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创新之变:从“从1到10”到“从0到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企业从1做到10并不难,难的是突破,是创新,是从无倒有、从0到1的过程。我们经常感叹BAT(指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先发之机,抱怨错过了电商起步的最好时代,其实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机会也是随时都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它。

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总会有商业的常青树屹立不倒,比如华为、海尔、苏宁、王府井百货……他们为什么总能立于时代的风口,不被市场淘汰?因为他们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不破不立,勇于突破旧的自我,忘记过去的辉煌,树立新的坐标,才能基业长青。

配镜是一个传统行业,李昌利从16岁就开始从事眼镜行业。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李昌利意识到这可能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发展契机,于是2005年,李昌利的亿超眼镜建立了网上电子商务平台。

在人们印象中,传统的眼镜行业简直就是“暴利”的标志。互联网让行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用户和商家之间的信息盲点减少,这就导致用户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样的商品。亿超眼镜之所以把实体店搬到了网上,做电商,是因为可以节约大量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从而以“物美价廉”的配镜原则获得竞争优势。

配眼镜除了价钱很贵之外,用户还有一个痛点,那就是配眼镜很麻烦,要经过好几道验光程序,来来回回去好几次眼镜店,花费好长时间。面对用户的痛点,李昌利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于是O2O上门配镜商业模式诞生了。2014年12月份,亿超眼镜推出了上门验光服务,用户只需要线上预约,亿超眼镜的专业验光师就会上门为你验光,而且随叫随到,非常方便。并且亿超眼镜开发了“场景模拟2.0验光法”,打破了验光的技术壁垒。

亿超眼镜上门配镜服务的O2O创举,不但获得了用户的认可,而且引起了整个眼镜行业的关注和效仿。可是,也许你不相信,亿超眼镜的CEO李昌利是一位“60后”大叔,他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他说:“吴晓波的《大败局》对我影响很深,一时间的成功或许相对容易,但持续的成功十分艰难。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亿超才能走得长、走得远。”

通过亿超眼镜的案例,我们看到一个“60后”的大叔,竟然引导着一个传统行业的改变,从实体店到电商,又到O2O模式,正是因为这样从0到1的突破,才让亿超眼镜成了整个眼镜行业的标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与时俱进。

通常意义下,创新很难,凡是创新就有失败的可能。模仿更加容易,而且成本更低。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去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什么产品火就生产什么,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学。

例如深圳华强北的举世闻名是因为它的“山寨”手机,做“山寨”手机流程非常快,成本非常低。然而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正品手机的价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昂贵了,“山寨机”的市场份额无疑就缩小了。而华强北仍然是手机等电子制造业的圣地,因为它走出了“山寨”、模仿的阴影,开始创新了,有了自己的技术,也就有了新的竞争能力。

在资本泡沫时期,每个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项目是突破,是颠覆,前无古人的,一旦做大后就能垄断市场,颠覆行业。而事实上,很多都是伪需求、假创新,是你的错觉。从0到1的发展过程中,你的产品,你的技术,你的模式,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不是足以建立起足够高的壁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中国落地生根,无数的创意被激发出来,但真正落地的又有多少?恐怕只有真正的从0到1的创新才能保持你在整个行业的领先优势。

如果说从0到1的创新确立了一个企业的先发优势,那么从1到10的积累则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微软是世界最大的操作系统公司,他们在行业的垄断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若干年的不断积累和创新才造就的。

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华为公司从198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数十年来,华为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外国人这样评价华为:“在过去20多年全球通信行业的最大事件是华为的意外崛起。华为以价格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从而让世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低价优质的信息服务。”

从90年代开始,华为一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领域,而华为有45%的员工投入研发工作,可见华为对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视。

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申请中国专利48719件,申请外国专利23197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型专利。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8825件,专利数量在全世界知名企业中名列前茅。

可以说,不断的创新才是华为成长的动力,也是其行业领先地位得以保持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企业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甚至你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超越了、颠覆了。“一招鲜吃遍天”的领先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小步快跑,迅速迭代”不再是互联网产品的专利,而是一切企业和产品的创新法则。

马化腾对于“速度法则”如是说,“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角度、锐度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发展的根本”“千万不要以为,先进入市场就可以高枕无忧。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谁也不比谁傻5秒钟。你的对手会很快醒过来,很快赶上来。他们甚至会比你做得更好,你的安全边界随时有可能被他们突破”。

可以说从0到1的创新是企业立足之本,而从1到10的积累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源。当然,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环境,因为支撑一个新项目的是它的用户、它的市场。就是说做企业与发明创造的纯粹科技意义上的创新还有一段距离。比如说,克隆技术已经存在了,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并没有应用于商业领域。现在大家都知道电商是大势所趋,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一大批电商却死在创业的路上,因为当时的互联网环境还不成熟,网购用户还不普及,电商的发展没有足够支撑它的土壤。

打车软件的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大中城市,用户打车的需求量非常大,而提供服务的供给方也很容易实现增长,更多的个体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加入司机队伍。这样供需两旺的市场环境就非常利于打车软件的流行。一旦国家放开了对出租车行业的垄断,该经济模式就会飞速发展。

相反,虽然互联网医疗一个也是“互联网+”比较火热的领域,但始终没有真正性的突破。随着社会老龄化、慢性病年轻化趋势的发展,用户的就医需求很大,但是供给却严重不足。中国基础医疗乏力,医生的技术能力、药物和设备供给都非常有限,这样就造成了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虽然互联网医疗改变了交易的模式,但因为严重的供给制约而无法真正获得发展。

传统企业之所以被称为“传统企业”,就是因为它存在一定的时间段,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是属于过去的,因此改变是势在必行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探知风口的方向,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过于激进。既要勇于尝试从0到1的突破,又要坚持实现从1到10的积累。

总之,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充分的供需基础上的。就像张爱玲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企业的创新“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的分寸拿捏非常重要,而当下,显然已经到了传统企业转型的绝佳时机。 FIqIjX6lB+Wf3s42WGuPof9ItPId9ORIWuQFFXI73OdQJh3MNTWU2Xcpv7mVMd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