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疫苗免疫

目前我国上市使用的病毒性肝炎疫苗包括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和戊型肝炎疫苗(戊肝疫苗)3种类型。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这三种病毒性肝炎的最佳策略。丙型肝炎疫苗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尚在研发过程中。

甲型肝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儿童和成人接种后均可对甲型肝炎形成长期的(可能是终身的)抵御能力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剂量0.5 ml或1.0 ml(按疫苗说明书使用)。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接种途径为皮下注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不推荐加强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3个月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以往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反应者、孕妇、免疫缺陷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均不能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有儿童和成人两种剂型别,全程免疫需要2剂,按照0、6个月程序接种(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6个月接种第2针疫苗)。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内,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 。由于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及以往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反应者,孕妇、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均不能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孕妇不能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因此如有明确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可考虑接种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2007年我国已将“在≥18月龄的儿童中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开展儿童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推荐对高危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比例与感染时的年龄密切相关,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感染者的比例越高 。如果在新生儿期发生HBV感染,90%左右将成为慢性HBV感染,并在成年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婴幼儿时期和≥5岁感染HBV的患者中,分别有25%~30%和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为此,我国原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提倡所有新生儿自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002年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用;2005年6月1日起所有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的预防接种实现免费 。2008年,上海市在全国第一个将免费接种人群扩大至18岁人群以下所有人群以及特殊人群(大中专新生、临床医师等)。2010年,上海市又依据“自愿和免费”的原则,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服务推广至全市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成为国内首个对常住人口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全覆盖管理的城市。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除新生儿外还推荐以下人群:①婴儿、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未免疫人群。在HBV感染的中、低流行区,乙型肝炎病例相当一部分为大龄儿童和青少年 。②自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18岁以上高危人群,比如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多性伴侣者、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及性传播疾病者;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包括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以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介入治疗者、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器官移植者以及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流行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军队新兵和高校大学生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证: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及以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超敏症状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如有发热、严重感染,应暂缓接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人群,早产儿和HIV阳性者均可接种疫苗

与以往的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目前应用的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其主要成分是由酵母菌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不含感染性的HBV颗粒,因此不会导致接种者的意外感染 。故从乙型肝炎疫苗的成分分析及对各类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实践也证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不筛查是安全的。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需3剂,按照0、1个月、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剂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剂疫苗。新生儿首剂疫苗应当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其中HBsAg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即可。第1剂与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天。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小于24个月的新生儿和婴儿建议接种大腿前外侧肌肉。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接种剂量根据疫苗种类和受种者的年龄而定,成人接种剂量一般为每次20μg酵母或CHO细胞基因工程疫苗。≤15月龄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剂量是成人推荐剂量的一半。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或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20μg,同时在出生后12小时内按医嘱在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部位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包括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等患者,可按照“0~1~2~6个月”程序,每次接种60μg的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预防感染

疫苗因素、机体因素、疾病因素和不良嗜好均会影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戊型肝炎疫苗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于很难将环境卫生和干净水源供应提高到足以预防戊型肝炎传播的水平,因此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球首支戊型肝炎疫苗已于2012年在中国上市,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已证明其安全有效。全程接种后的1年内,保护率高达100% ;4.5年有效性研究显示,按照免疫程序接种3针疫苗后4年内,保护率为93.3%,且未发现存在长期安全性问题 。戊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为16岁及以上易感人群,并推荐用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学生、部队官兵、餐饮业人员、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等。戊型肝炎疫苗标准免疫程序为0、1个月、6个月接种,即在接种第1剂戊型肝炎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剂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为了获得最佳保护效果,建议按规定程序完成3针戊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

Q22 接种肝炎疫苗需要付费吗?肝炎疫苗在哪里接种?

2005年6月1日起,所有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的预防接种实现免费,例如: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等。2008年,上海市在全国第一个将免费接种人群扩大至18岁以下所有人群以及特殊人群(大中专新生、临床医师等)。2010年,上海市又依据“自愿和免费”的原则,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服务推广至全市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成为国内首个对常住人口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全覆盖管理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实现对全市常住人口均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戊型肝炎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付费接种。

目前,在上海市除新生儿在医院产科疫苗接种室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外,其余的肝炎疫苗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接种。如学校、大型企业已经申请并开设了集体单位接种门诊,也可为本单位学生、职工等人员接种指定种类的疫苗。

Q23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疫苗的推荐接种人群有哪些?

● 甲型肝炎疫苗的推荐接种对象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比如:到甲型肝炎高度地方性流行地区旅行者、男-男性行为者、滥用注射类和非注射类毒品者、凝血因子障碍患者、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食品加工从业者、医务人员、托儿所工作人员、收容所工作人员、学校师生、下水道工人等。强烈推荐上述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 戊型肝炎疫苗的推荐接种对象为16岁及以上易感人群,尤其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比如: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学生或部队官兵、慢性肝病患者、餐饮业人员、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等。

Q24 除新生儿外,我们还推荐哪些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未免疫人群。在乙型肝炎中、低流行区,乙型肝炎发病相当一部分见于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且婴幼儿时期及≥5岁感染HBV者中,分别有25%~30%及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 自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18岁以上高危人群。例如: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多性伴侣者、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介入治疗者、乙型肝炎患者或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军队新兵和高校大学生等。

Q25 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证有哪些?

●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证主要包括:已知对甲型肝炎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及以往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孕妇、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均不能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孕妇如有明确的甲型肝炎感染风险,可考虑接种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证主要包括:已知对乙型肝炎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以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患急性疾病或严重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者,均不能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有发热、严重感染等情况者,应暂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禁忌人群,早产儿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均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Q26 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疫苗必需全程接种3剂吗?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是否需要补种?

为了获得足量的抗体和持久的保护效果,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疫苗必需按全程接种程序完成3剂疫苗的免疫接种。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的全程接种就是“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剂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剂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新生儿的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必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第1剂与第2剂疫苗接种间隔应≥28天,第2剂与第3剂疫苗接种间隔应≥60天。

如果未完成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疫苗的全程免疫程序,请尽快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即可,剂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可咨询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医师。

Q27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果可以维持多久?何时需要加强免疫?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通常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于各类乙型肝炎感染高风险人群(参考Q24),可定期监测抗-HBs水平;如抗-HBs<10 m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Q28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如何免疫?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部位和剂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推荐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或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20μg,同时按医嘱在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部位肌内注射100 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在出生后第1个月、第6个月再各接种一次乙型肝炎疫苗。2017年开始,根据《上海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版)》,上海市乙型肝炎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可在产院免费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U)。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小于24个月的新生儿和婴儿建议接种大腿前外侧肌肉。接种剂量根据疫苗种类和受种者的年龄而定,一般原则≤15月龄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剂量是成人推荐剂量的一半。

Q29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 -HBc)指标阳性还需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所用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通过酵母菌或CHO细胞表达的,因而不同于以往的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制剂,不会含具有感染性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接种这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只要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都会表现为阳性。对单项抗-HBc阳性的患者,建议进一步做血清HBV DNA检测,看是属于既往感染还是现症隐匿性HBV感染。对于血清HBV DNA阴性的单项抗-HBc阳性人群,可按标准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Q30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者如何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疫苗因素、机体因素、疾病因素和不良嗜好会影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每剂60μg)和针次;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剂60μg或3剂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同时,建议进一步做血清HBV DNA检测,看是否已经感染S抗原缺陷的HBV。

对于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者,可按照“0~1~2~6个月”程序,每剂接种60μg的乙型肝炎疫苗。

Q31 目前,我国上市的乙型肝炎疫苗分哪些种类?

目前我国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均为基因工程疫苗。按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达体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可分为酵母(包括重组啤酒酵母及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根据人群的年龄和免疫特点,每次接种剂量可分为10 mg、20 mg和60μg。此外,还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联合疫苗。

Q32 目前,我国可以接种戊型肝炎疫苗吗?保护效果如何?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但试图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和干净水源供应以预防戊型肝炎病毒传播是很难实现的。相较而言,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球唯一的戊型肝炎疫苗已于2012年在中国上市,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已证明其安全有效,全程接种后的1年内保护率高达100%;4.5年有效性研究显示,按照免疫程序接种3剂疫苗后4年内,保护率为93.3%,且未发现存在长期安全性问题。

(胡家瑜) RtqmzkUb8PKeocj0ji7QgOHGXRJOgYpzWhFUMvIRDShlF8O4aCV+5nlCmGekvj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