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本书是“由吉姆·柯林斯写的”,那未免言过其实:没有其他人的巨大贡献,这本书根本不可能面世。
名单上排在最前面的是研究小组的成员。能拥有这样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我真是太幸运了。他们总共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大约15 000小时的工作量,他们在工作中给自己确立的标准对我是个极大的鞭策。我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标准。当我艰难地撰写本书时,我回想起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他们孜孜不倦,在此项目上花费了数月(有的甚至是几年)时间。他们仿佛站在我的背后,使得我深感责任重大,激励我创作出符合他们的标准、配得上他们的辛勤工作与奉献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令他们满意。任何差强人意之处,均应由我负责。
《从优秀到卓越》研究小组名单
布赖恩·J·巴格利
斯科特·锡德伯格
安东尼·J·奇里科斯
珍妮·库珀
杜安·C·达菲
埃里克·哈根
莫滕·T·汉森
莱恩·霍宁
克里斯廷·琼斯
斯科特·琼斯
斯蒂芬尼·A·贾德
布赖恩·C·拉森
伊夫·李
尼古拉斯·M·奥斯古德
维基·莫瑟·奥斯古德
阿利森·辛克莱
彼德·范·杰德伦
保罗·韦斯曼
利·威尔班克斯
安伯·L·杨
另外,我想感谢科罗拉多大学商学院的丹尼斯· B·诺克,是他帮助我挑选和吸收最优秀的研究生加入研究团队。挑选最合适的研究小组成员是这个研究项目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步骤,丹尼斯在为研究小组挑选优秀人选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还要感谢科罗拉多大学的卡罗尔·克里斯曼和她在威廉· M·怀特商务图书馆的全体同仁,他们都非常具有奉献精神,耐心帮助研究小组成员搜寻各种隐秘的信息。除此之外,我想感谢马莎·乔·桑尼、琼·惠伦、莱内特·雷克尔、贝蒂·格里比和迪娜·麦凯。
我还要特别感谢很多眼光敏锐的读者,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书稿,对需要改进的地方给我们提出反馈意见。虽然有些反馈令人备受打击(但也是非常有益的),但他们一直使我坚信这个项目很有潜力。我要感谢他们的坦率和真知灼见。
我们有幸得到实现跨越的公司主管们的参与。他们在一到两小时的采访和随后的谈话中耐心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对于这些人,我希望本书能最好地体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他们是美国商界真正的无名英雄。
在这些公司中,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的人多得不胜枚举。他们帮助我们安排采访,提供关键的文件和信息。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雅培公司的戴维· A·鲍德温、凯瑟琳·巴宾顿、安·费伊威德曼和米里亚姆·特朗斯罗德·韦尔蒂;电器城的安·M·科利尔;联邦国民抵押协会的约翰· P·迪夸罗;吉列公司的戴维· A·福什和尼尔· M·弗里齐;金佰利-克拉克的蒂纳·巴里,感谢她的帮助和她对达尔文·史密斯的见解;金佰利-克拉克的莉萨·克劳奇和安吉·麦科伊;克罗格的杰克·科尼特;纳科尔的特里· S·里森比和科尼利亚·韦尔斯;菲利普·莫里斯的蒂莫西· A·索姆波尔斯基和史蒂文· C·帕里什;皮特尼·鲍斯的谢里尔· Y·巴特尔斯和戴安娜·L·拉索;沃尔格林的托马斯· L·马莫瑟和劳里· L·迈耶;富国银行的直田尚通。
我想特别感谢:黛安娜·康帕格诺·米勒,在富国银行是她为我们打开层层大门;约翰· S·里德,在菲利普公司是他为我们打开层层大门;沙伦· L·沃兹尔,是她在电器城为我们打开层层大门;卡尔· M· 布劳尔,他向我们提供了他对电器城的看法并慷慨地让我们分享他的手稿;詹姆斯· G·克劳森,他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电器城的案例和他的见解;卡伦·刘易斯,她在惠普公司档案处为我们提供帮助;特蕾西·拉塞尔和她在证券价格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他们的辛勤工作确保了我们得到最新的数据;尼克·萨戈,他提供了关键的β值;马文·布莱斯勒,感谢他的见解和智慧;布鲁斯·伍尔珀特,他帮助我理解了机制的概念(他现在仍在帮助我),杰弗里· T·卢夫蒂格博士,感谢他作为我们的智囊;威廉·布里格斯教授,感谢他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而又有用的问题;斯托克代尔将军,感谢他的宝贵教导,珍妮弗·富特尼克在她的创意下我们创建了麦肯锡沙龙,并由此开始了这个项目;还有比尔·米汉,他给我们带来了最初的思想火花。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这项研究的导师杰里·波勒斯;彼得·金斯堡是我在出版界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和顾问;丽莎·伯克维茨创造了奇迹;还有阿德里安·扎克黑姆,他从一开始就对本书表现出信心,并给予热情的支持。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上帝让我幸运地娶了乔安娜·厄恩斯特。婚后20年来,她一直容忍我有些神经质的性格,对我忘情于各种研究项目也不加干预。她不但是使我获益最大的批评家,也是从不间断地给我最大支持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的爱人爱汝弥深,敬君日盛,这才是人生成功的最终定义。如此说来,希望和她一样成功者,舍我其谁。
本书的手稿即将完成之际,我来到位于科罗拉多博尔德的埃尔多拉多-斯普林斯峡谷。这个峡谷就在我家南面。我沿着一条陡峭多石的山间小路登上山顶,在我最喜爱的一个休息地驻足。远方腹地依然是一派银妆素裹的景象。正在那时,一个奇怪的问题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要出多少钱才能让我放弃出版《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呢?
这个问题的确很有趣,因为此前我已花了5年时间用于调研和撰写本书。不是说给多少钱我都会不为所动,而是当我的思绪跨越上亿美元的门槛后,已经到了我该沿原路返回的时候了。不过,即使有那么多的钱也不能令我放弃这个项目。本来就乐于传道授业的我,无法想像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与全世界的好学之士一同分享会是怎样。而本书也正是在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鼓舞下才得以问世。
在度过几个月僧侣式的隐居生活后,我很乐意得到人们的反馈,了解本书哪些部分能给他们带来益处,哪些不能。我希望大家能从本书中获益,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大到公司事务、社会事业,小到生活琐事的处理之中。
吉姆·柯林斯
jimcollins@aol.com
www.jimcollins.com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2001年3月27日
“令死神望而却步的,是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贝里尔·马卡姆《乘夜向西》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者实现卓越的主要原因。
我们没有卓越的学校,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学校。我们没有卓越的政府,大抵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政府。很少有人能过上美满的生活,基本原因是过上好生活很容易。绝大多数公司始终未能成为卓越的公司,全是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公司——而这正是它们的主要问题。
1996年,这一想法在我头脑中已经变得相当清晰明确。当时,我正与思想界的一群领袖一道进餐,讨论组织业绩问题。
麦肯锡公司旧金山办事处的总经理比尔·米汉探过身来,漫不经心地向我吐露:“喂,吉姆,我们都很喜欢《基业长青》这本书。你和另一位作者在调研和著书方面都干得非常出色。但遗憾的是,这本书毫无用处。”
我很好奇,请他解释一下。
“你所写的大部分公司自始至终都非常卓越,”他说,“它们不必将自己从优秀公司变为卓越公司。这些公司有像大卫·帕卡德和乔治·默克那样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塑造了公司的卓越气质。但是大多数公司都是中途觉醒,发现自己只是优秀公司而非卓越公司。它们该怎么办呢?”
回想当时的情景,我感到米汉作出“毫无用处”的评价的确有些夸张,但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大部分真正卓越的公司由始至终都是卓越的。而大多数公司却一如既往始终未能成为卓越公司。米汉的评价的确是千金难买。他的那个问题犹如播下的一粒种子成长为这本书的根基,那就是:“优秀公司能否转变为卓越公司,如果可以,怎样才能做到?”或者换句话说,“安于现状”的顽疾是否真的无药可治?
在5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优秀公司变为卓越公司的案例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已经掌握了促成这种转变的潜在因素。受到米汉的启发,我和我的研究小组开始了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工作,力图探索从优秀公司成长为卓越公司的内在机制。
图1.1能使你很快领会这一项目的思路。实际上,我们找出了一些公司,它们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并至少将这一业绩保持15年之久。另外,我们还精选出一批未能实现这一跨越或实现了跨越但不能持之以恒的公司作为对照公司。然后将这些公司进行对比,发掘出其中最根本、最显著的有效因素。
所有最终入选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都拥有非同寻常的骄人业绩。在它们实现跨越的15年里,公司的平均累积股票收益率是大盘股指(the general market)的6.9倍。举个例子,通用电气(20世纪末公认的拥有最杰出领导的美国公司)在1985年至2000年这15年间,其累积股票收益率比市场高出2.8倍。再比如,如果你在1965年向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中的一家共同基金投资1美元,并以市场平均价格持股一直到跨越点,同时也向市场上一般的股票基金投资1美元,那么到2000年1月1日,前者将增长471倍,与之相比,后者只增长56倍。请见图1.2。
这些都是令人瞩目的数字,要知道这些都是由曾经默默无闻的公司所创造出来的。沃尔格林公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0多年来,沃尔格林一直是一个业绩平平的普通公司,其业绩接近大盘指数基金。然而在1975年,沃尔格林的股票突然开始一路攀升,并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从1975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1日,向沃尔格林投资1美元,收益几乎是投资科技巨星英特尔公司所得的2倍,通用电气的5倍,可口可乐的8倍,大盘指数基金的15倍(包括在1999年底猛增的纳斯达克股票)。
图1.1 相对于大盘股市的累积股票收益率
图1.2 投资1美元的累积股票收益(1965-2000)
长期以来,沃尔格林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公司,而现在它的业绩却超过一些世界一流的公司。它是怎样完成这一转变的呢?在资源配置相似、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为什么沃尔格林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而其同行如爱克德公司却无法实现这一跨越呢?这个案例集中体现了我们探索的本质。
本书所要探讨的并不是沃尔格林公司本身,也不是我们研究过的某家公司,而是要找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一家优秀的公司能否转变为卓越公司,如果可以,怎样转变?”我们寻找的答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普遍适用于任何机构。
这次历时5年的不懈探索卓有成效。其中有些结果令人惊奇,与传统的看法截然相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相信,只要采纳我们得出的一整套观点并认真贯彻执行,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本书致力于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世人。开篇第一章的剩余部分主要介绍了此项探索的过程,勾勒出我们的研究方法,并先期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要点。在第二章里,我们将从最有启发意义的一点——第5级经理人开始,深入探讨我们的研究成果。
经常会有人问我:“是什么促使你从事这些艰巨的研究项目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最基本的答案只有一个:好奇心。选择一个不知答案的问题,然后着手找答案,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令我兴奋的了。就好像刘易斯和克拉克那样,爬上船,向西而行。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在那儿会发现什么,但我们回来时,一定会把我们的发现告诉你。”这是一种由衷的满足感。在此,我们将向你简要介绍这次特别的求知之旅。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组建研究小组。在本书中,我用“我们”指代整个研究小组。总共有21名成员从事这个项目中所有关键问题的研究工作,通常是每次4到6人一组。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出具有图1.1中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模式的公司。为此,我们开始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财务分析”研究。我们的目标公司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其累积股票收益率在15年内相当于或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此后有一明显的转折点,在随后的15年中其累积股票收益率至少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我们之所以选择以15年为限,是为了排除如暂时的成功和一时的运气等干扰因素(因为你不可能一直走运15年),而且也超过了大多数首席执行官的任期(这有助于我们将真正的卓越公司与那些只是拥有卓越领导人的公司区分开来)。我们之所以采用3倍这一标准,是因为它超出了大多数公认的卓越公司的业绩。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观察到,从1985年到2000年以下“侯爵级”公司的平均业绩仅仅超出市场平均的2.5倍:3M、波音、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惠普、英特尔、强生、默克、摩托罗拉、百事可乐、宝洁、沃尔玛和迪斯尼。这些公司决不是等闲之辈。
我们对在1965至1995年这30年中,出现在《财富》 500强排名榜上的公司进行了系统的搜索和筛选,最终确定了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对于我们的搜寻工作,我在附录1.1中有详细的说明)。但是,有几点必须在此加以说明:第一,一个公司表现出的从优秀到卓越的模式必须独立于本行业;倘若整个行业都是如此,我们就放弃这个公司。第二,我们曾讨论过除了采用累积股票收益率之外,是否应该采用一些附加的指标,如对社会的影响力或员工的福利。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将我们的选择标准限定为从优秀到卓越结果的模式,因为我们无法想出任何合理、一致的方法,保证我们在根据这些附加标准作出选择时不会带入个人的偏见。在最后一章里,我将阐述公司价值观和卓越公司长盛不衰之间的关系。但是整个研究项目的焦点在于,如何将一个优秀的组织变成一个能创造可持续卓越业绩的组织。
表1.1 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
* 相对于大盘股指的累积股票收益率。
初见这份清单时我们都备感吃惊:谁曾料到联邦国民抵押协会能击败像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呢?更不会料到沃尔格林会击败英特尔。这份令人惊奇的清单上列出的公司看似寒酸,却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即使是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优秀公司也有可能转变为卓越公司。这一最令人惊奇的发现,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公司卓越性的看法。
接着,我们开始了可能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将实现跨越的公司,与精心挑选出的对照公司作对比。我们的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并非“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而是“这些公司有哪些共同点令它们区别于对照公司”。可以这样想:假设你打算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是什么令运动员成为金牌得主的。如果你只研究那些金牌得主,你会发现他们都有教练。但要是再看看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其他从未得过金牌的运动员,我们会发现他们同样有教练!问题的关键在于,“令金牌得主与那些从未得过金牌的运动员相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共选出了两组对照公司。第一组是“直接对照公司”——指的是在跨越点与实现跨越的公司在同一行业,拥有相似资源、相同机会,但却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有关挑选过程的细节请见附录1.2)。第二组是“未能保持卓越的对照公司”——是指这些公司在短期内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但却未能保持这一发展势头,不符合持久性的要求(见附录1.3)。我们总共挑选了28家公司。11家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以下称实现跨越的公司),11家直接对照公司和6家未能保持卓越的对照公司(以下称间接对照公司)。
表1.2 全部研究对象
现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每个案例进行的深层分析之中。我们收集了过去50年甚至还要早发表的有关这28家公司的所有文章。经过系统的分析,我们将这些资料归入战略、技术、领导等类别。接着,我们采访了实现跨越公司的大多数主管,他们都在公司跨越期位居要职。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收购到经理人薪酬,从商业策略到公司文化,从人员裁减到领导风格,从财务分配比率到管理层的更替,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工作,耗费了10.5人年的心血。我们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 000篇文章,记录了2 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我们所有的分析及调查,详情请见附录1.4)。
我们的研究活动就好比是在窥视一个黑匣子。在此过程中每走一步,就好像又安装了一盏灯,照亮从优秀到卓越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请见图1.3。
收集到所有数据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每周小组讨论。对于这28家公司中的每一家,我和研究小组成员都会系统地阅读所有的文章、分析、采访和调研归类。对于每个公司我都会作一个专题介绍,得出初步结论,向研究小组成员提问。此后我们总会展开辩论,大家各持己见,甚至拍桌子、提高嗓门大喊。之后我们也会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再辩论,再反思,再讨论,最后达成一致,也可能就“这些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进行再提问和辩论。
图1.3
本书中的所有理念都是直接从数据中得出的经验性推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开始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测试或证明某个理论,而是想直接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建立某个理论。
我们的方法的核心,就是将实现跨越的公司与对照公司进行系统对比,并不断问自己:“二者的不同点在哪儿?”
我们对“不叫的狗”也做了专门的记录。在福尔摩斯经典故事《银色马》中,福尔摩斯将“一只狗出现在午夜的奇怪事件”断定为案件的关键线索。福尔摩斯认为,那只狗出现在午夜时分却什么也没做,这很奇怪,并由此认为本案的首要嫌疑犯应该是一个很了解这只狗的人。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那些我们没有找到的东西——我们认为本应该叫而没有叫的狗——反倒成了揭示从优秀到卓越的内在机制的最好线索。当我们步入黑匣子内部,打开灯时,发现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常常和看到的东西一样令人吃惊。例如:
从公司之外请来的被奉若神明的名人做领导,往往对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过程起消极作用。在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中,有10家的首席执行官是从公司内部提拔的。对照公司向外部求援的次数,是实现跨越公司的6倍还要多。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能将经理人的特定薪酬形式,与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联系起来的系统模式。认为经理人薪酬的结构是公司经营业绩主要推动力的观点,没有得到任何数据的支持。
策略本身并不能将实现跨越的公司与对照公司区分开来。两组公司都制定了明确的策略,也没有证据表明,那些实现跨越的公司在制定长期战略上花的时间比对照公司多。
实现跨越的公司不仅仅关注做哪些事才能成为卓越公司;它们同样也关注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应该停止做。技术以及技术推动的变革,实际上并不能激发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技术能加速其转变,却不能促使其实现跨越。
合并和收购在推动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两个平庸的公司,即使规模都很大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卓越的公司。
实现跨越的公司不刻意创造转变、激励员工或是营造公司上下一致的气氛。在适当条件下,一切诸如责任感、一致性、动机、变革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实现跨越的公司在发生质变时,没有任何名称、标志、事件或计划以表明其变化。实际上,一些公司甚至表示,在当时并未意识到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只是事后反思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转变。它们的确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但并非通过革命性的过程才取得这样的结果。
总的来说,实现跨越的公司从事的并非是景气行业,有些甚至是处境很糟的行业。在这些卓越的公司中,我们还没遇到一个公司因为碰巧在火箭发射时坐在火箭的头部而取得成功的。卓越并非环境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慎重决策的结果。
我一直试图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找出隐含在所有这些数据、分析、辩论和“不叫的狗”中的有用信息,并将其汇集到这本书中。我所知道的最好答案就是: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先得出一些观点,再用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然后修改原有的观点,构建一个理念框架,看它能否承载住事实的重量,一直到所有的观点都能融合汇集成一个前后贯通的理念框架。每个人都有一两项特长,我认为自己的特长是从一堆纷繁的信息中发现其内在的结构和顺序——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出明确的理念。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再次强调,最终框架中的理念并非我个人的“观点”。虽然在这次研究中,我不能完全排除自己的观点和成见,但是所有的结论只有在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才能得到整个研究小组的认可。最终框架中的每个基本理念,都作为一个变量出现在所有实现跨越的公司发生转变的关键几年中,但这些变量却只出现在不到30%的对照公司中。所有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观点,都不能在本书中作为一个章节性的概念出现。
这里提供了一个整体理念框架的概要,以及本书其他章节内容的预览。可以把这一过程想像为积蓄力量,接着实现跨越,然后进入3个更开阔的阶段: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在这3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两个关键的理念,我们都用图进行了展示,并在下面作了标注。环绕在整个框架周围的是被称作“飞轮”的理念,它囊括了从优秀到卓越全过程的整体特征。
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
第5级经理人。最终找到实现跨越所需的领导人类型时,我们都感到大为惊奇,震撼不已。与一些个性十足、惹人注目、上头条、做名流的公司领导人相比,实现跨越的公司领导人似乎是从火星上来的。不爱抛头露面、沉默寡言、内向甚至害羞——这些领导人都是矛盾的混合体:个性谦逊,但又表现专业。与其说他们像巴顿和恺撒,不如说他们更像林肯和苏格拉底。
先人后事。我们原以为,实现跨越的公司的领导人会从建立一套新构想、新策略入手。相反,我们发现,他们首先请进合适的人选,请出不合适的人选,并令合适的人选各就其位——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人是最重要的资产”这句格言现在看来也是错误的。人不是最重要的资产,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决不失去信念)。我们知道,一个战争的幸存者,比任何一本关于公司策略的书更能教会我们如何找到一条通往卓越的道路。每个实现跨越的公司,都认同我们所说的“斯托克代尔悖论”(The Stockdale Paradox):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必须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并最终会获胜;与此同时,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都必须具有与之对抗的素质。
刺猬理念(三环内部的简化)。要想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就必须超越能力紧箍咒。如果因为某项业务是你的主营业务,或仅仅因为你在这一行已经干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就认为自己在这一行能做到最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在主营业务上不能做到最好,那么这项业务就不能成为一个卓越公司的基石。必须有一种理念来取代它,这种理念既简单又能反映出对三环相交部分的深刻理解。
训练有素的文化。所有的公司都有一种文化,有些公司训练有素,但是有着训练有素的文化的公司却很少见。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时,你不必在公司设置等级制度。拥有训练有素的思想时,你不需要在公司设置层层科室。拥有训练有素的行为时,你不需要过多的控制。把训练有素的文化和企业家的职业道德融合在一起时,你就得到了神奇的能创造卓越业绩的炼金术。
技术加速器。实现跨越的公司对技术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不把技术当做引发转变的首要工具,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他们都是运用技术的先锋。当然,这些技术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技术本身从来不是走向卓越或衰落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因。
飞轮和厄运之轮。那些发起革命、推行激动人心的变革和实行翻天覆地重组的公司,几乎都注定不能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无论最终结局有多么激动人心,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没有单一明确的行动、宏伟的计划、一劳永逸的创新,也绝对不存在侥幸的突破和从天而降的奇迹。相反,这一过程酷似将一个沉重的巨型飞轮朝一个方向推动,一圈又一圈,积蓄势能,一直到达突破点,并完成飞跃。
从《从优秀到卓越》到《基业长青》。有意思的是,我现在觉得《从优秀到卓越》不是《基业长青》的续篇,而应该是它的前篇。本书讲的是如何将一个优秀的企业,转变为一个能持续创造非凡业绩的卓越企业。而《基业长青》则是讲如何管理一个卓越企业并使其具有非凡的气质并长盛不衰。完成这一最终的转变需要核心价值和一个超越赢利的目的,再加上一个保持核心或激励进步的关键动力。
《从优秀到卓越》的理念→可持续的卓越业绩+《基业长青》的理念→长盛不衰的卓越公司
如果你已经是《基业长青》这本书的忠实读者,那你可以先把对这两本书之间的联系的疑问放到一边,把注意力放到本书的研究成果上来。在最后一章,我会回到这个问题,将两本书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