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持人语

王晓路

本栏目从文化地理角度审视文化史、文学批评与意指实践等相关问题,以呈现文化地理与文化研究以及文学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目前人文社科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欧美为参照所形成的“学术飞地”现象,即区域文化的特点本来源自地理环境的外部条件、社会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状,但在后续发展中区域囿于对文明“标准”所特有的赶超心理,故多以欧美国家的研究议题为参照框架,以议题本身的理论化置换了阐释的有效性和问题的针对性。二是由于历史进程突出了时间序列的特质,这使得同一时段中不同区域所特有的文化地理要素被遮蔽,即线性叙述难以呈现特定空间的文化成因和问题类型。由此,文本环境的共时性差异使得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更为凸显。因此,这一知识陈述方式本身值得学界重新审视,其中既包括人们对既往认知的再思考,也包含文化史叙述所建构的文化等级等政治问题。由于文化地理学主要关注因地理及地缘要素导致的文化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活动,因此,从该角度重新对文学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透视,可以有效观察某一地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同人类生活和文学文化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文学文化批评更具地域的针对性,从而打破时间序列的单一性并确立多元解释的有效性。

本栏目由四篇文章构成,主要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其中澳大利亚著名学者克里斯·吉布森与戈登·韦特所著的《文化地理学》为本栏目的基础性术语做了界定。作者在文中指出,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因语境和哲学传统的差异而有其特定的开放性。作者在追溯这一认知的历史线索中,论述了该理论的缘起、发展进程和发展态势,并尤为关注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相关研究中如何定位“人”的重要性。王晓路的文章关注文化史中所谓“常识”问题。文章以地理大发现为例,从相关文献出发对欧洲与美洲相遇的早期历史进行了审视。作者指出,欧洲探险家对美洲的“发现”其实与“书写”活动密切相关,正是出于对他者的书写式再现,而非单一的探险行为本身,才有效地带出了帝国历史书写的文化政治功能,这一书写奠定了“发现”所形成的占有式期待心理和支配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强化了欧洲文明优越观。作者强调,文化史中的地理文本性值得关注。第三篇文章为澳大利亚著名学者瑞文·康奈尔的专论,她在此文中以社会性别议题为例,特别指出目前人文社科领域大多采纳了以欧美知识界为代表的“北方视角”,但相关研究必须关注以澳大利亚、非洲以及南美洲为代表的“南方视角”,这不仅是因为区域经验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衍生课题,而且超越北方视角可以多角度重新思考议题的历史性及其差异性,从而透视出同一议题在不同区域的动态变化。蔡晓燕的文章以哈尼夫·库雷西、莫妮卡·阿里和安德里娅·利维的小说为例,具体分析二战后英国第二代移民作家的伦敦书写。作者认为,英国多种文化背景的作家,尤其是来自前殖民地的移民作家,都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到伦敦的书写之中。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作用下,伦敦古老的帝国意象不仅在想象与重构式书写中呈现出新的多元文化内涵,而且这一文本世界本身赋予了地理空间以某种流动性特征,同时亦凸显了流散身份的动态建构。概言之,四篇文章从基本的概念界定开始,以此视点对文化史和批评议题加以重新审视,再以具体文本为个案,由此形成此论域的入口,以供学界参考和讨论。 45XmRw69eAOdr/LEbtX6JcfxX9BjouYLR2Nb3Ci1HGfIzE5KCptR2u2onE41IW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