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生命儒学的特质

在中西哲学具有可通约性的信念和预设之下,笔者认为生命哲学具有三大本质特征——“创生”“多元”和“审美”。此三个特征为中西生命哲学所共有。三者并无绝对界限,而是相融相生之关系,其中“创生”性更为核心和根本。所谓创生,可以理解为在生命哲学视野中世界的变动性、开放性和非本质性,也就是叔本华所谓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或者柏格森、詹姆士所言的“时间意识之流”,或者海德格尔所言的“存在先于本质”,而在儒学领域则被表述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唯变所适”或“随时变易以从道”。所谓多元,就是生命哲学力图摆脱逻格斯中心主义所构造之呆板、单调和整齐划一的世界描述,致力于凸显经验世界表象之差异、角色之分工,体现不同生命形态的个体自由与整体和谐之追求。我们可以从尼采的“风格使生命得到辩护”、詹姆士的“多元的宇宙”、齐美尔的“更多生命和比生命更多”等表述中发现生命哲学的这一重要特征。而儒家哲学也有“和而不同”“明分使群”“爱有差等”等相似表达。所谓审美特质,就是生命哲学致力于在诗和艺术中追寻被遗忘的存在,并进而视整个生活、整个世界为审美和艺术的世界。基于此种追求,生命哲学重情感而轻理性、重体验而轻逻辑、重自然而轻人为,试图借助这样的致思方式来突破言语和理性迷障,走向某种异于形上学的超越性进路。西方生命哲学家的相关表述有叔本华的“生活即表演”、尼采的“美学的东西是生活最大刺激力”、柏格森的“美感作为心理暗示的情感”,还有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和福柯所说的“生活即艺术”等。而儒家学者的相关表述则更多,如《论语》所载“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和令孔子甚为赞赏的“曾晳之志”,《礼记》所载“君子比德于玉”和“乐教”,还有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寻孔颜乐处”,以及周敦颐窗前草不除、大程观鸡雏、张子厚听驴鸣等轶事。从中可看出儒家学者由审美而追寻本体的工夫路径和最终走向万物一体之境界的审美追求。

不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儒学与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中的生命哲学毕竟还有很大不同。进一步探究,生命儒学可以理解为一种中国儒家哲学所特有的生命哲学形态。这一生命哲学形态并不能完全被纳入西方生命哲学话语系统,它呈现出对西方生命哲学的某种补充与借鉴,因此并不能被简单概括为儒家生命哲学。

第一,就思想形成而言,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本质上是关于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命的思想,是生命的学问。而西方生命哲学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环节,它作为一个独特思潮从出现至今不过百十年,是在对逻格斯中心主义或理性主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哲学,其本质是否可以被称为生命的学问,这一点值得商榷。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指出的:“西方人有宗教的信仰,而不能就其宗教的信仰开出生命的学问。他们有‘知识中心’的哲学,而并无‘生命中心’的生命学问,他们有神学,而他们的神学的构成,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部分是《新约》《旧约》的宗教意识所凝结成的宗教神话。此可说是尽了生命学问的外在面与形式面,与真正的生命学问尚有间。……实则真正的生命学问是在中国。” [1]

第二,就思维方式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思想的思维是主客不分、物我合一的,并且先天具有原始自然宗教的类比取象、天人交感等神秘特质。西方生命哲学虽然由非理性思潮顺势而生,但是其根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理性分析。基于理性而反思理性,在此基础上以揭示和宣扬非理性之价值作为反思理性的重要途径,这是西方生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主客不分的神秘思维方式,儒家思想先天具有审美特质和艺术追求。方东美先生认为中西文化的显著区别在于,西方人的宇宙观以科学之理趣为基础,中国人之宇宙观则“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意境”。他说:“中国人之宇宙观念盖胎息于宇宙之妙悟而略露其朕兆者也。庄子曰:‘圣人者原于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可谓笃论矣。……科学立论,造端乎形迹,归依乎玄象,希腊人与欧洲人之窥探宇宙,盖准形迹以求其玄象者也,前者创始而后者圆成之,固犹属于相似之理境。艺术造诣,践迹乎形象,贯通乎神功,中国人之观察宇宙,盖材官万物,以穷其妙用也。” [2]

第三,就思维内容而言,其不同之处更多,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以德为美,善与美虽各有其意义,却常常不分开使用,很多时候两者所指相同。例如孔子说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尽美而未尽善,意有遗憾。意思就是武乐虽然有形式美,但是表征杀伐,所以不如表征和平的韶乐。这里的审美判断具有明显的人伦道德价值评判。所以儒家思想视野中几乎没有纯粹而绝对的审美,而往往与人伦和德行密切相关。西方生命哲学中的审美大致仍然是康德意义上的审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美是美,善是善,美学范畴与科学、道德、功利等范畴不同。美是无目的之合目的性,审美具有纯粹性,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另一方面,审美通过想象力,成为道德的象征。只有通过这种象征关系,自由美和依存美,美的理想和美的智性趣味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审美的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关系上才能表现出来。 [3] HzrToT7B6ymmxS2qJqXVEvt21SPpr+fBN9wfnaizAzRpToMpz+zwtgKqlNC6o9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