼斜,呃逆,急性腰痛。

【进针层次】 图1-7。

图1-7 攒竹穴的层次解剖(左侧,中层)

1. 皮肤 有滑车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滑车上神经的分支、滑车上动脉的分支和滑车上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 位于眼裂周围的浅筋膜深面,属于表情肌,分为眶部、睑部和泪部。眶部为眼轮匝肌最外围的部分,起自睑内侧韧带及其周围的骨面,肌纤维弓向外侧,在外眦处上下纤维相互交错,止于皮肤和邻近诸肌;睑部位于眼睑的浅筋膜深面,起自睑内侧韧带及其邻近的骨面,肌纤维弓向外侧,止于睑外侧韧带;泪部位于睑部的深面,起自泪骨的泪后嵴和泪囊的深面、浅面,肌纤维弓向外侧,与睑部肌纤维相互结合。该肌由面神经颞支和颧支支配。

4. 皱眉肌 位于眼轮匝肌眶部和枕额肌额腹的深面,两侧眉弓之间。该肌起自额骨鼻部,肌束斜向上外,止于眉内侧1/3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该穴的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额骨。

【针刺意外与预防】 若向下斜刺,有可能刺中滑车上动静脉,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局部血肿;若向外侧透刺鱼腰穴,有可能刺中眶上动静脉等,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局部血肿。针刺时,宜采用提捏进针法,迅速刺入皮肤,然后缓慢进针。若患者呼痛时,表明针尖已触及血管,应略微退针,并改变针刺方向,然后再行刺入。若得气感不明显,也不宜提插捻转,应留针候气;留针期间一般不运针,如因治疗需要,为加强针感,只可作轻微的捻转,但不能提插。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十二、睛明 BL1

【所属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操作方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拇指将眼球轻推向外侧固定,刺手持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提插,少捻转。

【临床主治】 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内眦痒痛,目眩,目翳,近视,夜盲,色盲,头痛,急性腰痛。

【进针层次】 图1-8。

图1-8 睛明穴的断面解剖(右侧,水平切面)

1. 皮肤 上睑皮肤极薄,约0.1mm,有滑车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滑车上神经的分支、内眦动脉的分支和内眦静脉的属支。内眦动脉为面动脉的终支,内眦静脉为面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 详见“攒竹”穴。

4. 眶脂体 由填充于眶内眼球、眼肌与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构成。针刺入此层有空松感。

5. 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内直肌位于进针部位的稍外侧,筛骨眶板位于进针部位的内侧。内直肌位于眼球的内侧,起自眶尖的总腱环,向前止于巩膜内侧部赤道以前的巩膜,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若刺中内直肌,针尖有黏滞感,患者有酸、胀、重等感觉,有助于校正眼球外斜视。筛骨眶板为眼眶的内侧壁,此壁略呈矢状位,前部宽,后部逐渐变窄并导向眶尖。在此壁中部和后部,有前筛骨孔和后筛骨孔,孔内分别有筛前动脉、神经和筛后动脉、神经分布于筛窦。筛前后动脉为眼动脉入眶后的分支,筛前后神经则为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的分支。

【毗邻结构】

1. 总腱环、视神经孔及其内容 总腱环和视神经孔位于进针部位的直后方略偏外。总腱环是围绕并附着于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内侧端的腱性结构,由运动眼球肌肉的起始腱紧密连结而成,外观呈环状。视神经孔位于眶尖,实为一骨性短管,长约5mm,向后通入颅中窝,内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视神经是由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视神经向后穿过眼球壁,行经眶的后部,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视神经外面包裹由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眼动脉为颈内动脉的分支,在视神经下方经视神经孔入眶。

2. 眶上裂及其内容 眶上裂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为眶上壁与眶外侧壁之间的裂隙,是眼眶与颅中窝的最大通道。通过眶上裂的结构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以及眼上静脉。

【针刺意外与预防】

1. 出血 皮下组织中的内眦动脉,由于组织疏松,移动性大,只要进针时不过快,常不致受到损伤;若血管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局部血肿。若针刺超过0.8寸,且贴近眶内侧壁处,则易刺伤筛前后动脉。因上述动脉在此处穿入前后筛骨孔,位置固定,故易刺中。若刺中该血管且出血严重时,患者主诉眼球发胀,并有外突感,造成上下眼睑的皮下淤血。因此,进针时,针尖不要紧贴眶内侧壁,避免损伤筛前后动脉。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2. 刺中眼球 进针时未按压眼球,或进针时过于贴近眼球,则有可能刺中眼球。由于眼球壁外层巩膜十分坚韧,刺中时针尖有黏滞感,只要进针不过快,不致刺入眼球内部。须注意的是,眼球的“赤道”处是巩膜最薄的部位,仅有0.4~0.5mm,若刺中此处,则有可能刺入眼球。

3. 刺中总腱环和视神经 若针刺过深,超过1.8寸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刺中总腱环和视神经。刺中总腱环,则针感黏滞;刺中视神经,患者主诉眼冒金星(视神经受刺激)、头痛头昏(硬脑膜受刺激),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等重症出现。

4. 刺中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 若朝后外方向刺入2寸以上,则针尖可直达眶上裂,不仅可能刺中通过眶上裂的神经和血管,进而可透过眶上裂而伤及颅中窝的海绵窦,甚至刺中大脑颞叶前端,造成颅内出血,引起剧烈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死亡。

十三、承泣 ST1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方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刺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5~0.7寸,不提插,少捻转。

【临床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夜盲,近视,口眼斜,面肌痉挛。

【进针层次】 图1-6、图1-9。

图1-9 承泣、上关穴的断面解剖

1. 皮肤 极薄,有眶下神经分布。该神经为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的分支和眶下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眶下静脉汇入翼静脉丛。

3. 眼轮匝肌 详见“攒竹”穴。

4. 眶脂体 详见“睛明”穴。

5. 下斜肌 位于眼球的下方,起自眶下壁的前内侧,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赤道后方的巩膜,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毗邻结构】

1. 下直肌 位于眼球的下方,起自总腱环,止于眼球下部赤道以前的巩膜,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2. 眶下沟、眶下管及其内容 在眶下壁中部,自后向前,有一纵行的眶下沟,此沟向前延续为穿通眶下壁的眶下管,开口于眶下缘下方的眶下孔。眶下动静脉和神经均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并从眶下孔穿出至皮下。眶下神经与眶下静脉、眶下动脉伴行,三者均走行于眶下沟和眶下管中,位置十分固定,极易刺中血管。

【针刺意外与预防】 若进针过于紧贴眶下壁且深度超过0.4寸时,有可能刺入眶下沟,伤及眶下动静脉,可造成下眼睑的皮下淤血。因此,进针时,针尖不要紧贴眶下壁,避免损伤血管。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若进针过于贴紧眼球,有可能经下直肌刺中眼球壁,严重时可刺入眼球内部。若针刺深度超过1.9寸,可能刺中总腱环、视神经、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详见“睛明”穴。

十四、四白 ST2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眶下孔处。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或向下斜刺1寸。

【临床主治】 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迎风流泪,目翳,近视,口眼斜,面痛,头痛,眩晕,胆道蛔虫症。

【进针层次】 图1-10。

图1-10 四白穴的断面解剖

1. 皮肤 有眶下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颧支、面动脉的分支、面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的分支和眶下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 眼轮匝肌详见“攒竹”穴。提上唇肌位于眶下部浅筋膜的深面,上部肌束被眼轮匝肌遮盖;该肌起自上颌骨的眶下缘至眶下孔之间,向下止于上唇、鼻翼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由面神经颊支支配。

4. 眶下孔或上颌骨 若直刺,针的深面为眶下孔;若向下斜刺,针的深面为上颌骨。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8cm处,内有眶下血管和神经穿过。

【针刺意外与预防】 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向内延伸为眶下管、眶下沟。若直刺过深则经眶下孔进入眶下管,极易刺中眶下管内的眶下动静脉,可造成眼睑下方的皮下淤血。因此,直刺时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十五、丝竹空 TE23

【所属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眉梢凹陷中。

【操作方法】 平刺或斜刺0.5~1寸。

【临床主治】 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头痛,癫狂痫。

【进针层次】 图1-4。

1. 皮肤 有眶上神经和颧神经分布。颧神经为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上神经的分支、颧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 详见“攒竹”穴。

十六、瞳子髎 GB1

【所属经脉】 足少阳胆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操作方法】 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主治】 目赤肿痛,目翳,夜盲,青光眼,口,头痛。

【进针层次】 图1-4、图1-11。

图1-11 瞳子髎穴的断面

1. 皮肤 有颧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颧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 详见“攒竹”穴。

4. 颞筋膜 详见“角孙”穴。

5. 颞肌 详见“角孙”穴。

十七、太阳 EX-HN5

【所属经脉】 经外奇穴。

【体表定位】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翳,口眼斜,面痛。

【进针层次】 图1-4。

1. 皮肤 有颧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颧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眼轮匝肌 详见“攒竹”穴。

4. 颞筋膜 详见“角孙”穴。

5. 颞肌 详见“角孙”穴。

十八、颧髎 SI18

【所属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寸。

【临床主治】 口,眼睑瞤动,齿痛,面痛,颊肿。

【进针层次】 图1-12。

1. 皮肤 有眶下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横动脉和面横静脉。面横动脉是颞浅动脉的分支,面横静脉为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3. 颧肌 由颧大肌和颧小肌组成。该肌起自颧骨,肌束斜向内下方,止于口角的皮肤和颊黏膜,部分纤维移行于口轮匝肌,由面神经颧支支配。

4. 咬肌 位于下颌支外侧浅筋膜的深面。该肌起自颧弓下缘及内侧面,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外面的咬肌粗隆,由咬肌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

5. 颞肌 详见“角孙”穴。

图1-12 颧髎、迎香穴的断面解剖

十九、迎香 LI20

【所属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 向内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临床主治】 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面痒,胆道蛔虫症。

【进针层次】 图1-12。

1. 皮肤 有眶下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动脉的分支和面静脉的属支。

3. 提上唇肌 详见“四白”穴。

该穴的深面为上颌骨。

二十、水沟 GV26

【所属经脉】 督脉。

【体表定位】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操作方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

【临床主治】 昏迷,晕厥,中风,癫痫,抽搐,齿痛,唇肿,口,口噤,鼻塞,鼻衄,闪挫腰痛。

【进针层次】 图1-13。

1. 皮肤 有眶下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上唇动脉和上唇静脉。上唇动脉是面动脉在口角处发出的分支,上唇静脉为面静脉的属支。

图1-13 水沟、兑端、承浆、廉泉穴的断面解剖(正中矢状切面)

3. 口轮匝肌 位于口裂周围的口唇内,为椭圆形的环形扁肌。该肌起自下颌骨、下颌骨的切牙窝、口角附近的黏膜和皮肤,部分肌束为颊肌、切牙肌、颧肌及降口角肌的延续,其他所有至口角周围的肌皆交错编织于该肌内,由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

二十一、承浆 CV24

【所属经脉】 任脉。

【体表定位】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方法】 斜刺0.3~0.5寸。

【临床主治】 口,唇紧,齿痛,齿衄,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

【进针层次】 图1-13。

1. 皮肤 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分布。下牙槽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颏神经、颏动脉和颏静脉。颏动脉为下牙槽动脉的终支,下牙槽动脉为下颌动脉的分支,颏静脉与颏动脉伴行。

3. 口轮匝肌 详见“水沟”穴。

4. 降下唇肌 位于口角下部浅筋膜的深面,为菱形扁肌。该肌起自下颌体前面的斜线(即颏孔至颏结节之间的斜线),肌纤维斜向内上方,止于下唇的皮肤和黏膜,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

5. 颏肌 位于降下唇肌的深面,呈锥形。该肌起自下颌骨侧切牙和中切牙的牙槽轭部,肌纤维向内下方,止于颏部皮肤,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支配。

二十二、地仓 ST4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操作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1~2寸。

【临床主治】 口,流涎,眼睑瞤动,唇缓不收,齿痛,颊肿。

【进针层次】 图1-14、图1-15。

图1-14

图1-15

1. 皮肤 有眶下神经和颊神经分布。颊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内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颊神经的分支、面动脉的分支和面静脉的属支。

3. 口轮匝肌 详见“水沟”穴。

4. 降口角肌或颊肌 若直刺,针的深面为降口角肌;若斜刺或平刺,针的深面为颊肌。降口角肌位于口角下部浅筋膜的深面,起自下颌体下缘(自颏结节至第1磨牙之间),肌束斜向上内方,止于口角皮肤,部分移行于切牙肌和口轮匝肌,由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颊肌位于口角两侧面颊深部,紧贴于口腔侧壁的黏膜外面,起自下颌骨颊肌嵴、上颌骨牙槽突的后外面及翼突下颌缝,向前至口角,止于口角皮肤,部分移行于上下唇,由面神经颊支支配。

二十三、下关 ST7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临床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面痛,口,牙关开合不利。

【进针层次】 图1-16、图1-17。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颧支、面横动脉的分支和面横静脉的属支。

3. 腮腺 为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包裹于腮腺鞘内,由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内纵行的血管神经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分支。

4. 咬肌 详见“颧髎”穴。

5. 颞肌与下颌骨髁突之间 颞肌位于进针部位的前方,下颌骨髁突位于进针部位的后方。颞肌详见“角孙”穴。

6. 上颌动静脉 上颌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上颌静脉为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7. 翼外肌 位于颞下窝内。该肌起自颞下窝、颞下嵴和翼突外侧板,肌束向后外方集中,止于下颌颈,由翼外肌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支配。

图1-16

图1-17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该穴的深面有上颌动静脉,若直刺过深,则可能刺中此血管。该穴翼外肌的深面有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若刺中脑膜中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故该穴不能深刺,以免损伤血管。

二十四、颊车 ST6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1.5~2寸。

【临床主治】 口,口噤,齿痛,颊肿。

【进针层次】 图1-17。

1. 皮肤 有耳大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的皮支之一。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大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下颌缘支。

3. 咬肌 详见“颧髎”穴。

该穴的深面为下颌骨。若向地仓方向斜刺,针尖可刺入颊肌、降口角肌和口轮匝肌等结构。

二十五、大迎 ST5

【所属经脉】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 避开面动脉直刺0.3~0.5寸,或向颊车方向斜刺0.5~1寸。

【临床主治】 齿痛,颊肿,口噤,口。

【进针层次】 图1-18。

图1-18

1. 皮肤 有耳大神经和颊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大神经的分支、颊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颈阔肌。颈阔肌位于颈前外侧部的皮下,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筋膜,肌束斜向内上方,越过锁骨和下颌骨至面部,止于下颌体下缘和口角,部分移行于腮腺咬肌筋膜、笑肌和降下唇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

3. 降口角肌或咬肌 若直刺,针的深面为降口角肌,降口角肌详见“地仓”穴。若向颊车方向斜刺,针的深面则为咬肌,咬肌详见“颧髎”穴。

4. 面动静脉 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面静脉是颈内静脉的属支。

该穴的深面为下颌骨。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该穴的深面有面动静脉,在咬肌前缘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针刺时,医者应以押手拇指按压该动脉,拇指指甲放置于咬肌前缘,然后刺手持针沿拇指甲边缘进针,以避开动脉,否则易刺中血管,导致出血。因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紧贴下颌体下缘向上至面部,位置固定,移动性小,故直刺时应避开该动脉。若向颊车方向斜刺,一般不易刺中面动脉。

二十六、听会 GB2

【所属经脉】 足少阳胆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0.5~0.8寸。

【临床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面痛,口。

【进针层次】 图1-19、图1-20。

图1-19

图1-20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腮腺 详见“下关”穴。

腮腺深面的结构有: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即腮腺床)。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该穴皮下有颞浅动静脉,在耳屏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搏动。针刺操作时,为了更有效地避开颞浅动脉,以免刺中血管,其具体方法是:先沿耳屏向前斜刺0.2寸深进入皮下组织,使针尖位于颞浅动脉下方;然后令患者张开口,再直刺0.3~0.6寸。若针刺过深,针尖可刺中颈内动静脉,可引起出血,后果严重。出针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二十七、听宫 SI19

【所属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0.5~1寸。

【临床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

【进针层次】 图1-20。

1. 皮肤 较薄,移动性较大,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外耳道软骨 外耳道是自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全长约2.5cm。其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详见“听会”穴。

二十八、耳门 TE21

【所属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

【体表定位】 在面部,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0.5~1寸。

【临床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

【进针层次】 图1-20。

1. 皮肤 有耳颞神经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颞浅静脉的属支。

3. 腮腺上缘 腮腺详见“下关”穴。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详见“听会”穴。 FrsKcp5YVSWA7YxQrvKcNyX4aknh8B4FYpEzFnZ+2AclJo4HohQkOIGtG/g5il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