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推拿的发展简史

推拿又称按摩、按蹻、乔摩、桥引等,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术者和患者的欢迎。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为记载最早的推拿治疗病案。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推拿的治疗范围有痹证、痿证、口眼斜和胃痛等,还描述了“九针”中的“员针”“ 针”等推拿工具。《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还记载了推拿的发源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我国第一部推拿学专著是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已佚)。

魏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有了新发展。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介绍了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还记载了用爪切水沟穴治卒死、按心下宛宛中治卒心痛、抓脐上3寸治腹痛和抄举其腹、拈取脊骨皮治卒腹痛等急救方法。隋、唐两代的太医院中设立按摩博士,唐代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等不同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学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这一时期,导引即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隋代《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隋唐时期,推拿方法中的膏摩也得到很大发展,不仅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而且还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并被应用于小儿临床,如《备急千金要方》说:“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

宋金元时期,推拿的治疗范围更加广泛。宋代《圣济总录》记载了手法治疗眼疾的方法,开创了眼科疾病推拿治疗的先河。《太平圣惠方》记载了6首治疗眼病的摩顶膏,为膏摩治疗眼病的最早记载。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应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倒吊复位法治疗髋关节脱位等,开辟了以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先河。明代以前将推拿疗法称为按摩,明代才开始称为推拿。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收集了陈氏的《小儿按摩经》。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该书提到掐、揉、按、推、运、搓、摇、摩等18种手法。明代的小儿推拿专著,还有龚廷贤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等。清代的推拿专著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活》、钱櫰村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专著总结了有关小儿推拿的经验,内容丰富,对于诊断、论病、推拿手法有比较系统的记述,充分说明小儿推拿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好、较快。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已有所总结,如清代医学全书《医宗金鉴》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使得推拿疗法陷入了低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拿疗法得到了重视,推拿教育、研究、临床、专著、人才等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 kkU0aVWYg0loh56cuisGidYhr8Rrte3fLyetv2cbCnJLJwClasC7e0LQSpVVtV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