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国外移民研究的问题聚焦

在国外,许多学者首先将问题聚焦于人口迁移或移民过程的原因,主要形成了五种观点:①迁移理论。劳动力迁移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选择,而迁出地和迁入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着转移的方向、数量和特征。②推拉理论。该理论着眼于研究劳动力迁移的原因,即迁出地的消极因素(推力)和迁入地的积极因素(拉力)对于迁移者的影响。人口迁移者通过比较两地或转移前后两种职业的消极和积极因素、预期迁移的利弊来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③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刘易斯(Lewis,1954)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劳动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近似于无限,从而形成了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从城镇、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此后费和拉尼斯(Fei and Ranis,1964)对该理论做出了补充和修正,指出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经过了三个阶段。④成本-效益理论。研究者从转移的成本和效益出发来解释劳动力的迁移过程,即劳动力迁移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行为决策过程。⑤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在于为新移民提供关键性的资源,包括筹集启动资金、交换商业信息、提供廉价和守纪律的劳动力、传授工作技能等方面(周敏,1995;Portes et al.,1995)。

当然,也有研究关注到了移民迁移后的社会融入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同化理论成为主要范式,他们强调移民社群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的机制和过程。1960年代以后,同化理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挑战,移民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以阶级分析为中心的新理论,主要包括阶级冲突论、分割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区隔理论,这些理论都获得了大量经验研究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后,同化理论再次占据主流地位,许多学者都认为早期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四项移民融入标准,即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模式、语言模式和族群间通婚,对于解释当代美国移民的现状和问题仍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Alba and Nee,2003)。

美国的移民理论主要建立在一个种族关系和跨国移民的框架之中,和中国当代的移民问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认为美国的移民理论对于目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除了移民过程和社会融入本身的共同机制以外,同化理论最初并不是分析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而是分析白人种族内部语言、地区、社会经济地位和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融合,因此,研究中国当代的移民问题,是能够借鉴美国的移民理论的。目前,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历史学家韩起澜(2004)的《苏北人在上海》就是一例,借用了美国移民研究的一些基本视角,从语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作为外来移民的苏北人融入上海的历史过程。

和其他领域一样,移民研究中也正在发生“性别转向”,表现出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移民是一个性别化的过程。在对移民过程的研究中加入性别的因素,并不需要一套全新的变量系统,只需要对那些已有的移民决定因素——经济机会、人力资本、家庭因素和移民网络进行重新考察,不过是从一个性别视角的考察。当代学者更多地强调性别动态的特质: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实践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移民过程通常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的变迁。当他们试图去实现和以前生活的地方完全不同的性别身份和行为时,对于性别这类关系化和情境化的特征尤其敏感。此外,性别分析和移民研究同时挑战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容纳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取向代表了对移民研究进行性别分析的最新发展。

美国移民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Alejandro Portes 曾指出,对于移民问题进行跨国比较,将有助于理论的提炼和形成,把单个研究提出的观点和概念,放在一个更大的和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特定国家的社会条件是如何对移民问题发生具体影响的。他在《国际移民评论》(1997年冬季号)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移民理论研究需要关注下面五个主题:跨国社群、第二代移民、性别、国家与国家系统和跨国比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许多人过着来往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跨国生活,寻求符合自身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的生活(Portes,2003)。

事实上,国外传统的移民理论主要建立在种族关系和跨国移民的框架之中,而忽略了国内的移民过程。近年来,有研究对一些盛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学术界曾经认为参与美国国内“大迁移”的主体是来自乡村的黑人,相关研究认为,许多迁往北方的黑人其实来自城镇,尽管数据并不能概括整个移民人群,但是至少表明这个人群内部固有的多样性。而美国北部居民对于黑人“大迁移”的反应,源于将地区和文化差异逐渐建构成关于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并在制度和日常生活中对种族歧视进行合理化。联系今天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地域歧视,是否和移民问题有关联呢?中国的地域歧视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影响与后果,有待于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总而言之,在今天研究中国移民问题时,进行跨国比较和借鉴别国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

上述的一些研究发现提醒我们今天研究都市移民问题时,是否也存在对于移民主体的过度简化问题?比如普遍使用的“农民工”一词是否淡化了这个群体内部存在的差异。以前关于“大迁移”的解释盛行的是“推拉”理论,而且主要强调经济因素,而影响移民的非经济因素,则时常为这一领域研究主要采用的定量研究所忽视。新的研究发现,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教育机会、政治限制、种族暴力和迁入地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为解释移民地的选择和移民链的形成提供更多的信息。中国当代的移民研究,是否存在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的情况?而移民的其他因素,也需要引起学者足够的关注。 +zvdJ8U9TJg4VpfUO/QOnDJCdb634YJu4Wl179KILmB09ORsEaoFebYuOaSe47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