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于乱世,逆境铸就英雄本色

01 天命鹏飞

宋哲宗元符三年 (1100年) 一月十二日,北宋比较有作为的宋哲宗赵煦病逝于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 ,宋哲宗的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生活的糜烂程度,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少有的。

宋徽宗即位仅仅过了不到三年,北宋王朝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全年的财赋课税收入,仅仅能够满足朝廷八九个月的支出。而此时,朝廷的一些王公大臣却倚仗权势,掠夺田园宅第,贪污金银财宝,百姓怨声载道,举国民不聊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就在北宋陷入混浊不堪的政治旋涡之时,果然就有一位盖世英雄诞生了。

宋徽宗崇宁二年 (1103年) 二月十五,这天注定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就在当天晚上,河北真定府 (今河北省正定县) 西路相州 (今河南省安阳市) 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户农家院里,一位中年孕妇即将临产。“孝悌里”的字面意思,是以孝悌而闻名的村庄。

此时,年近四十的男主人岳和一直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期待着自己的妻子姚氏能够顺利分娩。正在等待之中,岳和突然看见从院落的东南方向飞过来一只大鸟,还发出“嘎、嘎”的叫声。岳和忙指给站在身边的女儿看,说:“快看,那边飞过来一只大鸟。”

女儿抬头望去,顿时高呼起来:“看到了,看到了,是一只大鹏鸟。”说话间,大鸟已经飞到他们的头顶上。岳和仰着头对女儿说:“孩子,这大鹏鸟就是大雁了。”

岳和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北屋的卧室里传出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而且哭声要比天上那只大鸟的叫声大得多。不多时,接生婆跑出来报喜道:“岳家老爷,是个大胖儿子!”

不待听完,岳和就飞快地冲进了屋子。他看着刚刚裹在襁褓中的儿子,嘴里一个劲儿地嘀咕着:“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这下岳家可有后了!”

看着岳和乐坏了的样子,接生婆笑着说:“你的这位公子,不仅脑袋挺大的,而且方脸大耳,眼睛明亮,与一般的小孩明显不一样。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听了接生婆的话,岳和马上一怔,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他匆忙跑出卧室,仰望天空,显然是在寻找刚才飞过的那只大雁,可惜只看到一轮明月和稀疏的星光,至于大雁,已经不见了踪影,声音也消失了。

回到卧室里,岳和马上把看见大鸟的事跟妻子和接生婆说了,他的女儿也证实自己看到了那只好大好大的大鹏鸟。听了父女俩的话,接生婆连忙说:“恭喜老爷,这定是好兆头啊。”

岳和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想:刚才的那只大雁在我家屋顶上飞过去,而且鸣叫的声音非常洪亮。它飞来,自己的儿子就降生了,这无疑是一个吉祥之兆。这只大鸟由屋子上空飞过,是不是预示着自己的儿子将来会鹏程万里呢?想着想着,岳和就满心欢喜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飞”,别号“鹏举”。

这一传说出自于《宋史·岳飞传》:“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当然,史书上的记载无从考证,但后来,岳飞的确成了南宋杰出的一代名将,更成了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并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武圣”。

02 洪水之厄

岳飞的出身并不煊赫。他的曾祖父叫岳成,祖父叫岳立,都靠耕种农田为生。在当时的宋代,这样的家庭,属于地道的平民阶层。到了岳飞的父亲岳和这一代,依然没有太大变化。

当时,河北真定府一带由于连遭荒年,收成减少,饥民锐增。而岳和天性淳朴厚道,为人善良,经常接济讨饭的饥民。因为这一点,深得同乡人的敬重。

毫无疑问,岳飞的出生,给中年得子的岳和夫妇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欢乐,也让同乡的父老们欢喜不已。但是,好景不长,黄河的突然决口,险些给岳和一家带来灭顶之灾。

据岳飞之孙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未弥月,黄河决内黄西,水暴至。姚氏仓皇襁抱,坐巨瓮中,冲涛而下,乘流灭没,俄及岸,得免。”

据《鄂王行实编年》所记,就在岳飞出生还未满月之际,内黄县的黄河决口了,黄河大水就像一面墙似的,很快就咆哮袭入了与内黄县西临的汤阴县,大肆淹没田园,冲毁房屋。

大水很快冲进了岳和的家里,并迅速将床铺淹没。

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天灾,岳和毫无准备,一时间有些束手无策。而姚氏则抱着还不满一个月的岳飞,在旁边急得直哭。

值此危急时刻,忽然有一只水瓮 (盛水的大缸) 漂了进来,姚氏看见后,福至心灵,一把抱起岳飞,纵身跳进了水瓮中。

就这样,娘儿俩坐在水瓮中,无助地在水中漂流起来。

也不知漂流了多长时间,某一刻,姚氏忽然感到水瓮停了下来。她睁开眼睛,看见自己栖身的水瓮周围站了不少人。一问才知道,他们母子已经被人救上了岸。

随后,有一位老者把姚氏母子扶出水瓮。这位老者看上去五十多岁,中等身材,面目敦厚善良。正是搭救姚氏母子的王明员外。

原来,看到洪水来袭,王员外一直在下游的岸边查看险情,伺机救人,碰巧看到了姚氏母子俩乘坐的那个大水瓮,姚氏母子才得以脱险。

王员外又将姚氏母子带回家中,王员外的夫人赵氏将姚氏母子安排在后院的三间草房之中住下,并送去部分衣物。一日三餐,王员外一家人吃啥,姚氏母子也跟着吃啥。

待洪水退去,姚氏母子对王员外和他的夫人赵氏进行了一番诚挚的谢恩,然后平安地返回了家中,与丈夫和女儿团聚。

岳飞出生后遭遇洪水之说,《宋史·岳飞传》也同样有记载:“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但是,对于这场洪灾,当代一些研究岳飞及宋史的知名学者,有持否定态度的,也有持肯定态度的。

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全部是由岳珂虚构的。因为:一则北宋末年的黄河,并不经行内黄县境之内;二则在夏历的二三月内,也绝非黄河可能决口之时;三则在许多种记述北宋一代水旱灾情的史书中,都没有说黄河在这一年曾在河北地区决口的事。这就足可把这一故事断然加以否定了。”

另有学者认为,有史书明确记载,宋代的黄河流经内黄县,并且在夏历二三月内有黄河决口的史实。《宋史·五行上》中记载:“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 三月,河南洛水涨七尺,坏民舍”;“端拱元年 (988年) 二月,博州 (今山东聊城) 水害民田;皇祐元年 (1049年) 二月甲戌,河北黄、御二河决”。《新元史·志》中记载,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年) 至元顺帝至元四年 (1338年) 的16年间,夏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或大水竟达六次之多。因此,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载的“未弥月,黄河决内黄西,水暴至”是事实存在的。

否定也好,肯定也罢,无非就是为了验证岳飞小时候是否经历了黄河决堤的那场磨难。但无论如何,岳飞的出生和成长是不争的事实。

03 读书识字

对于岳飞品学才能的形成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其一,父亲岳和的品德对他的正面影响很大,“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其二,岳飞有武将之天赋,“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其三,勤奋好学,“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

岳飞出生的时候,岳家的经济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一般的。家中所拥有的土地比较贫瘠,每年耕种所得甚至不够一家人吃饱穿暖。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岳飞从具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之日起,就开始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一些事情。

白天,岳飞经常到野地里去拾柴、割草,柴用来烧饭,草用来饲养牲畜。每到晚上,岳飞就在父亲岳和及母亲姚氏的指导下识字读书,还经常听父母讲一些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

岳飞的记忆力惊人,理解力也很高。凡是他读过的书和听过的故事,不但都能记住,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从中体会出某些道理来。他对儒家的“四书经传”等典籍无所不读,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岳飞在读书方面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拘泥于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章句,而是专门致力于领会书中的要领。他写文章时,总是精心构思,确保内容明辨是非,剖析义理。

在《鄂王行实编年》和《宋史·岳飞传》中,都提到了岳飞在父母的身边,经历过一定的系统文化学习,而且其文章和书法都非常出众。一些学者基于片面的史学观点,认为岳飞出身农家,而且是“世力农 (指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 ”,少年时代必然缺乏读书和做学问的条件,最终导致岳飞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称得上文韬武略。这种观点可谓极其片面,因为:

其一,岳飞虽然出身农家,祖上三代以农立家,但是,岳飞的父亲岳和拥有薄田数百亩,还经常借钱物给别人,并救济饥民,这些至少说明岳和家是宋代的一个平民家庭,而不是一贫如洗的贫民,不至于让孩子读不起书。

其二,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岳飞的父亲岳和、母亲姚氏没有文化、不识字。相反,从大量的史料来看,岳和、姚氏都是淳朴善良、深明大义的典范。

其三,史料提到岳飞曾跟多个射箭武师学艺,还经外公姚大翁推荐向著名枪手陈广学习枪法,从而一县无敌。

其四,根据现有史料可以肯定一点,就是岳飞从他母亲姚氏那里得到了一些很好的教导,包括岳飞童年的启蒙教育,以及为人处世的品德、修养、文化学习等。岳飞对他的母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终其一生都念念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宋高宗绍兴六年 (1136年) 四月十二日,岳飞在给朝廷的《乞终制札子》里面写道:“伏念臣孤贱之迹,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臣母……”

岳飞在童年时代接受文化教育的环境也是客观存在的。宋代的教育是非常发达的,童蒙教育也很可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是世界之冠。宋朝自建立伊始,就把“以文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并一以贯之,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管齐下的童蒙教育系统。

父母最初的教育辅导,为岳飞获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后来,岳飞骄傲地说:“鞠育训导,皆自臣母。”关于岳飞的文化水平,岳珂在《鄂国金佗续编》中称岳飞:“起自诸生,经通谊明,笔妙墨精。”

文天祥也赞誉岳飞书法:“岳先生哉,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

《宋史·岳飞传》中记载:“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而岳飞所作的传诵后世、万古不朽的诗词《满江红》《小重山》等,更足以彰显岳飞深厚的文化素养。

04 从师习武

岳飞在跟随父母读书识字的过程中,身体也在健壮地发育着。少年岳飞似乎命中注定会不平凡,未成年时,就具备了一个超级武将的天赋,拥有惊人的臂力和非凡的射箭技艺。年纪轻轻的岳飞能拉得开吃力三百斤的劲弓,而且据说能引发八石的腰弩 (古代的一石,大约为120斤左右)

在岳飞的家乡,有个叫周侗的人在私塾教书。平时,人们只知道周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武艺高强,但对他的身世却并不了解。事实上,周侗曾为宋军的将领,在战场上为国家冲锋陷阵,后因看不惯朝廷的所作所为,才隐居到了汤阴县永和乡的孝悌里。

在孝悌里,周侗有三个比较顽劣的弟子,一个叫王贵,一个叫汤怀,另一个叫张宪。这三个孩子都是岳飞的好朋友,出身富贵人家,除了比较顽皮一点外,人品还是不错的。

由于岳飞没钱交学费,所以无法进入周侗的私塾学习,于是,作为好朋友的王贵就给岳飞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打扮成三个人的小厮,在墙外旁听。这样,周侗就不会撵他了。

一天,周侗给他们三个各布置了一道题目,然后就出去了。

王贵就把岳飞叫过来说:“这件事,就拜托你来代劳吧!”岳飞就照做了。

等到周侗回来检查作业时,被三个学生的文章吓了一跳。王贵这三个捣蛋鬼,怎么竟然进步得这么快?随后,周侗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就用眼睛盯着三个学生,严厉地询问他们。三个学生不敢作声,都低下了头。

经过一番盘诘,周侗才知道三个人的文章都是出自岳飞之手。就这样,周侗记住了岳飞的名字,并且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之后的某一日,当周侗发现岳飞在炎炎烈日下,用木棍在沙地上专注地练字时,当即决定免费收岳飞为徒。

收了岳飞这个学生后,周侗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为此,他对弟子们说道:“你们四个听着,从今天起,你们白天习武,晚上习文,我一定把我毕生所学的武艺和知识都传授给你们。”

从此,少年岳飞就开始跟从周侗学习射箭等武艺。一天,周侗在四个学生面前表演自己的箭法。只见他连发三箭,箭箭射中靶心。之后,他就指着箭靶对几个学生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谈论射箭。”

岳飞站出来谦逊地行礼,说道:“请让我试一下吧。”

接着,岳飞操起弓箭,对准箭靶,引弓一发,居然一下射破了周侗的箭筈 (箭尾扣弦的部分) 。再射一箭,又射破了周侗的另一支箭的箭筈。

周侗见状大惊,深感自己这位学生的不平凡,于是就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给了岳飞,以示奖励。只用了几天工夫,岳飞就初步学会了周侗的全部射箭技艺。后来,岳飞经过更加努力的练习,甚至能够做到左右开弓,随手发箭,并且百发百中。

在周侗的悉心指导下,未成年的岳飞武艺冠绝一时。

当时,岳飞的外公姚大翁,对这个少年外孙的勇力也十分赞赏,便又叫岳飞跟一个有名的枪手陈广去学习“技击”,又使得岳飞在使枪的技术上也成了“一县无敌”的人。

宋朝的时候,汤阴县每年都要举行武童大赛,借比武的机会,来为国家挑选人才。

在周侗的带领下,他们师生四人一起来到校场应试。

乡试比武正式开始后,进场的武童们先后进行了比试,但大都表现平平,知县看了不断地摇头,显然不太满意。

这时,校阅武官喊了岳飞的名字。当岳飞走进校场时,堂堂的相貌一下子就引起了知县的注意,心说:好个威武的后生,不知是哪个庄的。

岳飞从容地走到台前,拿起弓箭,两臂轻轻一张,弓开箭出,三箭全部穿透靶心,顿时赢得了全场喝彩,周侗和他的学生们更是大声叫好。岳飞的表现引得知县叹服不已,并连连夸赞道:“好箭法!好箭法!”

就这样,岳飞在这次武童比试中,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而在这次比武结束后,岳飞的恩师周侗回到家里竟然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离世了。

周侗的病故,让岳飞痛心不已。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都要到周侗的坟前进行吊唁祭奠。

看到儿子的表现,岳和感觉岳飞确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说:“倘若将来你能够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一定会成为一个不惜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的,从此,我就放心了。”

05 娶妻李氏

岳飞在汤阴县武童比试中得了第一名后,知县亲自给岳飞披上红花,并面带喜色地把岳飞看了又看。

知县名叫李春,为人和善,体恤百姓,是个备受百姓尊重的清官。李春见岳飞不但武艺超群,摘得武童大赛的第一名,而且相貌堂堂,威武之中透着英俊,心里不禁十分喜爱。

李春心中转着念头:自己已经年纪大了,且体弱多病。中年丧妻之后,身边只有一个女儿。如果将女儿许配给岳飞,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春回到府里后,就把自己的想法对女儿李娃说了。李娃打小一直跟父亲李春读书识字,长得眉清目秀,端庄大方,是个勤俭贤淑、好学知礼的姑娘。当她听父亲说要把她许给岳飞时,脸一下子就羞红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李春看得出,女儿李娃已经同意了他的许婚,于是就吩咐衙役把岳飞师徒请到知县府。

李春在府内盛情地接待了周侗和岳飞,并开诚布公地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意思。

听了李春的话,岳飞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低头不语。岳飞的师傅周侗认为,岳飞与李家小姐年龄相当,岳飞是文武奇才,李娃是大家闺秀,可谓是金玉良缘。于是,周侗就以师傅的身份,替他应下了这门亲事。

宋徽宗政和八年,也即重和元年 (1118年) 的一天,河北正定府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岳家锣鼓齐鸣、喜气盈门,岳和与妻子姚氏在家里张灯结彩,为长子儿子岳飞操办婚事。当天,亲朋乡里都来贺喜,整个村庄都笼罩在喜庆吉祥的气氛之中。

在这个吉祥之日,16岁的岳飞迎娶了一位比他大两岁的新娘子——李娃 (字孝娥) 。从这一天起,两人开始了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祸福与共、不离不弃的生活。李娃伴随着岳飞度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人生,而且一直以相夫教子为己任,堪为人妻人母的光辉典范。

不过,对于岳飞夫人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终一结发妻李氏,五子一女皆李夫人所出;第二种说法是原配刘氏,生子云、雷及长女岳安娘,后因战乱改嫁,岳飞又续配李氏,生霖、震、霆及季女银瓶。

第一种说法,源出岳珂著述。岳珂在宋宁宗嘉泰三年 (1203年) 编著《金佗粹编》及《金佗续编》中,只记载了岳飞夫人李娃。《金佗宗谱·李夫人传》明确记载:“ (李夫人) 名娃,字孝娥,年十八,归于王,时政和八年戊戌也,敬事尊嫜,懋著阃德。越己亥 (1119年) 长子云生……”李氏夫人卒于宋淳熙二年 (1175年) 十一月廿六,寿年75岁。

第二种说法,源出南宋史学家李心传于宋宁宗嘉定元年 (1208年) 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绍兴) 八年六月十三丁卯,飞又奏:‘臣始从陛下至北京,留妻刘氏侍臣老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记载:“ (绍兴八年六月) 初,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之在京师也,其妻刘氏与飞母留居相州。及飞母渡河,而刘改适。至是在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军中,世忠谕飞复取之,飞遗刘钱三百千。丁卯,以其事闻,具奏‘臣不自言,恐有弃妻之谤’,诏答之。”

笔者在对“李氏说”和“刘氏说”所依据的史料进行一番探究、比较后,认为岳飞的唯一妻子是李娃,不存在刘氏一说。

06 韩家庄客

岳飞成家以后,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养家糊口成了他所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为了尽到一个男人的责任,他只好走出家门,谋求赚钱的出路,以贴补家庭的日常支出。

因为有着一手超乎寻常的射箭和使枪技艺,经人介绍和推荐,岳飞到韩魏公的府中去做庄客。所谓“庄客”,指的是田庄中佃农和雇农的通称。庄客除耕种外,还须服役,并负责保卫田庄的责任。

韩魏公就是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政治家、词人。曾与范仲淹一起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的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仕途上,韩琦有着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

关于韩琦,北宋刘斧所著的《青锁高议·韩魏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中能窥出其人的一些风采:

说韩琦在任北都的行政长官时,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一只玉盏,十分珍贵。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了他。之后召集各大小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准备用它来饮酒。席间,一个小吏不小心碰到了桌子,玉盏掉下来,摔得粉碎,那个小吏连忙跪地等候发落。韩琦却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小吏说:“你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的,又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可见一斑。

韩府也称昼锦堂,是韩琦亲手修建的一所厅堂宅院。岳飞在韩府做庄客的时候,正是韩琦的孙子与重孙子无限风光的时候。韩琦的曾孙韩肖胄,就在公元1118年秋季充当了一员出使辽国的使臣,去祝贺辽国皇帝的寿辰。

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在河北地区此起彼伏,世代官宦的大户韩家,随时可能受到波及。在这个节骨眼上,岳飞到韩家做庄客,除了从事正常的农业劳动外,还兼管保卫韩家宅院的事务。而凭岳飞擅长使用劲弓、腰弩的能力,保卫韩家安全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一天,昼锦堂外来了一伙抢劫的匪徒,约有一百余人,匪徒的头目叫张超,他们气势汹汹地包围了昼锦堂,声称要打劫韩家的财物。韩府的老老少少不知所措,整个宅院里乱成一团。

面对劫匪的嚣张气焰,岳飞不慌不忙爬上院墙的墙头,冷静地观察后,开弓就是一箭,恰好射中了匪首张超的咽喉,张超瞬间一命呜呼。看到领头人中箭身亡,匪徒们立刻吓得四散逃窜,韩家因而脱险。从此之后,韩府里的人都对岳飞另眼相看。

在做韩家庄客时期,岳飞经常有机会和韩家的子弟接触。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下,岳飞常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国政和时事之类的谈话;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在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方面,许多正面的影响也都深深地印在了岳飞的脑海之中,让他在日后考虑和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站得比较高,这是岳飞做庄客时的最大收获。

岳飞刚满20岁的那年,就不再做韩家的庄客了。后经人推荐,到相州的某个市镇当了一名弓手 (弓手是宋代职役中之最下一级,由第四等户承当,其职责为“逐捕盗贼”)

此时,受过韩家子弟长期熏陶的岳飞,眼界已经不再局限于一隅。而当他摆脱了弓手这一职役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应募从军。

07 母亲刺字

最早记载岳母刺字故事的,是明代万历十六年 (1588年) 彰德府司里张应登所编的《忠武王传》:“飞至孝,靖康初,始见高宗,母涅其背曰:‘尽忠报国!’既而飞留妻养母,从高宗渡河。”

政和五年 (1115年) 元旦,东北女真人头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 (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 称帝,取国号大金,以会宁府 (今哈尔滨市阿城区) 为国都。

金国崛起后,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决定联合金国一起去覆灭辽国。1120年秋,金国占领了辽国的首都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 后,宋金两国商定:金军攻取长城以北的大定府 (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 ,宋军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双方军队都不得越过长城。双方还约定:覆灭辽国后,北宋把此前每年交纳给辽国的岁币,如数交与金国。这一约定,就是著名的“海上之盟”。

宣和四年 (1122年) 五月,在金国的催促下,宋徽宗派童贯领兵10万,进攻辽国占据的燕京等地,但童贯所统领的宋军严重缺乏战斗力,先后两次被辽军击败,损失惨重。宋军惨败的消息传来,临近燕京的真定府西路相州一带的军民极度恐慌,担心辽军乘胜追击,涂炭生灵。为此,真定府知府刘韐紧急下令,临时招募一批“敢战士”,以备抵挡辽军的入侵。

岳飞看到知府贴出的招募榜文后,立即赶回家里,对自己的母亲姚氏说:“我大宋朝廷在征辽的战争中惨败,辽国的军队如果乘胜来袭,入侵我中原,大宋国将会生灵涂炭。我已经练就了一身武艺,应该加入‘敢战士’去保家卫国。”

姚氏听了岳飞的话,心里非常高兴。她说:“你已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就应该尽忠报国,拯救国家危难。娘支持你的主张,就只管放心地去当‘敢战士’吧!”

于是,岳飞就到真定府报名投军。知府刘韐在检阅应募者时,看到岳飞方脸大耳,极其壮实,一副雄赳赳的勇士气概,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当即任命他为“敢战士”的小队长。

后来,辽军并未乘胜来袭。于是,刘韐就用这支“敢战士”去镇压相州的一股“剧贼”。这股“剧贼”的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经常攻打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在岳飞的请求下,刘韐派他率200名“敢战士”去镇压“剧贼”。

经过一番精心筹划,岳飞率领的“敢战士”队伍首战便建功,一举俘虏了陶俊、贾进,“剧贼”被平定。

“剧贼”被镇压后,相州的知州王靖保举岳飞当了一个从九品的承信郎。然而没等朝廷的任命书下来,家中忽然传来消息,岳飞的父亲岳和一病不起,不幸去世了。岳飞哀痛至极,连忙赶回汤阴,为父守孝。

宣和七年 (1125年) ,金国在覆灭辽国之后,大举南下,进攻宋国。由于镇守燕山府的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军,致使金军自河北路长驱直入,迅速逼近大宋都城开封。面对这一危急局势,宋徽宗惊慌之下,火速南逃;同时,将皇位传给了长子赵桓,就是宋钦宗。

宋钦宗即位后,贪生怕死,与金军订立了“城下之盟”,答应割让太原府、中山府、河间府给金国,并奉上大批金银。

面对金军的入侵和朝廷的无能,岳飞的心中不禁爆发出了一股强烈的愤懑。他走进母亲的房间,拜倒在地,失声痛哭。

姚氏扶起自己的儿子,郑重地说:“娘理解你的心情,但不能哭泣。如今,国家有难,你身为大宋朝的热血男儿,一定要挺身而出,杀敌灭寇,尽忠报国,救百姓于水火。”

听了母亲的话,岳飞擦干了眼泪,不住地点头。

姚氏又对岳飞说:“为了让你时刻牢记‘尽忠报国’的信念,今天,娘要将这四个字刻在你的身上,让这四个字永远地伴随着你,激励你报效国家,为国尽忠。”

于是,姚氏叫儿媳李娃拿来一根钢针,让岳飞脱下衣服,露出后背。岳飞双膝跪下,背对母亲。姚氏先用毛笔在岳飞的背上写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然后,用钢针将四个大字一针一针地刺进了皮肉里。

岳飞咬着牙,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凭豆大的汗珠滑落下来。当姚氏将最后一个“国”字刺完时,她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珠,站在一旁的李娃也是泪流满面了。

母亲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岳飞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字。

“尽忠报国”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更刻在其心中 6HP0EsfqTFYko88A5BlkLK5r8gQOH+RPtgRNf29YzRX6ui2ujjpWrfOmHSmsBY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