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安德森说:“我们正在逐渐抛弃开放而自由的Web,寻找更加简单、时髦、用起来更舒服的服务,这丝毫不亚于我们当初对它的喜爱之情。”
Web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年,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无法逃避其自然的生命周期一样,Web或者说是浏览器也开始盛极而衰。当下,用户不再愿意主动去寻找信息,而是更喜欢自动地获取信息:躺在床上,走在路上,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持终端收发邮件,与同事、朋友沟通工作与生活;闲暇时间登录微信,发发微博,看看新闻,玩玩游戏,做饭、理财、购物、听音乐、看电影……各种各样的便利而周到的应用,在小小的移动终端应有尽有。对于用户来讲,可以足不出户,就沐浴在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中,你可以365天24小时与网络为伍,可是你并没有使用Web。这就是伟大的万物万联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十年前,这是一个由Web主宰的PC世界,而如今是由各种应用占据的多屏时代。这是一场数字革命,也是一场商业革命。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占领用户的移动端才是硬道理,通过这些平台、应用赚钱更容易。业内人士预测,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预计在未来10年将提升世界上50%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以及整个经济。这绝不是微言耸听,而是有例可循的未来。
美国知名的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拥有来自全球的22亿用户,其规模之大已经占到了全球人口的1/3。它的主要投资人之一米尔纳说Facebook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网站,如此之大,以至于已经不再是一个网站”。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Facebook用户爆炸级的增长,也使Facebook拥有了海量数据。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消费需求等预测,就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广告匹配,这样广告效果就会提升,就会吸引更多的广告主投资,获取更多的盈利。这正是Facebook在移动互联时代的逻辑。
Facebook是社交网络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Facebook旗下的三驾马车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已经完全主导了未来的移动社交市场。在移动社交广告领域,Facebook正在蚕食社交广告市场,所占份额持续扩大。在网络广告主看来,Facebook已经成为广告的一站式服务商,没有必要再去其他公司。
随着用户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类移动社交网站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样描述他的发展前景:创建应用的开发者如果使用的是他的公司拥有并控制的平台,那么该应用将永远隶属于该平台。这不仅是一种彻底的替代,还是一种权力的异常集中。
互联网的出现如同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它看似无形无迹,但对经济的影响足以引发一场山呼海啸般的震动。
尔后,当它从你的桌面转移到你的口袋里,互联网的实质又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不仅仅导致空间距离的消失,而且模糊了时间界线,只要你愿意,“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电脑在移动、娱乐在移动、支付在移动、社交在移动……移动互联已经消灭了地区、时间和消费区域之间的差别。
马化腾曾经说过:“移动互联网不只是延伸,而是颠覆。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我们的产业结构,在逐步颠覆我们的业态,颠覆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才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如果传统企业仍然像在过去一样,把移动互联网当作工具来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通过互联网去重构传统企业。
例如互联网对生产制造业的革命。因为互联网,我们知道了生产硬件不只是用来赚钱的。产品生产出来只是经济链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各种可穿戴设备,都成为获取用户的端口、连接用户的起点,而后续的增值服务、广告利润等才是盈利的大头。当这样的观念流行开来的时候,整个行业的生态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融领域的革命也在进行。在互联网的作用之下,铜墙铁壁般的金融行业的信用基础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当“宝宝系”产品一路疯狂吸金,用户不断以“亿”为标准进行突破的时候,传统金融领域“压力山大”。举个例子,传统银行不可能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可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阿里小贷等民营金融机构却可以轻轻松松地甄别中小企业的业绩、信誉,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对于盘活整个经济业态自然是一个更为有力的支持!
当我们看到这么多革命性变化的时候,还会觉得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对经济的影响也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变革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主要在于信息获取与沟通的便利,无论是了解用户还是开发产品,无论是管理领域还是生产领域,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对于提升企业的效率,其威力是史无前例的。
总之,移动互联网的新形势正在改造和重构经济与商业,一种全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创新力量会推翻旧的模式,也会让旧的模式获得新生。传统企业是被时代的车轮辗压而灰飞烟灭,还是顺应趋势之变,向死而生?这已然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