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维持世运”:《近古录》编纂始末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别号念芝,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被后世学者尊称为杨园先生。他治学重践履敦笃,强调为学自得,为时人所称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言:“履祥初讲蕺山慎独之学,晚乃专意于程、朱。立身端直,乡党称之”;张履祥挚友凌克贞 有言:“余友张念芝先生,于学绝道晦之日,独明心性之故,而修身力行以践其实。其于是非真伪之际,辨之明而守之笃”,“先生学有本原,功崇实践,守集义、养气之功,以致力于庸言、庸行之际,道器不离,动静无间。验其素履,则历险难而不渝,极困穷而自得。凡发为语言文字,决不矜情作意,而蔼然自见于充积之余。言愈近而旨愈远,见愈亲而理愈实,有德之言,非能言者比。余交三十年,察其语默动静,莫非斯道之流露,非深造自得者不能也。……先生德器温粹,陶淑于山阴,更觉从容。归而肆力于程、朱之书,学益精密,识亦纯正,仰质先圣,其揆一处,洞悉无疑”。 [2] 而且在凌克贞看来,信程朱理学即是信孔孟之道,博文约礼为孔门教人之准绳,知言养气为孟氏为学之律令,程朱之书即是翼经而行,如日月之丽天,“求道者舍此而别求门庭,是犹背日月而索照”。 [3] 凌氏论断虽说正中张履祥治学之本旨路向,但也是对蕺山之学和阳明之学的极力诋毁。当然,因盛赞杨园之学而极力贬低姚江之学的当属周镐和方东树。周镐有论:“学自姚江后,‘良知’之说盛行,如洪水横流,泛滥而不可遏。观黄梨洲所辑《明儒学案》,出奴入主,大约以姚江为宗。梨洲受业蕺山,而其所载《蕺山语录》,亦依附姚江,不免阳儒阴释之病。先生虽及蕺山之门,独能力挽颓波,明正学于举世不明之日,上继濂、闽之绪,下开清献之传,志称朱子后一人,允矣无愧。” [4] 方东树有言:“自陈(白沙)、湛(甘泉)不主敬,高(攀龙)、顾(宪成)不识性,山阴(刘宗周)不主致知,素所趋无不差,而清献(陆陇其)与先生实为迷途之明烛矣。先生尝师山阴,故不敢诵言其失,然其为学之明辨审谛,所以补救弥缝之者亦至矣。且自朱子而后,学术之差,启于阳明。而先生闲邪之功,莫如辨阳明之失。……其说应在罗整庵、陈清澜、张武承之上”,且将张履祥视为“近代真儒”。 [5] 周镐和方东树将张履祥的学问直接定位于阳明、蕺山之上,且不论其说是否恰当,但就其将阳明之学比作“洪水横流,泛滥不可遏”,将蕺山之学侮为“阳儒阴释”而言,已显见立场之偏颇、论断之臆造。须知,阳明之学为士子学人赢得思想解放之可能、补救程朱理学教条禁锢之弊病提供了极好的立论前提,至于阳明的后学弟子王艮、王龙溪等人“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超杰者荡之以玄虚” [6] ,是对师学的过度诠释和严重误读;至于以蕺山学“阳儒阴释”,更是对刘宗周学说的误读和曲解。 当然,定性和定位杨园之学,须把握其顺承程朱理学路向,重工夫践履、主敬致知的思想特质。正因此,有学者直言张履祥“尊朱辟王”思想对清初“由王返朱”的学术转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称张履祥为“辟王学的第一个人”,甚至是“朱子后之一人”,是因为他基于更利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背景而转向朱学,以重新诠释“师说”,于蕺山刘门有“补救之力”,堪称“刘氏功臣”。 [7]

张履祥于崇祯十七年(1644)偕钱寅[字子虎,浙江桐乡(一说海盐)人]始问学于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绍兴府山阴人,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蕺山先生),并于是年开始记录编纂《言行见闻录》。据苏惇元(字厚子,号钦斋)《张杨园先生年谱》记载:“十七年甲申,为大清顺治元年,先生年三十四岁。……二月,如山阴,受学于刘念台先生之门。先生偕钱字虎至蕺山,谒刘先生。”是时,刘宗周问张履祥二人“有亲乎”,对曰“祥与寅俱幼丧父,今母亡又数岁”,则“刘先生色动,似重有哀者”。因为刘宗周自身为“遗腹子”,自小未能见到自己的父亲,故当人谈及父母,他必心生痛念,因此平生特重孝道。进而,刘宗周告诫二位门徒“修身所以事亲”。他还问张履祥是否知道“静坐”及“古人主一之指”的内涵,张履祥一一作答,指出“诚则一”,且“以敬得诚”,皆能贴合刘宗周的心思,因为在他看来,“从诚敬做工夫,便不谬”。刘宗周还告诫二生:“学者最患是计功谋利之心,功利二字最害道”,“事无求可,功无求成,唯义所在而已”。张履祥则捡择《愿学记》中的语论请质刘宗周,刘宗周皆一一解答。 [8] 拜师归来,张履祥自谓有得,便以刘宗周《人谱》《证人社约》等书展示门人,后来,又撷取《刘子遗书》中自感纯正者,编为《刘子粹言》,并于1644年夏四月开始记《言行见闻录》。

张履祥编辑《言行见闻录》的目的在于“师法先觉君子”。他在是书“序”中有所说明:“言行胡为而有录也?师之也。师之奈何?祥不敏,不能博闻多识,家贫,不胜舟车以请事当世贤人君子也。因述有知以来,所见闻于师友,于乡党,于道路,其深信弗疑,学而未逮者,书之于册,用服不忘。《记》曰:‘天不爱道,地不爱宝。’苟择而取之,莫非师也。……先觉君子,其有嘉锡我矣。” [9] 在张履祥看来,既然不能舟车辗转请教当世贤人君子,唯有将所见闻于师友乡党的关于贤人君子的论说一一记载于册,“以言行为师”,从而增长见识,培养德性。从本质而言,《言行见闻录》所记述的是先贤时贤的嘉言懿行,记载者能于古圣先贤枢机伦物之间持循修身养性之道、推演力行事功之方,以此为叙德之助。此外,当留意张履祥所辑录《言行见闻录》“凡例” [10] 中的两点说明。其一,“录以载道”。在他看来,贤人君子之言与行皆“几于道”,其意当是要说明作为大道流行的君子气象、圣贤精神已然隐喻于诸言行录之中。因为从大道根本而言,“道不远人”;但从万化流行而言,“人之为道而远人”。君子圣贤秉有共同的气象与精神,但各种表象又是如此不同,唯有读者亲身去感悟和体会他们的言行举止,方会有属己的心性自得。其二,“志信”。在他看来,凡所书记于册的君子圣贤言行,必是亲闻于耳、亲见于目,但其中亦有不闻于耳、不见于目之记载,只缘“必因其人而信之”,仍书其人以实之。“志信”之道体现出为学求道者的诚敬心态,唯“诚之”“信之”,方能向道而行;亦唯有“志”于此道,方能不惑不迷、脚踏实地。

张履祥五十七岁时方辑《近古录》。据《张杨园先生年谱》载:“(康熙)六年丁未,先生年五十七岁。馆半逻。……辑《近古录》。” [11] 康熙六年丁未即公元1667年,是时张履祥正在海盐半逻张佩璁处设馆授学,因感于士风人心迷乱罔离、颓败媚俗,遂编辑彰显先贤遗风、君子人格的《近古录》。他在序言中说:“尚宝李公云:‘予年七十外,所见皆后生纤巧,浅薄可厌。回首往事,近古者邈不可追,《杂记》缘以有作也。’小子祥弗幸晚出,少壮以来,见闻所经,窃疑戾是。今居尚宝没,又五十斯年,人心习尚,益复骇异。” [12] 此处“尚宝李公”为其同乡李乐。李乐,字彦和,号临川,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隆庆二年(1568)进士,浙江吴兴人,少时受业于唐枢(一庵),又受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嘉靖二年(1523)探花]的提拔,官至太仆、太常寺少卿,后因年老未至,年八十七而卒,撰著《见闻杂记》。 [13] 《见闻杂记》是李乐对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士风民风的见闻杂感,总体感悟是“后生纤巧,浅薄可厌”;而张履祥的时代距李乐去世又五十余年,所见所闻则是“人心习尚,益复骇异”。秉持儒家治病救人、修身济世的责任情怀,张履祥将其友人何汝霖(字商隐,又姓钱,海盐人,明诸生) [14] 示己的陈良谟(1589~1644,字士亮,号楝塘,浙江安吉人)的《见闻纪训》、耿定向(1524~1597,字在伦,号楚侗,湖北黄安人)的《先进遗风》、李乐的《见闻杂记》和钱衮(号懋登,浙江海盐人,何汝霖之父)的《厚语》展卷通览,“节录去古未远者,凡若干条,稍为编次,以资则效”,希望“抑使后人稽览,知畴昔之世,教化行而风气厚,其君子野人,各能砥砺整束,以章国家淳隆之治”。 [15] 是书所收故事分成四类,即立身,修身之事;居家,齐家之事;居乡,处乡党之事;居官,治国平天下之事。

张履祥忧之深,虑之远,有感于学术不明、大经不正,世道人心日流于浇漓,欲复振士风、学风、民风,故“于《经正》《言行见闻》二录之外,又辑是书,名曰《近古录》。使学者读是书,而有得于修己治人之方,且由是而进之以濂、洛、关、闽之微言,圣经贤传之奥旨,于以展其经纶,维持世运。俾君子幸而得闻大道之要,小人幸而得蒙至治之泽,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隆不难矣”。 [16] 由此可知,欲晓张履祥关于君子人格思想的论述,须将《近古录》与《言行见闻录》综合来看,因为二者“相为表里”。同时,尚须将张履祥在乙巳年(1665)孟秋作、丁未年(1667)仲夏删繁就简、汰冗补漏的《训子语》与二录相结合,因其中所训示,如“立身四要”“居家四要”“正伦理”“笃恩谊”“远邪慝”“重世业”等,尽管是警示子孙的家诫语录,却足以作为培养君子人格的思想资源,与《近古录》和《言行见闻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当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张履祥所辑《近古录》《言行见闻录》之学术旨归在“濂洛关闽”,而非其业师刘宗周之学,此亦可见刘、张师徒之间为学大旨之异。须知,刘宗周最集中和最鲜明地展示修己证人之学的乃是其晚年“凡三易稿”而成的《人谱》,其核心思想就是基于心体论与工夫论的合一,求达个体心性与践履、知与行的通融,在即心即性、即知即行的圆融一体视域下,彰显正心以证人的德性修养进路。其徒张履祥的君主人格构造进路显然与此不能等量齐观。 +rPMTFhIuTZ1KUdnltxUztCx9xiMkEwWJt/s/oB6CmeUy/r4L5QY5bFKPKm7L/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