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部门间交往

部门间的交往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各部门间的配合之中,进一步地,从生产中拓展到居住生活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熟人社会。喀什棉纺织厂于1958年筹建,1960年投产,其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边疆人民生活水平。该厂培养了第一批维吾尔族产业工人,首批招收民族工人800名,分别送青岛(300名)、郑州(200名)、乌鲁木齐(100名)等地进行培训学习,为该厂奠定了民族工人的基础,培养了技术骨干力量。

当时民族干部只有10人。厂长衣拉力丁,原是七纺的副厂长,建厂时调来的。副书记阿布都克里木,1980年3月调到地区经委。保卫科副科长司拉因由七纺调来,1960年下放。其余还有几名一般干部。到1965年民族干部达到50多名,厂级2名:副厂长阿布都热衣木依明,副书记阿布都克里木。科、室、车间一般都有少数民族做副职。中层以上的民族干部里,早期的干部只剩下2名。一位是黑里力·热衣木,另一位叫马木提阿克。其余的调出一些,另有2名退休、2名判刑、几名死亡。中层以上民族干部16名,其中副厂长、副书记各1名,副科长4名,副校长、副所长各1名;其余8名在各车间,有1名正职,7名副职,大部分是从该厂工人中提拔的。

建厂时没有民族工程技术人员,1983年有少数民族助理工程师2名,技术员2名。助理工程师买买提·赛衣提,由工人到组长、管理员、技术员,曾被派往上海纺织学院学习3年,后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待批助理技工阿布力米提·亚生,建厂时是工人,初中文化程度,是车间里的多面手,通晓各种业务,也可承担政治思想工作,担任过组长,后任织布车间副主任、副书记,1983年时职称仍未批准,可能因学历不够,但民、汉工人都佩服他。其他民族干部是没有技术职称的,其中3名有培养前途或有希望获得技术职称。其余的经过多年实践锻炼,都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1965年全厂少数民族工人1000人左右,1983年1700多人。这些工人多数已成为熟练工人

第一个时期,根据历史访谈材料所记录的情况,从喀什棉纺织厂建厂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恰好是第一代维吾尔族技术工人成长、发展、磨炼的20余年,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技术为主(技术型)和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管理型)的两类精英群体。部门间的交往在生产方面所体现的仍是初步的技术经验交流。

在20世纪80年代,车间设有党、团、工会组织,每个车间都设有党总支,下设有正、副书记,主任、副主任,团总支正、副书记,工会主任。各班设党支部、值班长、团支部、工会主任。各小组设组长、团小组、工会小组。实行“四班三运转制”,早班北京时间10时至18时,中班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晚班凌晨2时至10时。每人每周倒一次班,即本周上白班,下周上中班,依此类推。中班每天补助三角(0.30元),晚班每天补助四角(0.40元)。具体以朱德珍为例。

朱德珍,女,26岁,1973年初中毕业,在喀什地区种畜场接受再教育三年。1976年11月招工入纺织厂在后纺车间任挡车工。1976年入团,1979年入党。她父亲在棉运司工作,母亲在劳动局工作。1981年结婚,爱人是解放军,在十八团工作。她是二级工,每月标准工资54元,加物价补贴、夜班费、奖金可拿到80元。1976年入厂,她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挡车的要领,被分配在后纺车间丁班。该班共130多人,下分八个小组,其中民族同志近70人,占50%。

第二个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厂里的管理体制设置更为注重纵向管理,在不同部门间以党、团和工会构成了立体的三角式管理模式。普通的技术工人更多的是悬挂在一张纵向织就的权力体系网络之中。由于工作时间较为紧张,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并采取“四班三运转”模式,部门间的交往其实非常有限,除了在技术上进行切磋之外,仅剩下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了。

2000年之后,按照棉纺织的生产工艺流程,设立的部门有经营部、生产设备部、技术质量部、纺一分公司、纺二分公司、气流纺公司、织布分公司和清棉分公司八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发生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即签订合同、原棉采购、原棉检验、原棉入库、原棉清检、生产计划、原棉配棉、清花工序、梳棉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气流纺工序、细纱工序、络筒工序、成包工序、入库工序、整经工序、浆纱工序、穿筘工序、卷纬工序、织布工序、验布工序、修布工序、码布工序、分等工序、拼件工序、(布)成包工序、(布)入库29个环节。其中,经营部是起始端,工序点共计有42个,检测点有21个。

图3-1 棉纺织生产

第三个时期,是企业改制之后,工艺流程更为细化,由此产生的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需求增加,主要是技术方面不能有瑕疵。技术方面的失误将会导致成品的等级下降,而产品的质量又会影响工人的收入。每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螺丝,由于分工的细化,每名工人掌握的技术更为有限,在效率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却更高。各部门对于技术的精细化程度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交流则有所减少。

喀什棉纺织厂还是国企时,部门间的交往还涉及学校(幼儿园和纺织厂子弟学校)、医院、食堂、澡堂、车队等多部门。现在,这些辅助部门如食堂、澡堂和车队已不复存在。医院被划拨给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而幼儿园则由维吾尔族老板私人承包,成了“双语幼儿园”,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入托的孩子全部为维吾尔族。喀什棉纺织厂子弟学校则划归喀什市教育局,更名为“喀什市第十九中学”。

喀什棉纺织厂是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主兼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工厂社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既是企业,又是社区。生产和生活互为依托,使得各员工间的交际方式兼有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当然,部门间的交往还往往渗透在邻里居住格局中,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在厂院里的302栋平房区,共住有9户人家,其中有车队、化验室、准备车间、食堂、后纺车间、机动车间以及在厂里管理卫生7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的多民族工作人员。

表3-1 喀什棉纺织厂社区302栋平房居民民族、部门情况

综上所述,经历了建厂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技术经验的交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和思想的互动学习,21世纪初技术要求的提高导致分工更为精细化,各部门间的配合在技术层面更为深刻。原来国有企业时期的辅助部门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或转换为新的角色和身份。各部门的交往在生活中,特别是居住格局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体现。 CEYkDes4JBMQem/WjGp4FVWxYzibhKhAfI589m66xebFJLqFZRIr2742GxDMMT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