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作为企业和社区,既是劳动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在新疆多民族地区,这种生产和生活格局的安排和形成是当时建厂时国家和地方政策使然。对喀什棉纺织厂维吾尔族和汉族劳工及其家属生活交往的观察和研究,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社会秩序进行的讨论,无疑对理解新疆民族团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中,狭义的劳工当然是指喀什棉纺织厂的产业工人,广义的劳工却应当包括产业工人的家属。因为正如我们在回顾喀什棉纺织厂历史时所提到的:1984年,在厂家属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增加了一条粗布生产线。也就是说,一方面,从劳工的生产视角看,一部分工厂工人家属是以喀什棉纺织厂劳工为中心所扩展的劳动工人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从生活交往的实际情况来说,工人家属和工厂工人作为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组成部分也融入到多民族交往的实践活动里,并且水乳交融难以分割。
正如20世纪80年代一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曲《苦乐年华》里所唱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1982年2月9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十六日)星期二在《新疆日报》头版刊登了董建生、严美然的文章《喀什棉纺织厂坚持进行民族政策教育 各族职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搞生产》:
本报喀什讯 喀什棉纺织厂党委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增进各民族职工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长期坚持不懈,使全厂初步形成了各族职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搞生产的大好局面。
喀什棉纺织厂建于1958年,现有维吾尔、汉、回等八个民族的职工四千多名,其中少数民族职工占40%,是南疆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从建厂时起,厂党委就注意在全厂培养各族职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好厂风。那时来厂的汉族工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内地招调来的,对新疆的情况不太了解。厂党委就给这些汉族职工介绍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他们热爱新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各族工人搞好团结。厂党委特别关心刚进厂的少数民族工人,送他们到青岛、郑州、西安、上海等地的棉纺织厂学习,并派人协助这些厂按照少数民族习惯搞好伙食,使这些少数民族工人处处感受到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他们从内地学习回来以后,和汉族工人一道工作,互相学习,进一步增进了友谊。1965年周恩来总理来喀什棉纺织厂视察时,曾高度赞扬了这个厂各民族工人和睦相处、互相学习的好风气。
喀什棉纺织厂党委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中,特别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的政治工作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副厂长、副总工程师管士衡,经常给车间、班组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人员传授有关知识。前纺车间助理工程师买买提·西衣提经常找管士衡同志请教,管士衡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两人亲密无间。现在买买提·西衣提担任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的生产和技术工作。刚建厂时,喀什棉纺织厂少数民族干部不到十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培养,现在全厂已有少数民族的政工干部、业务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一百零三人,每个车间、工段、班组都有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都注意和汉族干部搞好团结,共同开展工作。准备车间买买提·达吉当工人时,汉族同志孙明功是他的值班长,现在买买提·达吉当了车间党总支书记,孙明功是党总支副书记,买买提·达吉仍和以前一样尊重老孙,工作上两人互相支持,配合得很好。
近年来,喀什棉纺织厂党委对民族团结的工作抓得更紧了。每年新工人进厂,都要专门安排时间给他们上民族团结课,对新工人进行民族政策教育。有时录用的新工人只有一二十人,这项工作也不放松。今年这个厂招收新工人一千多名,他们更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讲这一课。对老职工和职工子女的教育,厂党委也抓得很紧。前不久,厂党委还专门作出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几项规定。工作评选先进生产(工作)者,子校评选三好学生,都把民族团结好列为条件之一。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外,厂党委还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给少数民族职工多一点照顾。去年这个厂招收十七名新工,其中少数民族占了十二名。厂里还专门成立民族伙食管委会,开办民族幼儿园。每逢民族同志过节,都尽量多采购一些物品,让少数民族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少数民族职工也处处想到汉族职工。去年厂里盖了一幢四层住宅楼,在分配住房中,少数民族同志主动提出要多照顾一些进厂时间长、家庭人口多的汉族老职工。长期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这个厂的各族职工亲密无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这则报道确实为喀什棉纺织厂自建厂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维汉关系做了最好的证明和注脚。作为一个地方企业,其生产区和生活区高度重合的40多年里,工厂里的工作关系往往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社会关系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在过去的那个年代,汉族职工积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能很快地在生产和生活中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学习、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传统的尊重师长、尊重有技能之人的文化逻辑 也使得少数民族职工尊重师傅,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礼尚往来,亲密无间。在《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中就有这样的记述:“还有一种人是工匠,他们靠手艺谋生。他们也是你所需要的人,你接近他们会从中受益。他们中有铁匠、靴匠还有木工,还有油漆工、画师和弓箭匠。各种工匠种类很多,这里不必一一历数。世界的装饰靠他们,人间的奇迹由他们创造。你也要和他们交往,取得他们的爱戴你会生活得很愉快。他们为你做工时你要及时付给报酬,还要以丰盛的饭食款待他们。不要让他们在人民中坏了你的声誉,不要因他们使你的声名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