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研究者梳理了二百多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从乾隆时期的双子城(满城巩宁、汉城迪化)到光绪初年的单体城市迪化,从晚清的一城四区到民国时期的一城两区,其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主要脉络是各民族混合居住格局的变化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空间中突破居住格局的窠臼,寻找新的研究视野?笔者希冀把民族视角带入到劳工研究中,将民族关系作为劳动的主题。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在衡量民族关系的客观指标时大多采用美国学者戈登的七个变量,即文化或行为的同化、社会结构的同化、婚姻的同化、身份认同的同化、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和公共事务的同化 。费孝通根据中国历史事实所分析和归纳出的各族群共存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颇具解释力 。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一体理论过于宏大而缺乏对微观现象的透视,囿于变量也无法全面、动态地认识民族发展。笔者希望将民族关系理解为民族交往,具体来说,在生产中重塑维吾尔族和汉族劳工的文化互动。
作为一个个案研究,我们不是探讨不同民族劳工交往的差异,而是在差异的视角下检视一个具体个案的体制变迁和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本项研究的学术问题是:在国家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企业里不同民族劳工交往的发生和断裂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
空间曾作为物质环境而客观存在 ,诚然,空间的划分也因具有社会差异而被主观认知 。西方社会的空间研究中弥散着社会与政治意涵 、权力-知识与身体和主体性的关系 。东方社会的空间研究除了引介西方空间学术思想之外,在边缘 、社会融入 、工厂宿舍 等维度做了有益的实践。我们尝试将具体性空间和抽象性空间结合起来,进行不同民族劳工之间交往的民族志研究。
空间作为人类学的重要议题,是分析日常生活的一种范式。阿帕杜莱强调空间政治和空间实践的跨地域社会空间过程。布迪厄重视空间中的知识、秩序和权力关系,意即空间实践。列斐伏尔不是落脚于空间的关系结构或实践,而是推进空间的面向——空间实践、空间的呈现、呈现性空间,这三种面向在晋江-香港移民研究方面已有精彩的展示 。我们在使用空间这一概念时主要指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具体空间,意即能够看得见的、具体实在的空间;抽象空间,意即看不见的、抽象制度性的空间。
作为理解新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民族劳工交往的田野调查点喀什棉纺织厂,其具体空间坐落于中国最西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的绿洲地区,被誉为“丝绸之路明珠”的喀什地区。选择这个个案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喀什市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历史上,喀什这个所谓南八城的首邑,是“南疆安危所系的地方” 。其二,喀什是新疆维吾尔人经济、文化的一个主要中心。一些学者认为喀什地区作为维吾尔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对于研究新疆维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已经对喀什棉纺织厂做过一些调查,留下许多调研数据、口述个案和研究报告 。其四,笔者自小生活在喀什棉纺织厂,有着丰富的、不可替代的生活经历。
喀什棉纺织厂作为一个生产生活空间的形成,是以1957年9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筹建为开端的。当时,政府希望在喀什建设一座现代化纺织印染企业,以利用优势资源,改变南疆贫穷落后的面貌。喀什市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生产,而现代化工业萌芽于民国初年。当时为了向苏联出口棉花,吾买尔巴依在东门外办了一家轧花厂,这是当地唯一的机器工业的企业 。瑞典学者贡纳尔·雅林回忆在喀什噶尔的几次旅行和调研时这样写道:
1929年来到喀什噶尔,……到处都是运水的人,背上背着盛在绵羊或山羊皮做的容器中的水,非常沉重。染匠把一股又一股的纱线用杆子挂在平顶屋的黄土房顶上。把他们占据的那一部分巴扎刷成了红、黄、蓝和紫色,而这些明快的颜色又东一块西一条地出现在他们的衣服上。……从塔什干和其他苏联纺织业中心进口的纺织品图案多变,式样繁多,颜色艳丽诱人。现在(指1978年——笔者注),这一类纺织品仍占据着市场,只是不再从苏联进口,而是由喀什噶尔自己的纺织厂生产。……50年前(指1929年至1930年——笔者注),喀什噶尔没有工业。这也是当时整个新疆南部的状况。工业产品,绝大多数是消费品,都从苏联或印度进口,或某种程度上经过乌鲁木齐从中国中部地区运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驼队承载的。喀什噶尔是一个手工业中心。现在这一切都变了。虽然喀什噶尔还不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但已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
喀什棉纺织厂作为空间活动场景的形成使得以下几个变化产生。第一,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型,由羊皮容器运水、染匠挂纱等传统方式转变为机器大生产。第二,纺织品从国外进口到本地自产自销甚至远销海外的转变。喀什棉纺织厂曾连续三年向苏联出口印花布,并为中巴边境贸易生产2321大花哔叽5.46万米 。第三,“三工”(工业、工厂、工人)的初步涌现。工业的雏形与工厂开设相伴相生,喀什棉纺织厂从1958年1月成立喀纺建机处开始,后经破土动工,开始纺纱、织布、印染,到生产印花布,遂成为新疆建厂较早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之一。工厂的建立也催生出新疆本土的第一代纺织工人,许多少数民族工人加入到现代工业的大生产中。在工厂上班,不仅拥有一种生产技能,还会带来社会身份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生产空间的变迁是在时间的维度中实现的。从喀什棉纺织厂发展史中的产权关系来看,自1958年至1999年,喀什棉纺织厂的性质是国有企业。正如我们在上文回顾工厂历史时,对转轨时期(1992~1999)所描述的:在这段时间里,喀什棉纺织厂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就是说,从1999年喀什棉纺织厂破产至今,企业被不同承包商承接,其性质为私营企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喀什棉纺织厂社区是基于劳动生产所需形成的,也就是发生了工人的职业交往圈(生产区)和生活交往圈(生活区)重合。因此,在多年生产工作中,逐渐形成不同民族、不同代、不同地域的人员之间的互动往来。按照社会分层的思路,可以将生产人员之间的交往分为三类,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交往、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往以及同部门内师徒之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