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珠宝玉石的历史

星辰和大地上所有的珠宝,在历史长河的盛典上不断地闪烁着光芒。一提到珠宝玉石的历史,常会使人联想到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化、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古华夏文化、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文化、地中海海风漾起的古罗马文化、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浇灌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布拉马普德拉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南美洲热带丛林的印加文化、古墨西哥尤卡坦地区的玛雅文化……珠宝玉石文化作为最主要的元素,和人类幸福美好的社会发展共咏着和畅、和美、和谐、和悦的和声。

人类对天然珠宝玉石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不但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使珠宝玉石的品种变得纷繁多样。特别是在20世纪,世界珠宝玉石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珠宝市场空前繁荣。

由玉、玛瑙和数十枚玉珠、玉管组成的西周饰品

碧玉斧

以中国为例,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石质装饰和玉璧饰品。在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采用的玉材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大多“色杂质不纯”;磁山文化中,石质工具中的石刀、石斧、石锤、石铲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玉器和宝石饰品工艺程度有了很大进步,绿松石、岫玉和其他玉种被制成了许多美化生活的饰品,如耳坠、手镯和串珠;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勾云形玉佩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所特有的一大器类;龙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其玉质莹秀温润,形象奇异神秘,代表了这一时期玉石文化的发展。

夏、商以后,玉饰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玉饰质材的使用逐渐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未有身不佩玉者”,如河南堰师二里头出土的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所嵌绿松石磨成种种形状,非常精巧。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如《周礼》注称,“周公植璧于座”。周代的玉具纹饰弧、曲线流畅、动物造型优美,祭器、礼器、饰件如珪、璋、璧、玦、琮、刀、珠、环等,饰面造型的多样生动、线条关系的准确都极具特色。

玉琮

春秋战国初期,宝玉石已达到品种多样化、技术工艺化、理念人格化的境界;原料品类有岫玉、独山玉、水晶、绿松石、孔雀石、玛瑙和占主导地位的和田玉。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写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诗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和“君子必佩玉”之说,孔子更是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德明而玉之真伪自判矣”。“和氏璧”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公元前300多年前,秦昭王得悉赵惠王持有和氏璧,愿许以15座城池作为换取和氏璧的条件,足见其价值连城。

秦始皇在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毁弃了先前的礼制和玉制,命玉工孙寿将李斯撰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雕刻在和氏璧上,成为传国之玺。除玉玺外,秦代的玉业由于受到极大的抑制,处于衰萎时期,故遗留的其他玉器甚微。

到了汉代,宝玉石文化又进入了振兴发展转折期。汉代盛行人物形玉佩,较常见的有玉舞人和玉翁仲两种。玉舞人是汉代常见的佩饰,舒袖舞动、翘袖折腰是这一时代的特色;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的“汉八刀”雕琢方法,大多为长须大袍、头戴平冠的老者人物,生动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无华的特点。

晋代开始,人们对宝玉石和贵金属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宝玉石的范围已拓展至金刚石、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珍珠、燕子石(三叶虫化石)以及砚石、花岗石、云石等。如湖南长沙晋墓出土的金珠花、内蒙古凉城晋墓中出土的兽头形指环、南京晋墓中出土的玉双螭鸡心佩等,一些金银镶嵌的珠宝首饰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经济和工艺水平。

龙马形玉佩谷纹对璧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宝玉石业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对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玛瑙、蓝田玉、绿松石、昆山玉、翡翠、夜光玉、琥珀和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等天然宝玉石的开发利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和认识。在陕西省西安南郊保家村,窖藏出土的1000余件文物中发现的红宝石、蓝宝石成为中国宝玉石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唐代称蓝宝石为“瑟瑟”,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翡翠、珍珠在唐代亦备受重视,杜甫诗云:“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唐、宋玉器的生产及使用,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着创新和突破。在制形方面有花、鸟、人物,不但题材丰富,而且生活气息浓厚。各类珠宝玉石不仅为宫廷、皇族、达官、贵人、富商所拥有,且民间制品也有着相当的发展,并促进了当时的对外交往。这个时代的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除珠宝玉石等饰品外,作为文房四宝的砚石业也得到发展。因为它是广义的宝玉石工艺制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不仅兴盛于唐代,且沿袭至今。

元代、明代、清代宝玉石行业的发展,表现在和西域玉石贸易已是非常繁荣了,元代用玉料3000多千克的“大山玉海”,便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伟绩。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云:“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近代帝王对玉的喜好超于前朝,乾隆、慈禧是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乾隆令玉工将一块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7吨的整玉,耗时10年光景,雕成了一座《大禹治水图》的山子,体现了这一时期对玉石原料的开采、搬运、鉴定和雕琢技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10~13世纪的珠宝嵌饰圆盘,直径24厘米

中国之所以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是因为在历经春秋战国、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而绵延不绝的中国宝玉石文化,已形成了悠久的工艺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人们已经把对德和美的追求融注于瑞玉、佩饰之中,同时也深深地融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宝玉石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宝玉石业出现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十年来,宝玉石业在材料来源、艺术造型、加工技术、合成生产、最终验定、科学研究以及技术人员和雕琢名师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国内和国际珠宝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宝玉石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LVkM7N9xkb25aNQUFte5/izmYiKWRAkGw0gVsPLNwrDT/eulP/7rdkl4AEn4AV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